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一号会议室,椭圆形的长桌旁坐满了照海市发展的核心决策与执行者们。
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现有市级)管委会等关键部门的一把手悉数在座。
气氛不同于以往讨论具体事务时的务实紧迫,而是带着一种隐约的、被刻意压抑的兴奋与好奇。
所有人都知道,叶辰常务副市长亲自召集的这次专题会议,议题绝不会小。
叶辰坐在主位,目光沉静地扫过全场,与市长成汉雯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
成汉雯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
这是他们之间逐渐形成的默契,在重大事项上先行沟通,达成共识,再拿到正式场合讨论,以确保班子的团结与高效。
“同志们,”叶辰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讨论一个关乎照海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格局的构想。”
他顿了顿,让话语的分量沉淀下去。
“我们照海,凭借上一阶段的努力,尤其是在国企改革等领域取得的突破,已经初步摆脱了被动追赶的局面,站稳了脚跟。但是,满足于现状,就意味着迟早会被淘汰。”
“我们必须思考,照海的下一个增长极在哪里?我们靠什么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乃至全球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
叶辰操作了一下面前的电脑,身后的投影屏上,出现了一行醒目的标题:《关于谋划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战略构想(初步研讨)》。
一阵轻微的骚动在与会者中泛起。国家级高新区!这几个字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有人眼中瞬间爆发出光彩,有人则微微蹙眉,陷入沉思。
“我知道,这个目标听起来很有挑战性。”叶辰语气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个既成事实,“但我们必须有这样的雄心。国家级高新区,不仅仅是一个名号,一块牌子。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级的战略平台,意味着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资格和‘引力场’效应。”
他开始详细阐述其必要性,条理清晰,视野宏阔:
“第一,它是政策高地。一旦获批,我们就能在土地、财税、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争取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特殊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是我们靠自己无法突破,或者需要耗费极大成本才能争取的。”
“第二,它是产业引擎。它不是传统工业区的升级版,而是要聚焦前沿领域——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我们要通过这个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链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跃升。”
“第三,它是创新源头。高新区必须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孵化器等平台,让科技成果能够在这里高效转化,让创新的种子能够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叶辰加重了语气,“它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抓手。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将极大提升照海在全国城市版图中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它能吸引来的,不仅仅是投资和项目,更是顶尖的人才和创新的思维。这将彻底改变照海的城市气质,让我们从一座努力追赶的工业城市,向一座具有创新活力的、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转型。”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这,就是我们照海实现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必由之路,是决定我们城市命运的关键落子。”
构想提出,会场陷入了短暂的沉寂,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
发改委主任张伟首先发言,既兴奋又谨慎:“叶市长的构想极具前瞻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竞争异常激烈,评审标准极为严格,涉及经济基础、创新能力、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配套设施等方方面面。我们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优势在哪里?短板又如何弥补?需要一套极其严谨、扎实的可行性论证。”
科技局局长李建紧接着补充:“创新指标的权重很高。我们需要系统梳理我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拥有量、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等硬指标,并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标,找出差距。”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陈超则关注空间承载:“如果申报,预选址是重中之重。需要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存量、环境承载力、与主城区的联动效应等因素。”
叶辰认真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点头。他就是要激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将这个顶层构想,转化为各部门共同的使命。
“同志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关键,也很现实。”待讨论稍歇,叶辰总结道,“正因为有难度,才需要我们提前谋划,系统部署。我提议,立即启动国家级高新区申报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工作。”
他看向发改委和科技局负责人:“这项工作,由发改委、科技局联合牵头,成立一个筹备工作组。请你们在一周内,拿出一个详细的工作方案。首要任务是对标国家申报标准和指导目录,全面评估照海市的现状基础、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形成一份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
“同时,”他转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请你们同步启动空间布局研究,初步筛选出2-3个具备潜力的预选区域,进行初步的概念性规划。”
“财政局要做好前期经费保障。其他相关部门,要全力配合,提供所需的数据和支持。”
叶辰的指令清晰明确,“这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大家拿出当初推动国企改革的劲头,共同为照海的未来绘制这张宏伟蓝图。”
会议在一种混合着压力、兴奋与使命感的氛围中结束。
与会者们匆匆离去,他们知道,一项足以改变城市命运的巨大工程,已经从顶层构想,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
散会后,叶辰特意与成汉雯并肩走回办公室。
“成市长,这项工作的推进,还需要您多把关。”叶辰态度诚恳。他心里清楚,如此宏大的战略,没有市长的全力支持,寸步难行。
成汉雯笑了笑,语气带着欣赏却也有一丝复杂:“叶辰同志,你的视野和魄力,总是能让人感到……振奋,也感到压力。放心吧,这是有利于照海长远发展的大事,政府这边,我会全力支持你协调推进。不过,就像会上同志们担心的,前路艰难,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准备。”
“我明白。”叶辰点头,“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送走成汉雯,叶辰沉吟片刻,又转身走向市委书记顾同的办公室。
谋划国家级高新区,涉及长远战略和未来可能的大规模资源调配,必须第一时间向市委一把手汇报,尤其是在人事、土地等敏感问题上,更需要获得市委的支持。
顾同听完叶辰的汇报,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国家级高新区……叶辰同志,你的想法很大胆啊。这是件好事,如果能做成,对我们照海来说,是历史性的机遇。”
他话锋一转,“不过,省里的态度至关重要,竞争也会异常激烈。前期论证一定要做得无比扎实,不能给人留下好高骛远的印象。有什么需要市委协调支持的,你们政府方面可以先拿出方案,我们到时候上会讨论。”
顾同的态度在意料之中,支持但不轻易表态,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观察。
叶辰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事先沟通,充分尊重,稳稳守住副手的本分,维系着这微妙的权力平衡,为真正想要推动的事业,扫清潜在的最高层级障碍。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叶辰站在地图前,目光落在照海市的版图上,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尚未被圈出的、代表着未来与希望的“国家级高新区”预选址。
他知道,今天的会议,不仅是为照海描绘了新蓝图,也为他自己的政治生涯,设定了一个更具挑战性,也更具吸引力的目标。棋局,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喜欢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