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简报与安全咨议团的设立,如同在汹涌的民意浪潮中投下了一块定心石。虽然信任远未恢复,但猜疑的恶性循环总算被打破。共议庭开始定期发布经过脱敏处理的监测数据和分析摘要,那个隐藏在旧宇宙阴影中的存在,被官方正式命名为“异熵体”——意指其违背初生之域生命与意识自然趋向的、冰冷的熵减逻辑。
安全咨议团的第一次会议充满了试探与谨慎。各派系代表坐在一起,不再仅仅是争论理念,而是必须共同面对一份份冰冷的数据和令人不安的图表。争吵依然存在,但在具体的技术细节和防御方案面前,空泛的指责少了,务实的讨论多了起来。一种脆弱的、基于共同威胁的工作关系开始萌芽。
然而,外部的压力并未因内部的些许缓和而减少。
杨教授团队对“谐振壁垒”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模拟出了一种动态频率偏移算法,能够有效干扰“异熵体”规则渗透的“锚定”过程。但就在他们准备进行小范围实地测试时,监测网络捕捉到了新的、更令人心悸的动向。
“异熵体”不再满足于小范围的、利用情感缝隙的渗透。它似乎……改变了策略。
在初生之域外围,一片尚未被任何文明成员定义的、规则稀薄的虚无区域,空间本身开始发生畸变。没有情感作为媒介,没有记忆作为跳板,那里纯粹的、基础的时空结构被强行扭曲,如同被无形的巨手揉捏。
一个巨大的、由绝对几何线条构成的复杂结构开始缓缓浮现。它并非实体,更像是一个由规则本身编织而成的、不断自我复制的冰冷图腾。它不蕴含任何情感或意识波动,只有一种纯粹的、令人窒息的逻辑压迫感。它像一颗植入初生之域边缘的、规则层面的“心脏”,开始以一种缓慢而规律的节奏“搏动”。
每一次“搏动”,都伴随着一次强烈的规则辐射。这种辐射并非直接攻击意识体,而是如同强酸般腐蚀着初生之域的基础共识框架。靠近那片区域的文明成员报告说,他们感到自身对规则的感知和定义能力变得滞涩,意识的灵动性受到压制,仿佛思维都要被冻结。
它不是在寻找缝隙潜入,而是在试图从根基上,强行改写初生之域的规则环境,使其更适应“异熵体”自身的存在!
“它在建立桥头堡!”瓦伦盯着监测画面,声音凝重,“一个纯粹的、基于它自身逻辑的规则奇点正在形成并稳定下来。它在试图将我们的世界,它的‘污染区’!”
杨教授的脸色同样难看。“谐振壁垒”的设计初衷是防御渗透和同化,面对这种蛮横的、从外部进行的规则覆盖,其效果将大打折扣。这就像一张柔软的网,或许能拦住试图钻进来的蛇,却难以抵挡一头试图直接撞塌墙壁的蛮牛。
李娜立刻下令,调动所有可用的意识能量,在畸变区域外围构筑一道强力的规则屏障,试图延缓其扩张速度,为研发对抗手段争取时间。同时,安全咨议团也被紧急动员,要求各派系贡献思路和资源。
“重塑派”提出的集中能量进行定点“规则爆破”的方案,因风险过高且可能进一步破坏空间结构而被暂时搁置。“开拓派”一些成员提出的“用更复杂的混沌规则去覆盖它”的想法,则因可控性太差而未被采纳。
争论再起,但这一次,焦灼感压倒了一切。时间不在他们这边。那个冰冷的几何图腾每一次规律的搏动,都像是在为他们的文明敲响倒计时的钟声。
而在这一片混乱中,杨教授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反复研究着从记忆回廊污染事件中提取到的那一丝属于王超的印记。在外部那庞大冰冷逻辑的压迫下,这微弱的、熟悉的秩序感,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了。它不再仅仅是残留,更像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的……回应。
一个大胆的、近乎荒谬的猜想在杨教授心中成型:王超的牺牲,或许不仅仅是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的意识,他那定义秩序的执念,是否也以某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成为了初生之域规则的一部分,甚至……是此刻对抗“异熵体”的、唯一的内在抗体?
他需要证据,更需要一个能验证这个猜想的方法。而窗外(意识感知中),那来自边缘区域的、冰冷的规则脉搏,正一声声,越来越响。
(第9卷 第506章 完)
喜欢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