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风战略转向的命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黎明壁垒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并迅速转化为高效的行动。
技术工坊成为了基地最忙碌的地方之一。陈守义将研究小组拆分为数个专项团队。
能量分析组日夜不停地解析着从母巢边缘带回的杂乱数据,试图在庞大的能量流动中找出规律、节点乃至脆弱的“经络”。
生物材料组则专注于菌毯和孵化巢样本,他们发现高频率的特定声波能有效破坏菌毯的活性,而一种从变异植物中提取的浓缩汁液则对孵化巢的“生物胶质”有奇特的分解作用。基于此,“声波清障器”和“生物分解炸弹”的原型开始设计。
装备研发组的任务最重。精神干扰器的优化是重中之重,他们成功将大型装置小型化、模块化,制造出了可单兵携带的“扰乱者”手雷和能够覆盖一个小队区域的“静默力场”发生器。虽然持续时间有限且对高阶指挥节点效果减弱,但已能有效对付普通脑虫和其控制的兽群。
军事区,训练场的口号声与枪械射击声变得更加密集和富有针对性。雷烈和阿木从各战斗小队中筛选出最精锐、最适应敌后作战的五十名队员,正式组建了“破壁者”特种作战小队。
小队成员不仅要进行极限体能、精准射击和小组战术配合训练,更要学习如何识别和快速摧毁孵化巢、如何利用声波清障器开辟道路、如何在“静默力场”的掩护下进行突袭与撤离。
阿木负责的特种侦察分队,则加强了在模拟菌毯环境下的潜伏、追踪与反追踪训练,并开始尝试驯化更多种类的变异生物,扩大“野兽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功能性。
情报中心,小文的工作室几乎被各种监听设备和地图淹没。她带领的团队持续尝试与那些微弱的、来自其他幸存者的信号建立稳定连接。这是一个缓慢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信号时断时续,对方也极为谨慎。但终于,在一个深夜,他们成功与一个自称来自“磐石避难所”的信号源进行了短暂的、经过多重加密的文本交流。
对方确认了幽掘者(他们称之为“吞噬者”)的威胁,并透露他们也在遭受攻击,目前固守一处地下设施。
双方交换了部分关于幽掘者兵种和行为模式的非核心情报,并约定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后续联系方式。这是黎明壁垒首次与外部一个成建制的幸存者势力建立初步联系,意义重大。
内部事务同样紧锣密鼓。新的贡献点细则出台,向战斗、科研和高风险外勤任务大幅倾斜。基础教育中加入了基础的异能引导课程和幽掘者识别与应对知识。温室大棚扩大了耐寒作物的种植面积,军工生产线开始全力生产新型弹药和特种装备。
整个基地如同一台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高速运转——在幽掘者这个庞然大物完全苏醒并碾碎一切之前,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够撕开它的防御,找到它的心脏。
然而,外部的压力并未因内部的积极备战而有丝毫减缓。
西郊前哨站和通讯基站前哨站的压力与日俱增。幽掘者似乎加强了对已占领区域的掌控,巡逻队的数量和频率明显增加,偶尔还会出现小规模的、有组织的试探性攻击。显然,母巢并未忘记那几只胆敢窥探它核心的“虫子”。
一周后,凌风的精神力完全恢复,甚至因祸得福,在极限压力下有所精进,对空间之力的掌控更加细腻。他亲自检阅了“破壁者”小队的训练,并批准了他们的第一次实战考核——清除一个位于基地西北方向约三十公里处、刚形成不久的小型幽掘者孵化点。
这次行动由雷烈亲自带队,阿木负责侦察与支援。目标是检验新装备、新战术,并获取最新的孵化巢样本。
行动过程有惊无险。在“静默力场”的掩护下,“破壁者”小队高效地清理了外围的守卫,随后使用新研发的“生物分解炸弹”成功摧毁了那个如同巨大肉瘤般的孵化巢。整个战斗过程干净利落,耗时不到二十分钟,小队无人重伤,仅两人轻伤。
他们带回的孵化巢核心组织,为生物材料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样本。
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基地的士气。它证明,幽掘者并非不可战胜,只要准备充分,战术得当,人类依然有能力在局部取得胜利。
但凌风和核心层都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前哨战。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深夜,凌风再次联系了“磐石避难所”。这一次,对方传递来一个更令人担忧的信息:
“吞噬者的‘王兽’(可能指母巢)活动加剧。近日本区域侦测到多次高强度、广范围的精神扫描。它们……似乎在寻找什么。另,我们的一支外出侦察小队失联,最后传回的信息提及……‘发光的人影’。”
“发光的人影?”
凌风看着这条信息,眉头紧锁。这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母巢能量矩阵中,那些被禁锢的、身体微微发光的人类。
母巢在寻找什么?是在寻找更多像他这样的高价值“矿藏”吗?那些“发光的人影”又是什么?是像赵坤一样的被禁锢者,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未知的阴影,似乎比他们看到的还要深邃。
他知道,黎明壁垒的磨砺才刚刚开始。而远方母巢的回响,已然带着更加明确的恶意,缓缓迫近。
喜欢末日重启:炼狱狂枭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末日重启:炼狱狂枭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