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框架在落实过程中,既遭遇了政策落地的普遍性阻力,也面临着基层执行的差异性变量,更深层次的挑战则来自于围绕框架实施所展开的、涉及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乃至不同发展理念的复杂博弈。这些博弈往往不公开化,却深刻影响着资源的配置、政策的走向和改革的深度。作为全省发展的统筹协调部门负责人,江辰需要在这种多方的、动态的博弈中,敏锐洞察各方诉求,审慎权衡利弊得失,努力寻找和把握那个能够推动工作前进、又能凝聚最大共识的“平衡点”。这个过程充满艰辛,极具考验。
一场围绕“清江流域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的博弈,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复杂性。清江是贯穿全省的母亲河,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矛盾长期存在。随着战略框架的实施,沿江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生态用水保障压力加大,矛盾更加突出。省水利厅牵头编制了新的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旨在通过建设区域性水资源调配工程、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深化水权水市场改革等措施,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保障框架落实的水安全。
然而,方案征求意见稿一发到相关地市和省直部门,立刻引发了激烈讨论,实质是不同区域发展权和水资源权益的博弈。
位于上游的清源市,水资源相对丰沛,但生态保护责任重。市里强烈反对方案中提出的增加向下游调水量的计划,认为这将制约本地未来发展和生态保护,要求充分考虑上游的贡献和发展需求,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市长亲自给江辰打电话,陈述利害。
中游的工业重镇山阳市,水资源紧张,但经济总量大,贡献高。市里支持调水,但要求保障其合理的工业用水增长指标,并质疑方案中对传统高耗水产业的压减力度过大,会影响就业和税收。他们呼吁实行差别化政策,对高效用水企业给予更多空间。
下游的农业大市平州市,缺水问题最为严重,对调水工程期盼已久,但担心水价过高增加农业成本,也要求保障基本农业用水。同时,他们对上游地区可能的水污染转移表示担忧。
省生态环境厅从保护河流健康生命角度,主张进一步压减流域总取水量,强调生态流量保障的刚性。省工信厅则担忧过于严格的水资源约束会影响工业增长,建议更注重节水技术推广而非简单压减。农业部门强调粮食安全,要求保障农业用水基本盘。财政厅则关心调水工程巨大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如何分担。
每一方的诉求都有其合理性和紧迫性。江辰主持召开了数次协调会,会场常常变成各方争相陈述理由、强调困难的“竞技场”。他耐心倾听,仔细记录,引导大家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从流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思考问题。
他意识到,寻求平衡点,不能是简单的“和稀泥”或“各打五十大板”,必须建立在科学测算、公平效率和可持续的基础上。他要求水利厅会同科研机构,进一步深化方案论证,特别是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精确评价、用水效率提升的潜力、生态流量的底线要求、以及不同配置方案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同时,他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方案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江辰提出了寻求平衡点的几条原则:一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河流基本生态用水,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二是保障基本民生用水和粮食安全用水,这是社会稳定基石。三是坚持效率优先,通过价格杠杆、技术革新、结构调整等手段倒逼节水,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领域。四是体现公平补偿,建立完善的水权交易市场和生态补偿机制,让节水者受益,让保护者得偿。五是协同推进,将水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优化、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系统施策。
基于这些原则,他指导水利厅对方案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新的方案,适当调整了调水规模,但强化了节水约束和效率指标;明确了初始水权分配规则,并向高效节水产业倾斜;设计了动态的生态补偿和水权交易机制;突出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节水改造。方案既考虑了发展需求,也明确了约束边界,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清晰稳定的预期。
虽然最终方案仍难以让所有方面完全满意,但因其相对科学、公平和具有可操作性,获得了基本认可,为破解流域水资源困局、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场博弈暂告一段落,但类似的平衡术,在框架落实的诸多领域,每天都在上演。
在多元利益和复杂诉求并存的背景下推动发展,寻求平衡点不是追求一团和气,而是在坚持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通过沟通、协商、妥协,找到那条阻力相对较小、共识相对较多、可行性相对较大的前进路径。
喜欢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