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前方战事正酣,朕估计短时间内难以结束。战争打的就是钱粮,而如今国库已空,朝中许多大臣建议增加赋税。”
“朕是从乱世走过来的,深知百姓生活之艰难。如今虽说是太平年月,但听说汴梁周边的百姓仍靠小米掺野菜充饥,偏远之地的情形可想而知。若再加重他们的负担,朕实在于心不忍。可军情如火,每日消耗的粮草、军械、冬衣等物资,如同江河奔海般源源不断。哎!朕实在左右为难。” 赵匡胤揉了揉发胀的额头,满是无奈地长叹一声。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陆子扬也皱眉思考了起来,既然不能增加百姓的负担,盐铁这些朝廷经营的战略物资如果涨价高了,很有可能会引起老百姓的恐慌,涨价低了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看来只能在商税上面打主意了。
瞧见赵匡胤满脸纠结的样子,看来他对老百姓还真的不错。不由的想起在临川时徐铉也是不愿增加百姓负担,便把目光转移到那些大户人家的身上,要不是自己想出建立钱庄的主意来,他要这么干下去,罢官都是轻的,很有可能性命都会不保。
就是不知道是谁帮他出的这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主意?
“陆子扬,既然晋王和赵普都欣赏你,你肯定有其过人之处,你说,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如何增加朝廷的税赋?”赵匡胤正了正身子,语气带着一丝期待的问道。
“回禀官家,臣主张在商税上面进行一些改革。”
“你说说看。”
“官家,今年商税的收入大概在一百五十万贯,只占全部税收的十分之一。我大宋已建国十四年,百废俱兴,只汴梁城内大大小小的商铺便不下于千家,而收的商税却如此之少,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商税税制有问题。”
赵匡胤满脸疑惑的问道:“这是前朝便沿用下来的,会有何问题?”
“臣前几日核查地方送来的账册,发现了几处弊端。。一,地方商税征管权过大,分配也极不合理,朝廷仅能通过上缴的方式获得少量税收,大半被地方截留。
“二,商税征收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有些地方地方征得多,有些地方征得少,过税(流通税)和住税(销售税)的征收比例是千分之三,但是有些地方竟然达到了千分之十,形成了 ‘一州一法、一县一例’这种怪象。”
“三,营商环境太差。臣与同僚闲聊得知,州县地方官竟然可以随意增加其他商税,更是在官道随意设卡,重重盘剥,商人告官无门,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这种情况下,商业如何会兴起。”
说到最后,陆子扬满脸正色的抱拳道:“官家千万不要小看商人的作用,有了他们穿梭南北的交易货物,百姓所需衣食才能无所不缺,百姓也就能安居乐业,这才是朝廷根基之所在。如果将来有一天,商税能够达到全国税赋的一半以上,货通天下,利泽四方,那我大宋将是何等的盛世。官家也必将名垂青史,成为古往今来的第一明君。”
赵匡胤哈哈大笑的站起身来,他雄伟挺拔的身姿如山岳般矗立殿中,笑声豪迈爽朗,震得殿角铜铃轻响。他一手负于身后,一手轻抚腰间玉带绕过御案,来到陆子扬的面前满脸欣赏的看着他:“朕得你一人,胜过十万雄兵。李煜刚愎自用,一双眼睛只会盯着江南风月和那些矫揉做作的词章,却辨不清忠奸,让你这样的人才惨遭横祸。不过你也因祸得福来到了这里,你放心,等李煜来到汴梁时,朕必定让他给你赔礼道歉。”
陆子扬心中一热,急忙跪下感激涕零道:“多谢官家厚爱,李煜有他自己的结局,在金陵发生的那些事臣早已经不在意,但是有一人对臣的恩情,臣实在难以报答。臣有一事相求,等宋军攻破金陵时,恳请官家能饶一个人性命。”
“你说的是陈乔吧?”赵匡胤叹了口气,幽幽的说道。
“是。”
赵匡胤把他扶起,见他眼眶微红,神情伤感,拍拍他肩膀说道:“知恩图报,倒也难能可贵。只要实心用事,哪怕是别国的降臣,朕都一视同仁。陈乔在唐国的名声极好,如果他肯归降,倒也不是不能放了他。”
陆子扬听闻大喜过望,急忙谢恩。自己可是记得李煜是投降了的,那么陈乔肯定也会跟着李煜来到汴梁,想到这里,长松了一口气。
“既然商税上的这些问题是你提出来的,那你草拟一份商税改革的具体措施,三天后的早朝,你也来。”
三天?时间虽然紧了点,不过倒也差不多,自己在大学学的是经济学,虽然很多东西都忘了,但是这是在宋朝,还处于商业化的原始阶段,货物的种类不多,远没有现代那么的复杂,自己还是比较有把握的。陆子扬想到这里,急忙恭声道:“微臣遵旨。”
“哦,对了。”赵匡胤似乎想到了什么,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听说徐铉绝食了,饿了都快三天了,还扬言如果朕一日不见,便绝食一天,还真是可笑至极。你有时间就去劝劝他,如果真的饿死在了使馆,我大宋的面子也不好看。”
“什么?臣马上去,臣告退。”陆子扬顿时吃了一惊,自己还准备等王用之来了好给他一个惊喜,哪知道现在却听到这么一个惊吓,想到那老头性格倔强,这种事是绝对做的出来的,闻言赶紧告退。
就在这时,门外一个声音传来:“官家,皇长子殿下求见。”
喜欢宋韵流年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宋韵流年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