三月的柳岸里,新抽的竹芽顶着嫩黄的笋衣钻出泥土,“银发非遗手作工作室”的后院却比春日竹林更热闹——非遗单元剧《匠心拾光》的筹备进入关键期,六人分成三组,各自带着老匠人、志愿者忙碌,连空气中都飘着竹丝的清香、漆料的温润和布料的软意。
陆则和倾喃的竹编单元组,把程师傅的竹编工坊改造成了临时“台词打磨室”。程师傅坐在竹编凉棚下,手里捏着半截竹篾,给倾喃演示“竹编修复”的细节:“当年我修复过一个民国竹篮,篮底的经纬丝断了七根,得先把断丝的毛头捋顺,再用同粗细的新丝一点点接,接的时候要‘压一挑二’,不然编出来会鼓包。”倾喃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偶尔还会模仿程师傅的语气念台词:“‘这竹丝跟人一样,断了不能硬扯,得顺着它的性子来’,陆老师,你觉得这样说是不是更像老匠人?”
陆则坐在一旁的录音设备前,手指在键盘上轻敲,把程师傅的话录下来做“语气参考”:“再加点你自己的感觉,比如说到‘捋顺竹丝’时,语气软一点,像摸竹芽那样;说到‘压一挑二’时,稍微加重语气,体现匠人的严谨。”他还特意把竹编工具搬到录音棚,让倾喃边编竹丝边念台词,捕捉最自然的语气:“你编竹丝时呼吸会变缓,念台词时跟着这个节奏,听众会觉得你真的在修竹篮。”
另一边,沈亦舟和凰慕的漆器单元组,在郑师傅的指导下调试“声纹漆料”。郑师傅用调好的红、蓝、黄三色漆料,在漆木板上画出三段不同弧度的云纹:“红色漆料干得快,声音脆;蓝色干得慢,声音沉;黄色介于中间,你们试试敲敲看。”沈亦舟拿着小木槌,依次敲击三块漆板,手机里的录音软件立刻显示出不同的声波图谱:“凰慕,你看红色云纹的声波是尖的,对应‘开心’的声线;蓝色是平的,对应‘平静’;黄色是缓坡,对应‘温柔’,咱们可以把这个做成台词情绪表。”
凰慕则在漆板上补画云纹细节,把沈亦舟录的声波纹路,用细漆笔描在云纹旁边:“这样我念台词时,看到云纹就想起对应的声音,比如这段‘找到云纹啦’,我就敲红色漆板找感觉。”两人还设计了一个“声纹互动环节”,让粉丝听漆板敲击声猜云纹颜色,猜对的能获得迷你漆器云纹挂件——这些挂件都是郑师傅带着志愿者做的,每个挂件背后都刻着一句剧中台词。
温叙言和樊赟的布艺单元组,则把李爷爷的布艺作坊变成了“历史资料库”。李爷爷翻出压箱底的民国绣品,有绣着兰草的手帕,有缀着盘扣的夹袄,还有绣着“平安”二字的荷包:“这是我母亲当年给八路军做的慰问品,针脚要密,不然经不住磨;线要用桑蚕丝,晒了不褪色。”樊赟拿着放大镜,仔细记录绣品的针脚密度、线的粗细,还把李爷爷的讲述录成音频:“温老师,咱们可以把这段录音剪进剧里,作为‘绣品往事’的旁白,更有年代感。”
温叙言则根据李爷爷的故事,调整剧本里的台词:“把‘守护绣品’改成‘守护母亲的心意’,更贴近真实故事。你念这句时,语气可以稍微带点哽咽,像想起自己亲人那样。”他还找来了民国时期的老布料,让樊赟摸着手感念台词:“老布料软乎乎的,念台词时语气也软一点,体现对绣品的珍视。”
四月中旬,《匠心拾光》三个单元的试录陆续开始,录音棚里的氛围既认真又温馨,时常能听到笑声和老匠人的指导声。
竹编单元的试录现场,倾喃穿着程师傅送的蓝布衫,手里拿着一个半旧的竹篮,站在录音设备前。“开始了,”陆则的声音从调音台后传来,带着鼓励的笑意,“就像咱们之前练的,先摸一摸竹篮,再开口。”倾喃轻轻抚摸竹篮的纹路,手指顿在断丝的地方,语气自然地念道:“这竹篮跟了老主人几十年,断了的丝就像老人生了病,得慢慢治……”念到“慢慢治”时,她下意识地模仿程师傅捋竹丝的动作,语气里满是温柔。
陆则听着录音,眼里满是笑意,等倾喃念完,他立刻说:“特别好!尤其是摸竹篮的那个停顿,比咱们练的还自然。不过有句‘压一挑二’的口诀,你可以念得再慢一点,让听众能记住。”程师傅坐在旁边,也笑着点头:“像那么回事!比我第一次给人讲竹编强多了。”倾喃看着两人,心里暖暖的,拿起竹丝又练了一遍,这次的语气更自信了。
漆器单元的试录则充满了“声音游戏”。凰慕拿着一块画着卷云纹的漆板,沈亦舟拿着小木槌,两人站在录音棚里。“这段是你找到云纹时的开心场景,”沈亦舟轻声说,“我敲红色漆板,你跟着声音的节奏念台词。”小木槌敲在漆板上,发出清脆的“笃笃”声,凰慕跟着节奏念:“找到了!这卷云纹的弧度,跟我梦里的一模一样!”声音里满是雀跃,连眼神都亮了起来。
试录结束后,沈亦舟把录音放给郑师傅听,郑师傅笑着说:“听你俩的声音,就像看到有人真的找到了失传的云纹!不过下次敲漆板时,可以轻一点,别吓着听众。”凰慕和沈亦舟相视一笑,赶紧记下这个建议,决定下次用软木槌试试。
布艺单元的试录最有年代感。樊赟拿着李爷爷的民国绣帕,坐在铺着老布料的椅子上,温叙言则站在她旁边,手里拿着一本民国布艺书。“开始吧,”温叙言的声音很轻,“就像你给老匠人整理资料时那样,慢慢说。”樊赟摸着绣帕上的兰草,轻声念道:“这绣帕上的兰草,是用‘打籽绣’的针法,每颗籽都要大小一样,就像母亲对孩子的心意,一点都不能差……”念到“母亲对孩子”时,她的声音微微发颤,眼里泛起了泪光——她想起了自己的外婆,也曾给她绣过类似的帕子。
温叙言看着她,没有打断,等她念完,才递过一张纸巾:“这段特别打动人,比剧本里写的还好。不过咱们可以在‘打籽绣’后面,加一句简单的针法解释,让年轻听众也能懂。”李爷爷擦了擦眼角,说:“好孩子,把我母亲的心意都念出来了。”樊赟接过纸巾,笑着点头,心里觉得格外满足。
五月初,《匠心拾光》的试录片段剪辑完成,六人决定在各大平台发布“预热花絮”,既能让粉丝提前感受剧的氛围,也能收集更多意见。
竹编单元的花絮里,镜头从柳岸里的竹林开始,慢慢推进到程师傅教倾喃编竹丝的画面,背景音是陆则温柔的台词指导声:“再慢一点,跟着竹丝的节奏来。”接着是倾喃边编竹丝边念台词的片段,最后定格在她和陆则一起修复好的竹篮上,配文:“竹丝绕指,心意藏间,《匠心拾光》竹编单元,等你来听老竹篮的故事。”
花絮刚发布,评论区就热闹起来:“倾喃老师的语气也太温柔了!听她讲竹编,我都想立刻去学编竹篮!”“陆老师的指导声好苏啊!这是什么神仙搭档,工作都这么甜!”还有粉丝晒出自己家的老竹篮:“我奶奶也有一个这样的竹篮,等剧上线了,我要带着奶奶一起听!”
漆器单元的花絮则充满了“声音彩蛋”。镜头里,凰慕和沈亦舟一起调试漆板,郑师傅在旁边指导,背景音是不同颜色漆板的敲击声,还有两人的笑声:“这个蓝色漆板的声音好沉,像在说悄悄话!”最后画面里出现一排排迷你漆器云纹挂件,配文:“漆声传情,云纹诉意,《匠心拾光》漆器单元,听声猜纹赢好礼。”
粉丝们立刻在评论区玩起了“猜声游戏”:“我猜最脆的是红色漆板!”“那个沉一点的肯定是蓝色!”还有粉丝留言:“想要漆器挂件!求大佬们多抽几个人!”
布艺单元的花絮最催泪。镜头里,李爷爷拿着民国绣品,给樊赟和温叙言讲往事,樊赟听得眼眶泛红,温叙言在旁边认真记录,背景音是李爷爷的声音:“这绣品是给八路军的,一针一线都是心意。”最后画面定格在樊赟摸着绣帕念台词的场景,配文:“布艺藏史,绣线传情,《匠心拾光》布艺单元,听民国绣品的故事。”
评论区里,很多粉丝留下了感动的留言:“李爷爷的故事好感人!向老一辈匠人致敬!”“樊赟老师念台词时的泪光,我也跟着哭了!”还有粉丝说:“看完花絮,我更期待正剧了!想知道绣品背后的完整故事!”
随着预热花絮的走红,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文创机构找上门——有想做单元剧同名非遗体验营的,有想把剧中道具做成文创产品的,还有电视台想邀请六人做“非遗声音”特别节目。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工作室的竹编凉棚下,翻着合作邀约,脸上满是笑容。
“没想到咱们的单元剧还没上线,就这么受欢迎,”倾喃拿着一份体验营的邀约,兴奋地说,“咱们可以在体验营里教大家编竹丝、画云纹、绣简单的图案,让粉丝亲自感受非遗的魅力。”陆则从身后递过一杯竹荪茶,笑着说:“还可以在体验营里录‘粉丝版台词’,让大家过一把配音瘾,咱们再把优秀的片段剪进剧的彩蛋里。”
凰慕则看着一份文创产品的邀约,对沈亦舟说:“咱们可以把剧中的‘声纹云图’做成丝巾,把竹编单元的‘修复口诀’印在笔记本上,让粉丝把非遗带在身边。”沈亦舟点头,拿出手机翻出粉丝的留言:“很多粉丝想要漆器挂件,咱们可以多做一些,除了抽奖,还可以放在工作室的线上店卖,赚的钱用来支持老匠人做手艺。”
温叙言则看着电视台的邀约,对樊赟说:“咱们可以借着特别节目,邀请更多老匠人来讲故事,让更多人知道非遗背后的历史。比如程师傅的竹编修复、郑师傅的漆料调配、李爷爷的布艺技艺,都值得被更多人看见。”樊赟点头,眼里满是期待:“还可以在节目里展示咱们单元剧的录制过程,让大家知道每段台词、每个声音背后,都有老匠人的心血。”
柳岸里的夕阳,把竹林染成了金色,晚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单元剧喝彩。六人围坐在凉棚下,讨论着未来的计划,竹编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漆器的茶盘上冒着热气,布艺的抱枕放在手边——“轻折柳”的故事,又将在非遗与声音的交织中,翻开充满希望的一页,而那些关于热爱、爱情与传承的美好,还在等着他们用匠心编织,用声音传递,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房。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