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浸染着破庙的断壁残垣,唯有几缕清冷的月光,固执地洒在林昭然手中的那张拜帖上,映出纸面微微的象牙光泽。
风从坍塌的屋檐间穿行而过,发出低沉的呜咽,像旧时讲经人诵到悲处时那一声轻叹。
林昭然指尖轻抚拜帖,触感温润如初春的玉璧,澄心堂纸特有的细腻纹理在指腹下悄然延展,仿佛承载着某种不容轻慢的重量。
字迹是馆阁体,笔锋藏而不露,一笔一画都透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内敛,墨香淡而不散,混着夜露的湿气,竟生出一丝冷峻的压迫感。
署名“问学者沈某”,而非“内阁首辅沈砚之”。
这五个字,与其说是谦逊,不如说是一道精心布置的藩篱,将一场关乎国本的理念之争,巧妙地圈定在“私人问学”的范畴之内。
他想将滔天巨浪,收束于茶盏之中。
林昭然的指尖轻轻划过那“沈”字,指腹传来微涩的墨痕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其主人落笔时的沉稳与算计——那不是书写,是布局。
她不是来屈服的,他是来试探,来收编的。
以私下会谈的方式,避开万民瞩目,消解她借由民间讲学聚起的势;再以“求知”的姿态,将她置于“师者”的高位,从而让她亲口说出的话,都成为日后可以被他定义、被他掌控的“学问”,而非足以燎原的“道”。
她将拜帖递给一旁的守拙。
这位自幼护她周全的汉子,眉宇间满是毫不掩饰的警惕。
他接过纸张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粗略扫过,闷声道:“小姐,这是鸿门宴。他若真心求教,何须如此做派?”声音低沉如石碾过地,震得檐角残灰簌簌落下。
“他不是来赴宴的,是来摆宴的。”林昭然的声音很轻,却如金石般坚定,字字落地有声,“他想让我们入他的局,遵守他的规矩。可惜,我们不在他的棋盘上。”她站起身,在清冷的月光下缓缓踱步,布履踏过碎瓦,发出细碎的脆响,“守拙,我们不设座,不奉茶,也不接这张帖子。”
守拙眼中闪过一丝困惑:“那……就这么将当朝首辅拒之门外?”
“不,我们开门。”林昭然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唇边笑意未达眼底,却如月下薄霜般清冷,“去取一块木牌来,就挂在庙门上。柳明漪会替你写好字。”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牌上只写十个字:问可纳,答须自得。”
守拙咀嚼着这十个字,喉结滚动,仿佛在吞咽某种无形的重量。
他转身离去时,脚步沉重,踩在泥地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不接帖,是拒绝他设定的“私人问学”身份;不设座,是不承认他有平起平坐的资格;不奉茶,是撇清一切人情往来。
而这块木牌,则是林昭然的回应,是她立下的规矩——你可以带着问题来,但答案,我不会给你。
道,不是用来传授的,是用来寻的。
她看着守拙离去的背影,轻声自语:“他要问,我们就给他一个没有答案的门。看他进,还是不进。”风掠过她耳畔,发丝轻扬,像无声的应和。
消息很快传到了程知微那里。
他听闻“悬牌拒见”之策,抚掌赞叹,随即眼中精光一闪。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林昭然这看似消极的防御,实则是一记最凌厉的逼迫。
沈砚之那种掌控欲极强的人,绝不会容忍自己被如此轻慢地挡在门外。
他必然会来,而且,为了维持他“私人问学”的体面,他极可能会孤身前来。
这正是程知微等待的机会。
他深知,沈砚之的一举一动,都在巡防司乃至更深层的密探监视之下。
首辅的安危,是国之大事。
他反其道而行之,踱步到自己暂借的巡防司值房,故作不经意地与当值的司吏闲聊,言语间,状似无意地泄露出一句:“听闻城西那座破庙,近日竟有人翻找出几本前朝的禁书,也不知是真是假。”
禁书二字,如同一滴滚油落入冷水。
那司吏眼神瞬间变了,呼吸一滞,连手中茶盏都微微倾斜,茶水泼洒在案上,洇开一片深色痕迹。
程知微却仿佛浑然不觉,又将一份“内府采买单”递过去,请他代为转交。
无人知晓,那采买单的夹页里,藏着一角从旧书上撕下的残页,上面模糊印着几个《飞言录》的字样——那是前朝第一禁书。
在那个文字即罪的年代,哪怕是一角泛黄的纸片,只要沾上“禁”字,便足以点燃整个官府的神经。
接下来的三天,破庙外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巡防司的密探换了三拨,皆伪装成香客与樵夫;城中流言四起,有人说首辅要亲赴讲学,也有人说那庙已被列为禁地。
而林昭然每日依旧讲学如常,仿佛不知风暴将至。
守拙每夜守门至天明,手始终按在刀柄上。
他不怕沈砚之不来,只怕他带兵而来。
三日后,黄昏。
沈砚之果然来了。
他换下了一身绯色官袍,着一袭寻常的青布直裰,如同一位落魄的文士,独自站在破庙之外。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极长,斜斜地覆在残破的石阶上,像一道无声的叩问。
庙门半掩,那块写着“问可纳,答须自得”的木牌,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发出细微的吱呀声,每一个字都像是对他的无声嘲讽。
守拙就静静地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闭目养神,既不迎接,也不阻拦,仿佛眼前这位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不过是山间一缕无足轻重的风。
他的呼吸平稳,但耳廓微动,始终捕捉着门外最细微的响动。
沈砚之在门外伫立了良久,目光从木牌移到守拙身上,最后落在那扇虚掩的门上。
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关门,或是让别人为他开门。
像这样需要自己伸手去推的门,已经很多年没有遇到过了。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自行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门轴摩擦声刺耳,仿佛撕裂了某种无形的界限。
庭院里,林昭然正背对着他,仰头看着那尊残破的神像。
她听到了脚步声,却没有回头,也没有行任何礼节。
她的身影在暮色中如剪影般挺立,衣袂微动,似与风共语。
直到沈砚之走到她身后三步远处站定,她才缓缓开口,声音清越如玉磬:“首辅大人有三问,我许三问。但答与不答,由道,不由人。”
沈砚之看着她纤瘦却挺拔的背影,心中那份因被轻慢而生的愠怒,竟诡异地平复了些许。
他点了点头,声音低沉:“第一问:静火不燃,何以为信?”
林昭然没有回答。
她缓缓转身,终于正视他。
她的眼中没有敬畏,也没有敌意,只有一片澄澈的平静。
她从石桌上取来一盏早已备好的静火灯,那灯罩由特殊的琉璃制成,触手微凉,边缘还残留着打磨的细纹。
她将灯置于庭中石上,引了一缕即将隐没的夕阳余晖,又借着初升的月华,投入灯罩之中。
奇妙的景象发生了,灯罩内的磷粉仿佛被唤醒,发出了极其微弱,却清晰可见的荧光,如夏夜的萤火,温柔而坚定,映在沈砚之的瞳孔深处,微微颤动。
她指着那点微光,对沈砚之说:“你见光时,信已生。”
沈砚之的瞳孔微微收缩。
他明白了。
她不是在说服他,而是在告诉他,信,从来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发现的。
当你愿意去看,愿意去寻找时,那光便在了。
他默然良久,心中第一次对自己坚信不移的“实体信仰”产生了动摇。
“第二问,”他的声音干涩了些,“匠人手中有道,那礼法何存?”
林昭然没有直接辩驳。
她微微侧身,指向庙墙外不远处。
那里,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正围着柳明漪,用树枝在沙地上歪歪扭扭地学习写字。
风送来他们稚嫩的诵读声,沙粒在树枝下发出细微的刮擦声,像春蚕食叶。
他们神情专注,一笔一画,都在模仿柳明漪教的那个“人”字。
“礼在束人,也在启人。”林昭然的声音悠悠传来,“你看他们,初学写字,必须遵守笔画的约束,这是‘束’,束其形。但当他们真正懂得这个‘人’字时,便开启了明理的第一步,这是‘启’,启其心。首辅大人所言的礼法,若只剩下束缚,而无开启,那它与牢笼何异?”
沈砚之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简单的习字场景,此刻在他眼中却仿佛蕴含着无穷的意味。
他所维护的礼法,究竟是在塑造君子,还是在囚禁人心?
他收回目光,呼吸变得有些沉重。
他提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若教化无贵贱,人人皆可闻道,世家何以为继?”
这一次,林昭然终于完全转过身,直视着他的双眼。
那双清澈的眸子里,映出他略显狼狈的身影。
她一字一顿地说道:“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不愿看见罢了。”
这句话如同一柄重锤,狠狠砸在沈砚之的心防之上。
他猛地一震,脸色瞬间苍白。
是啊,他知道答案。
如果道是公平的,那么依靠血脉和传承垄断知识与权力的世家,本就是不该存在的。
他一直知道,只是不敢承认,不愿面对。
沈砚之狼狈地转过身,一言不发,大步走出了破庙。
马车行过朱雀街时,他忽然命停。
他掀开车帘,望着街边一个老匠人正在修补陶灯。
那灯罩微光闪烁,竟与破庙中的静火灯如出一辙。
他怔住,良久才道:“走吧。”声音已不似人声。
回到首辅府邸,沈砚之扶着门框才走进书房,官帽歪斜,袍角沾了泥。
孙奉欲上前整理,却被他抬手制止。
他盯着那份《严查私讲令》,像盯着一把指向自己的刀。
最终,他起身,将那份文稿投入火盆,看着火舌瞬间将其吞噬。
然后,他从书架深处,抽出一本厚重的《贞和实录》,翻到“儒臣焚书”那一节。
书页泛黄,上面有他年轻时用朱笔写下的批注,字迹激昂,斥责那些儒臣为固己见而毁灭百家学问。
可不知何时,那些朱笔批注旁,又被人用血写下了斑斑点点的问号。
那是他父亲的血迹,还是他自己的心血?
他已经分不清了。
他忽然开口,像是问垂首立在一旁的亲信孙奉,又像是问自己:“我幼时所学‘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可曾有人问过我——为何如此?”
孙奉身子一颤,低头道:“老太爷与先生们只说,‘礼定则安’。”
“安的是天下,还是权门?”沈砚之发出一声冷笑,笑声中满是苦涩与自嘲。
那一夜,他没有睡。
他铺开一张新纸,写下了三段文字,没有上奏,没有存档,只题名《问学录》。
他问静火,问礼法,问世家。
每一个问题,都像是在撕开自己过去的血肉。
几天后,破庙里,林昭然手中正捧着一份《问学录》的抄本。
这是孙奉冒着天大风险,秘密传递出来的。
守拙在一旁低声诵读,当读到最后一句时,他的声音也带上了一丝震撼:“……若道在民间,在匠人之手,在田埂之上,那我穷尽一生所守的,究竟是圣人之礼,还是禁锢天下之锁?”
她望着那抄本,忽然觉得指尖发凉。
像是有什么看不见的网,正在悄然收紧。
她立刻叫来程知微和柳明漪。
“知微,将这三问刻在送往边陲的学童识字板背面。不必署名,只当是无名氏的感悟。这叫‘反问启蒙’。”
而后,她又对柳明漪说:“明漪,你手巧,将一个‘问’字,用绣线编成络子结,藏在今年进贡给宫里的绣品夹层里。不必显眼,只要它在那里就行。”
她的目光,落在了那只当初用来制作讲学铃的残破土模上,指尖轻轻抚过那粗粝的纹路,低语:“他开始问了,就再也答不回那些旧话了。”
而此刻的沈府书房内,沈砚之正将那份《问学录》缓缓举向烛火。
火舌舔上纸角,焦黑蔓延。
就在他欲松手之际,却忽然停住。
他吹熄火焰,将烧去一角的文稿铺平,低声自语:“留一页……给后人看。”次日清晨,北镇抚司秘档房多了一份密令,编号“玄字柒”,内容仅八字:“访贤问隐,清源正本。”
破庙的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又是一个深夜,守拙如风般冲入,手中紧攥一张被汗浸透的纸条。
林昭然接过,展开——孙奉的字迹潦草如刀刻:“火熄,锋出。他不再烧书,要造新经。”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破帷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