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葆那份万言奏折,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在朝堂之上炸开了锅。原本因台湾警报而泾渭分明的“主战”与“主抚”两派,此刻竟罕见地同仇敌忾,将矛头一致对准了韦小葆这套“不伦不类”的“经济文化融合方略”。
大朝会上,火药味浓得几乎要点燃乾清宫的梁柱。
率先发难的依旧是主战派的急先锋,一位与施琅关系密切的兵部侍郎。他出列厉声道:“皇上!韦小葆此议,实乃误国之言!郑氏盘踞台湾,裂我疆土,乃朝廷心腹大患!正该趁其内乱,天兵骤临,以雷霆万钧之势犁庭扫穴,方可彰显天朝威严,永绝后患!岂能行此……此商贾媾和、迁延日久之策?开放通商?岂不是资敌以粮秣器械,助长其负隅顽抗之气焰?此策若行,徒耗国力,贻误战机,臣万万不敢苟同!”
他话音未落,主抚派的代表,一位素以老成持重着称的礼部老臣也颤巍巍地出列反驳,目标却同样是韦小葆:“皇上,老臣亦以为韦公此策,过于……过于想当然耳。招抚之事,重在彰显皇上仁德,布信义于天下。当遣能言善辩之使臣,赍捧诏书,明示朝廷宽大之意,许以高官厚禄,则郑氏内部心怀归顺者必众,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然韦公所言之‘经济开放’、‘文化渗透’,看似怀柔,实则机心过重,恐被郑氏识破,反觉朝廷无诚意,弄巧成拙!且耗时日久,非朝廷体统!”
这两派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认为韦小葆的策略要么是软弱,要么是诡诈,而且共同指责其“耗时日久”,无法迅速解决问题。
紧接着,清流言官们也加入了战团。他们不关心具体的战术策略,而是从更高的“道义”层面进行批判。一位御史慷慨陈词:“皇上!韦小葆此策,名为‘融合’,实为‘蛊惑’!以商贾之利诱之,以俚俗文化浸之,此非圣王之道!治国平天下,当以正合,以仁义化之。如此权谋机变,与战国纵横家何异?岂不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此策对待台湾军民,即便成功,所得之地,民心亦是为利所驱,而非感念朝廷仁德,根基何存?臣恐此法一行,将开启以利相交之恶例,败坏天下风气,后患无穷啊!”
又有人揪住“文化渗透”中的细节攻击:“奏折中竟言要输送‘戏曲唱本’、‘通俗读物’入台,此等市井俚俗之物,安能登大雅之堂?又如何能教化蛮夷?简直荒唐!若行此策,岂非令天下士人耻笑?”
朝堂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唾沫横飞,几乎将韦小葆的方略批得体无完肤。索额图、明珠等权臣虽未直接下场,但冷眼旁观的态度,也表明了他们对此策的保留意见。一时间,韦小葆仿佛成了众矢之的,他那份耗费心血的奏折,在众人口中成了异想天开、祸国殃民的代名词。
面对这汹涌的抨击,韦小葆站在队列中,面色平静,心中却波澜涌动。他知道会有人反对,但没想到反对之声如此激烈且来自各个方向。他深吸一口气,在又一位官员痛心疾首地陈述完“此策必致养虎为患”后,毅然出列。
“皇上,诸位大人!”韦小葆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殿内的嘈杂,“方才诸位大人所言,或主张雷霆一击,或主张诚信招抚,皆是为国筹谋,其心可鉴。然,诸位可曾细思,台湾问题之症结,究竟何在?”
他目光扫过众人,自问自答:“症结在于,郑氏凭借的,不仅仅是几条战船,一道海峡!更在于其盘踞数十年所形成的割据之‘势’,以及岛上数百万军民因隔绝、困苦而对朝廷产生的疏离、疑虑甚至敌意之‘心’!单纯武力征讨,或可破其船,毁其城,但能轻易扭转这数百万人的心吗?若不能,今日平定的台湾,明日是否又会成为叛乱的温床?单纯诚信招抚,若郑氏虚与委蛇,拖延时日,待其恢复元气,或待朝廷内部生变,则前功尽弃,东南永无宁日!”
他转向那位主战的兵部侍郎:“大人言雷霆一击可永绝后患。然渡海作战,风险几何?伤亡几何?所需钱粮又是天文数字!即便惨胜,面对一个被打烂、人心惶惶的台湾,治理成本又需多少?此岂是‘永绝后患’,分明是剜肉补疮!”
他又看向那位主抚的老臣:“老大人主张布信义,施仁德。然对一群困守孤岛、内部倾轧、对我朝心存疑虑之人,空谈信义仁德,无异于对牛弹琴!需有实实在在的利益纽带,需让其军民亲眼看到归顺朝廷的好处,需让其精英有晋身之阶,需让其百姓生活改善,方能真正收服其心!‘经济开放’非是资敌,而是让其经济命脉与大陆相连,形成依赖;‘文化渗透’非是蛊惑,而是消除隔阂,重建认同!此乃‘润物细无声’的长久之道!”
最后,他面对那些清流言官,语气带着一丝无奈的反诘:“至于言此策‘机心过重’、‘非圣王之道’……诸位大人,治国若只知秉持所谓‘王道’,空谈仁义,而不知变通,不审时度势,则宋襄公之仁,便是前车之鉴!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策。目的若是为了江山一统,为了黎民安康,手段只要不违大义,有何不可?难道非要等到兵连祸结,尸横遍野,才是诸公愿意看到的‘正道’吗?”
韦小葆一番驳斥,将战、抚两派的弊端剖析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自己策略的“权变”进行了辩护。他再次强调:“臣之‘三管齐下’,军事威慑乃前提,经济文化融合乃根本。绝非弃武求和,亦非空言招抚,而是要以其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步步为营,最终实现代价最小、根基最稳的统一!此策或需三五年之功,然一旦功成,台湾将真正成为我大清稳固之疆土,而非需年年耗费巨资弹压之疥癣!孰优孰劣,请皇上与诸位大人明察!”
朝堂之上再次陷入寂静。韦小葆的辩词逻辑清晰,直指要害,让许多原本激烈反对的人一时语塞。然而,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利益牵扯,并非一番道理就能轻易扭转。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那高踞龙椅、始终沉默不语的皇帝。最终的决定权,在康熙手中。这场争议,最终需要皇帝的圣意来一锤定音。
喜欢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