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同盟”的蓬勃发展,以及那匪夷所思的“源能通讯网络”的初步成功,并未逃过“研究所”无处不在的观测前哨。尽管“时序理事会”的禁令限制了第七军团的直接军事行动,但这并不妨碍“研究所”动用其庞大势力网络的其他触手。
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凶险的战争,在星环及周边星域的阴影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首先遭受冲击的,是同盟刚刚建立起来的、还很脆弱的贸易线路。
几支由同盟成员(主要是人类商业行会)组织的、运输基础资源和农产品的商队,在途经某些传统安全的航路时,接连遭遇了“意外”。不是导航系统被未知信号干扰迷失在危险星云,就是引擎核心部件在关键时刻出现不明原因的“金属疲劳”而瘫痪,更有甚者,整支商队连同货物如同人间蒸发,只留下一些被某种高能武器瞬间气化的残骸痕迹,所有调查都指向了“技术故障”或“遭遇罕见太空灾害”。
消息传回,同盟内部一片哗然。玩家们气得跳脚,嚷嚷着要组织“pVp大队”去找回场子,但连敌人的影子都摸不到。
陈默和同盟议会的高层心知肚明,这绝非巧合。这是“研究所”惯用的、干净利落的“非对称”打击,旨在掐断同盟的经济命脉,阻碍其发展。
“是逻辑统领那帮铁皮罐头搞的鬼!”老约翰在议会上气得胡子都在抖动,“不敢明着来,就玩这种下三滥的把戏!”
“他们的技术远超我们,可以在我们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精准破坏。”艾莉娜冷静地分析,“常规的护航和侦查手段,效果有限。”
“不能坐以待毙。”陈默沉声道,“他们想用技术优势碾压我们,那我们就用‘不对称’的优势来回敬。”
他所指的“不对称优势”,正是来自“守护者-07”方舟知识库中,那些看似“非核心”,却远超当前星环乃至“研究所”常见科技树的“偏门”技术。
他立刻召集了玩家中的“技术宅”团队、星语者的灵能研究者、矮人的工程大师以及“晶语者”的能量感应专家,成立了一个名为“技术反制与创新小组”(玩家们私下称之为“bUG研发部”)。
陈默从方舟知识中,筛选出了几种适合当前情况、且能快速转化为实用产品的技术蓝图:
1. 【自适应导航信标】:并非简单的坐标发射器,而是能感知周围空间规则细微变化,并自动调整自身信号频率和路径规划的小型装置。它能有效识别和规避“研究所”可能设置的规则陷阱和信号干扰区。
2. 【量子态材料磨损预警贴片】:一种可以附着在关键设备(如引擎核心、能量导管)上的超薄贴片。它能实时监测材料的微观量子态变化,在出现被外力诱导的“疲劳”或“脆化”前数千小时,就发出预警,让维护人员有充足时间进行更换或修复。
3. 【低成本隐形力场发生器(简化版)】:基于方舟隐形科技原理,大幅简化并降低能耗的版本。虽然无法完全瞒过“研究所”的高级探测,但足以在常规扫描和远程狙击下,为商队提供宝贵的反应时间,使其能够及时规避或启动应急措施。
这些技术听起来并不惊天动地,但它们的特点是——成本相对较低,易于大规模生产和部署,并且直指“研究所”当前骚扰手段的痛点。
“bUG研发部”立刻投入了疯狂的研发和试制工作。
过程依旧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
制作自适应导航信标时,玩家们试图用“玄学编程”优化算法,结果导致第一批信标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基地里乱窜,差点引发交通瘫痪。
生产磨损预警贴片时,矮人们追求极致的耐用性,把贴片做得跟装甲板一样厚,完全失去了预警的灵敏性。
而隐形力场发生器更是重灾区,经常出现隐形了但没完全隐形(呈现出一种滑稽的半透明状态),或者隐形后自己找不到开关变不回来的尴尬情况。
论坛上充满了玩家们的吐槽和成果展示:
“求助!我的导航信标非要带我去看宇宙奇观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看看我们组打造的‘预警装甲板’!就问你硬不硬!(虽然预警功能基本报废)”
“哈哈哈!我们组的隐形发生器成功了!虽然只能隐掉一半,但省钱啊!(附图:一台只有左半边隐形的运输车)”
尽管笑料百出,但在陈默的宏观指导和各种族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山寨版”但实用的防御性技术,还是被一点点攻克,并开始迅速装备到同盟的商队和重要设施上。
效果立竿见影。
装备了新式导航信标的商队,成功绕过了多个疑似被动了手脚的引力异常区。
贴着磨损预警贴片的引擎,在一次长途航行中提前72小时发出了核心部件异常的警报,避免了一场船毁人亡的悲剧。
而安装了简化版隐形力场的运输舰,则在遭遇一次疑似远程狙击时,成功干扰了对方的锁定,争取到时间跃迁逃离。
“研究所”的“意外”袭击成功率开始显着下降。
与此同时,陈默还授意同盟的商业行会,开始有选择性地向外“泄露”一些经过阉割和伪装的技术副产品——比如一种基于“自适应导航信标”原理改良的、能够提升普通飞船航行安全性的“民用导航辅助模块”,或者一种利用“量子态监测”技术开发的、用于高端工业设备预防性维护的“精密仪器健康监测系统”。
这些技术在黑市和某些中立科技市场上一经出现,立刻引起了轰动!其独特的原理和显着的效果,让许多苦于航行危险和设备损耗的势力和个人趋之若鹜,为同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额外汇收入和资源流入。
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带着鲜明的、不同于“研究所”那种冰冷精确风格的“技术烙印”,它们更灵活,更注重实用和适应性,仿佛蕴含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科技哲学。
这无疑是在挖“研究所”的墙角,挑战其在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
可以想象,在“研究所”某个隐秘的分析实验室里,逻辑统领看着报告中关于这些“山寨技术”的分析数据,以及它们对“研究所”传统技术市场造成的冲击,那纯白面具上的幽蓝光芒,恐怕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冰冷和……“专注”。
经济与技术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守望者”用从上古遗产中学来的智慧,以及玩家们那混乱却充满创造力的风格,成功地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顶住了“研究所”的第一波压力,并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喜欢我成了异世界唯一神明!包工头?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成了异世界唯一神明!包工头?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