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星语者”年轻觉醒者捕捉到的、来自“阿尔法”方向的隐晦“悲伤”回响,如同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方舟堡垒和整个“深空议庭”的研究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一直以来,“收割者”都被视为毫无理智、纯粹遵循毁灭本能的天灾或冰冷机器。但这丝“悲伤”与“渴望”的扭曲意念,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杨教授团队立刻调整了研究方向,集中最顶尖的意识感应专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尝试与那位星语者觉醒者建立更深的共鸣连接,并引导集体意识网络,像倾听微风中叹息般,去捕捉和分析“阿尔法”那庞大而混乱的意识背景噪音。
这是一个极其精细且危险的工作,如同在火山口倾听岩浆的低语。任何过度的精神探触都可能被那庞大的“熵化”意识场吞噬或污染。
但随着越来越多感知敏锐的觉醒者加入,以及集体意识网络在“自指”冥想中变得更加敏锐和包容,断断续续的、更加清晰的意念碎片被拼凑起来。
那并非逻辑清晰的语言,而是充斥着破碎意象和极端情绪的色彩洪流:对“结构”与“稳定”无法理解的憎恶,对“热量均匀分布”的死寂状态的扭曲渴望,以及……一种深植于其存在根基的、对于自身“饥饿”与“空洞”的巨大悲伤。它们仿佛是一群诞生于秩序之海、却被诅咒只能以秩序为食的掠食者,永恒的吞噬无法填补内在的空虚,反而加剧了那种与生俱来的残缺感。
“‘收割者’……它们或许并非自愿成为毁灭者。”一位参与解析的心理学家声音沙哑,带着难以置信的怜悯,“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秩序’的极端依赖和……病态成瘾?它们吞噬秩序,不是因为憎恨,而是因为那是它们唯一能感知自身‘存在’的方式?就像……某种规则层面的‘代谢缺陷’?”
这个推论让所有人感到毛骨悚然,却又在某种程度上符合逻辑。如果“收割者”确实是秩序文明发展到极致后伴生的“阴影”,那么它们这种扭曲的存在方式,或许正是宇宙规则为了维持某种终极平衡而衍生的、残酷的“调节机制”。
与此同时,对“静滞壁垒”的维护也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尽管集体意识网络的新发现并未直接转化为防御技术,但那种对“敌人”更深层次的理解,无形中影响到了秩序觉醒者们操控能量的方式。他们不再仅仅是将秩序之力视为坚固的盾牌,而是开始尝试赋予其一丝“弹性”和“适应性”,就像理解水流而非冰块的特性去抵御冲击。
这种微妙的变化反映在壁垒的效能上。虽然能量消耗依旧巨大,但壁垒在承受“熵化”侵蚀时,不再像之前那样僵硬地对抗,而是产生了一种细微的、如同呼吸般的波动,以更小的代价化解着侵蚀的压力。局部失效的频率有所下降。
希望,如同石缝中钻出的嫩芽,虽然渺小,却顽强。
李娜抓住了这个契机。她下令将关于“收割者”意识特性的研究发现,向所有盟友和堡垒居民公开。她认为,只有真正理解敌人,才能找到与之共存或战胜它的方法,恐惧源于未知。
消息公布后,引起的反响是复杂的。有人感到绝望,认为面对一个拥有“意识”且本质与秩序文明纠缠不清的敌人,胜利更加无望。但也有人从中看到了转机——一个能够“感知”的敌人,或许也存在着被“影响”甚至被“引导”的可能性。
“星语者”文明率先响应,他们派出了更多擅长意识沟通的成员加入研究。一些其他盟邦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也自发地开始创作,试图用他们的方式去理解并表达那种扭曲的“悲伤”,希望能找到与“收割者”意识产生非破坏性共鸣的途径。
方舟堡垒,这个在黑暗森林中点燃的文明火种,在生存的压力下,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从武力对抗向认知层面升华的艰难转型。
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战,更是为了理解宇宙更深层的规则,理解秩序与混沌、创造与毁灭之间那残酷而必然的联系而探索。
而那个被命名为“阿尔法”的悲伤掠食者,其庞大的意识依旧在黑暗中徘徊、吞噬,仿佛一个迷失在永恒饥饿中的巨兽,等待着某个能理解其痛苦,并能为其指明另一种存在方式的……“镜子”。
(第8卷 第485章 完)
喜欢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