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清晨冷得钻骨头。成彦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厚外套,拉链拉到顶,还是挡不住风往领口里灌。手里的保温杯攥得发烫,里面是老陈特意寄来的姜枣茶,喝一口暖到胃里,却压不住眼底的红血丝 —— 昨晚跟剪辑师远程改分镜到凌晨三点,闹钟没响就被风沙拍窗户的声音惊醒。
“成丫头,这么早?” 张师傅背着工具箱走过来,帆布带子磨得发亮,里面的小刷子、颜料盘撞出细碎的响。他抬手揉了揉冻得发红的耳朵,指关节上的老茧比上次见时更厚,虎口处还贴着块创可贴,“昨天调颜料时被刮刀划了,不碍事。”
成彦赶紧迎上去,伸手帮他拎工具箱 —— 比想象中沉,里面装着块刚磨好的滑石,“怎么不跟我说?我让道具组准备创可贴。” 她从口袋里掏出包独立包装的医用贴,是顾怀安塞给她的,说 “敦煌天气干,容易裂手”,指尖碰到张师傅的手时,忍不住顿了顿 —— 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能捏着 3 毫米的小刷子,把壁画上的飞天飘带补得严丝合缝。
“拍这个得赶早。” 摄影老周扛着相机跑过来,镜头盖还没摘,围巾上沾着沙粒,“纪录片拍摄有个冷知识 —— 敦煌的自然光黄金时长每天就 2 小时,早上 6 点到 8 点,光线软不刺眼,过了点就成直射光,拍出来的壁画颜色会偏色。” 他说着就蹲下来调参数,相机屏幕上跳出张师傅的手部特写,“你看,这老茧的纹路、创可贴的边角,都得拍清楚,这些才是真实的‘匠人印记’。”
小夏抱着场记板跑过来,丸子头歪了半边,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字,页脚卷得像波浪:“姐!道具组刚说,上次准备的滑石不够了,附近的文具店没卖的,得从市区调,要等三个小时!” 她急得跺脚,场记板上的粉笔灰掉了一地,“还有,陆哥刚才发消息,说林枫那边有人往咱们拍摄地这边来,好像要拍‘路透’,说要‘蹭真实匠人热度’!”
成彦皱了皱眉,却没慌。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块巴掌大的滑石 —— 是上次在江南古镇,竹编老匠人送给她的,说 “磨镜头、修东西都能用”,“先用这个应急,让道具组慢慢调。至于林枫的人,让老周多拍几个他们偷拍的镜头,要是他们敢造谣‘摆拍’,咱们就放真实素材打他们的脸。”
张师傅听完,突然笑了,从工具箱里掏出块磨好的颜料:“丫头放心,我修复壁画这么多年,最不怕的就是‘比真实’。他们要是敢瞎编,我就现场给他们补段飘带,让他们看看,什么叫‘手上的功夫’。” 他说着就蹲在临时搭的工作台前,把滑石铺在纸上,拿起小刷子蘸了点颜料,手腕轻轻一转,一道淡青色的弧线就落在纸上 —— 是飞天飘带的一角,弧度软得像真的被风吹动。
成彦赶紧让老周把镜头对准工作台,自己则蹲在旁边,手里的笔记本飞快地记:“张师傅补飘带时,手腕转动角度约 15 度,颜料蘸取量仅笔尖大小,每刷 3 下停顿 1 秒,观察颜料晕染情况。” 她抬头时,刚好看见阳光从沙丘后面爬上来,落在张师傅的白发上,又漫过他握着刷子的手,心里突然软下来 —— 这才是她想拍的 “幕后之光”,不是摆拍的精致,是带着温度的真实。
“哎呀!” 老周突然叫了一声,相机差点摔在地上,“风沙进镜头了!镜头盖没扣紧!” 他急得满头汗,赶紧掏出镜头布擦,可越擦越花,“完了完了,这镜头要是坏了,咱们今天的黄金时长就废了!”
成彦凑过去看,镜头镜片上沾了层细沙,却没慌。她想起上次拍《守望者》时,摄影师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灯光师老王用吹气球和镜头纸慢慢清理好了,“别用布擦,会刮花镜片!小夏,把我包里的吹气球和镜头纸拿来,老周,你先把相机架稳,我来试试。”
她接过工具,指尖轻轻捏着吹气球,对着镜头口慢慢吹 —— 动作轻得像怕碰碎玻璃,又用镜头纸折成三角形,沿着镜片边缘慢慢蹭,“以前在剧组,跟摄影师学过点,这种细沙得‘吹为主,擦为辅’,不然容易留划痕。” 几分钟后,镜头终于干净了,老周凑过去一看,忍不住竖大拇指:“成彦,你这手艺,比专业的相机维修师还厉害!”
小夏在旁边拍着手,掏出手机发消息:“我这就跟陆哥说,镜头没事了!让他别担心!” 她刚点开微信,突然 “呀” 了一声,“姐!你快看!林枫那边已经发微博了,说‘某纪录片蹭匠人热度,现场摆拍痕迹明显’,还配了张模糊的照片,是咱们刚才准备工作台的样子!”
成彦拿过手机,看着那张故意拍斜的照片 —— 照片里只拍了道具组摆滑石的镜头,没拍张师傅正在补的飘带,下面的评论已经有几百条,有人跟着骂 “为了流量什么都敢拍”。她没生气,反而让老周把刚才拍的张师傅补飘带的素材剪了个 15 秒的小片段,“小夏,把这个片段发微博,配文‘真实的匠人,不需要摆拍 —— 张师傅现场补绘飞天飘带,每一笔都是几十年的功夫’。”
没过十分钟,微博评论就翻了倍。有人发了张林枫团队偷拍的照片对比:“左边是林枫的模糊摆拍造谣图,右边是真实补绘视频,高下立判!” 还有人 @林枫影视:“别蹭真实匠人的热度了,先学学怎么拍‘真’!” 小夏看着评论,笑得眼睛都眯了:“姐!你太厉害了!现在 #张师傅 飞天飘带 #都快冲上热搜了!”
太阳慢慢升到头顶,气温也高了起来。成彦脱了厚外套,里面是件浅青色的衬衫,袖口绣的栀子花被汗浸湿了点。她蹲在工作台边,帮张师傅递颜料盘,偶尔跟老周确认镜头角度,额头上的汗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几个字,她赶紧用纸巾擦,却没舍得扔 —— 这上面记满了今天的拍摄细节,是她的 “宝贝”。
“该吃午饭了!” 陆岩突然出现在沙丘那边,手里拎着个大保温箱,“我特意从市区订的羊肉汤,热乎的,补补身子!” 他走近时,成彦才发现他眼底也有红血丝,手里的保温箱还沾着沙粒,“刚才跟林枫的团队掰扯了半天,他们总算把造谣的微博删了,还发了道歉声明 —— 不过我估计,他们没这么容易死心。”
大家围坐在沙丘边,捧着碗羊肉汤,热气裹着香味飘远。张师傅喝了口汤,突然说起他第一次修复壁画的事:“那时候我才 18 岁,跟着师傅学,第一次补飘带,手抖得厉害,颜料掉在壁画上,吓得我哭了半天。师傅说‘哭没用,得练,练到手上有准头,心里有飘带’,我就每天练,练了三年,才敢独立补壁画。”
成彦听得认真,手里的笔又在笔记本上记:“张师傅 18 岁入行,三年基础练习,每日练习时长 8 小时,累计修复壁画超 500 平方米。” 她抬头时,刚好对上顾怀安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赶紧接起来 —— 屏幕里是顾怀安的工作室,背景里有钢琴声,他手里拿着乐谱,“刚写完主题曲的副歌部分,加了段琵琶,你听听,是不是跟张师傅补飘带的感觉很像?”
音箱里传来琵琶的调子,清脆又带着点韧劲,像张师傅手里的刷子,一笔一笔都有力量。成彦看着屏幕里的顾怀安,又看了看身边喝着汤的张师傅、老周和小夏,突然觉得,这十六小时的忙碌,比任何时候都充实 —— 以前拍电影,她是在 “演别人”,现在拍纪录片,她是在 “记录真实”,这种真实带来的成就感,是金钱和流量换不来的。
下午的拍摄很顺利。老周拍了张师傅清理壁画灰尘的镜头,小夏负责记录拍摄参数,成彦则跟陆岩确认明天的拍摄计划 —— 要去敦煌研究院拍张师傅的工作室,还要拍李教授的琵琶演奏花絮。夕阳落在沙丘上,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相机里的素材也存了满满一硬盘。
收工时,天已经黑了。成彦帮着老周收设备,手指被相机带勒得有点红,却没觉得疼。小夏抱着笔记本,跟在她后面,兴奋地说:“姐!今天拍的素材超棒!老周说,光是张师傅补飘带的镜头,就能剪进预告片里,肯定能圈粉!”
成彦笑着点头,抬头看向星空 —— 敦煌的星星很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她掏出手机,给顾怀安发了条消息:“今天拍摄很顺利,张师傅的镜头拍得特别好,等剪辑好了,第一时间给你看。” 没几秒,顾怀安就回复了,附带一段音频:“刚弹的钢琴版主题曲,送给今天辛苦的你们。”
音频里的钢琴声很软,像夜色里的风,轻轻拂过耳边。成彦站在沙丘上,听着音乐,看着远处亮着灯的拍摄地,心里暖暖的 —— 她知道,明天还要早起拍日出,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还要继续忙碌十六小时,但她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她在做 “值得的事”—— 把幕后的光,带给更多人看。
陆岩走过来,递给她一瓶水:“在想什么呢?笑得这么甜。”
成彦接过水,喝了一口,看着笔记本上的字:“在想,明天一定要拍好张师傅工作室的镜头,那里有他几十年的修复工具,还有他记的笔记,都是‘宝贝’。” 她顿了顿,转头看向陆岩,眼神很亮,“陆哥,你说,等这部纪录片播了,会不会有更多人愿意关注幕后工作者?会不会有更多人想当修复师、场记、服装师?”
陆岩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笑了:“会的。因为你拍的是‘真’,真的东西,总能打动人。”
风又吹过沙丘,带着点凉意,却吹不散成彦心里的热。她握紧手里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今天拍的拍立得 —— 张师傅补飘带的侧脸,老周调相机的背影,小夏举着场记板的样子,还有那碗冒着热气的羊肉汤。这些细碎的瞬间,像一盏盏小灯,串起了《幕后之光》的拍摄日常,也串起了她心里的 “新开始”。
明天,又会是新的十六小时。但她知道,只要身边有这些 “同路人”,只要还能记录 “真实的光”,再忙再累,也乐在其中。
喜欢封杀十年,弃女逆袭成国际巨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封杀十年,弃女逆袭成国际巨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