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的晨光裹着点水汽,从公寓百叶窗缝里漏进来,在成彦摊开的意大利语笔记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纸页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标注:“陶瓷釉色” 旁边写着拼音 “táo ci you sè”,还画了个小调色盘;“修复刮刀” 下面干脆画了把迷你小铲子,铲尖还特意点了点墨,假装是釉料 —— 昨晚对着翻译软件查了半宿,舌头绕着 “smalto”(釉料)转了十圈还是记不住,她气鼓鼓地用指尖戳了戳 “釉料配比” 那栏,把墨水戳成个黑墨团,嘴里嘟囔:“早知道学匠人手艺还要学外语,当初在敦煌就该跟张师傅多学两句方言,至少听得懂啊!”
“咔嗒 —— 咔嗒 ——” 咖啡机又卡住了。成彦蹲在厨房地板上,盯着这个银闪闪的大家伙叹气,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按钮上的纹路 —— 昨天索菲亚(当地文化顾问)手把手教了三遍,她还是分不清 “意式浓缩” 和 “美式” 的按钮,刚才按错键,喷了一手的热蒸汽,手腕上红了一小块。她掏出手机,对着咖啡机拍了张特写,发进 “幕后之光小分队” 群里:“紧急求助!谁知道哪个键出热水?在线等,急!再不出水,我就要用保温杯泡龙井了!”
群里秒回,最先跳出来的是顾怀安,附带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包:“左边第三个键!我刚翻了意大利厨具官网的英文版说明书,特意标了‘热水模式’的图标,还备注了‘别按错!按成浓缩会烫嘴’—— 你要是实在搞不定,就去楼下那家‘La Lanterna’咖啡馆,记得跟店员说‘due cucchiai di miele’(两勺蜂蜜),他们家的龙井是杭州寄过去的,跟国内的味最像。” 后面还跟着张截图,他把说明书里的热水按钮圈成浅青色,跟成彦笔记本的颜色一模一样,连标注字体都选了她喜欢的圆体。
成彦对着屏幕笑出了声,手指轻轻点了点顾怀安的头像 —— 那是上次在敦煌拍的,他站在洞窟前,手里举着张师傅拓的飞天飘带,阳光落在他发顶,还沾着点沙粒。她起身去阳台,把手机架在栽着小栀子的花盆上,对着楼下的石板路拍了张照片:晨光里的鸽子歪着头啄面包屑,翅膀扑棱着带起细沙,远处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尖顶泛着浅金色,照片角落悄悄露出半块桃木护身符 —— 上面的栀子纹被阳光照得发亮,是顾怀安送的那个。她在照片下只写了三个字:“早安呀”,想了想,又加了个小太阳表情,才点发送。
这是她来佛罗伦萨的第七天,每天发一张照片给顾怀安,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第一条发的是公寓窗外的月亮,配文 “比敦煌的小一点,也没那么亮,像你那边的星星了”;第二天发的是陶瓷博物馆的门票,票根上用马克笔写着 “第一次见欧洲青花瓷,花纹跟敦煌壁画有点像”;第三天发的是索菲亚送的手工陶瓷杯,杯身上画着朵小栀子,说 “跟你西装上的胸针一模一样,看到就想起你帮我别围巾的样子”;第四天发的是路边买的冰淇淋,巧克力味的,说 “比江南的莲湘糕甜,就是化得太快,滴了我一手”。
收拾背包去博物馆时,成彦特意把顾怀安写的 “注意事项” 折成小方块,揣在牛仔裤口袋里 —— 纸上第一条就是 “跟修复师握手要轻,别碰对方手里的工具”,后面还画了个小叉,标注 “行业冷知识:海外拍摄匠人题材有‘工具尊重原则’,上次有个剧组实习生碰了意大利修复师的金属刮刀,被当场请出工作室,还上了当地文化版新闻”。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纸条,又把背包侧兜的薄荷糖拿出来含了一颗 —— 是顾怀安塞的,说 “防困,学术语的时候别走神,你一困就会盯着工具发呆”。
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 “叮铃铃” 地冲过来,骑车的意大利大爷用方言喊了句 “Attenzione!”(小心!),成彦没听懂,愣在原地,大爷赶紧捏刹车,车把晃了晃,手里拎的面包袋掉在地上,全麦面包滚了一地。大爷没生气,反而弯腰捡面包,用蹩脚的英语说 “chinese?”,成彦赶紧点头,帮他捡面包,大爷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把一块没掉渣的面包塞给她,说 “Good!”,然后骑上车走了,车后座的小篮子里还放着束小雏菊。
推开博物馆修复室的门,老安东尼奥正坐在放大镜前,手里捏着把细如发丝的修复刀,在青花瓷瓶上轻轻刮着。他戴着副圆框老花镜,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鼻梁上还沾着点白色的釉料粉末。成彦放轻脚步走过去,刚想开口说练了好几遍的 “buongiorno”(早上好),就看到老安东尼奥突然皱起眉头 —— 眉头皱得像拧成的麻绳,连放大镜都从鼻梁滑下来一点,他伸出手指,指了指成彦背包上晃悠的瓷挂件,又指了指工作台上的釉料盘,眼神里带着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的无奈。
成彦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伸手摘挂件 —— 那是张师傅送的青釉片,用红绳串着,她怕刮花,还特意用软布包了三层,刚才走路晃得太厉害,布松了点,釉片差点碰到盛着青釉的瓷盘。她手指有点抖,把挂件攥在手心,赶紧掏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打字:“非常抱歉!我太不小心了,没有打扰您工作吧?我马上把它收起来,再也不挂在外面了。”
老安东尼奥凑过来看翻译,老花镜滑到鼻尖,他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眉头慢慢舒展开,摆了摆手,指了指工作台前的木椅子,又指了指桌上的笔记本。成彦走过去坐下,才看清笔记本上画满了欧洲陶瓷修复的步骤:用金属支架固定瓷器,支架上还标着精确到毫米的尺寸;用透明的化学试剂清洁釉面,试剂瓶上贴着标签;最后用细如发丝的金属刀补釉,刀头比绣花针还小。她掏出笔,在笔记本空白处画了张中国修复的简笔画:用棉线轻轻捆住瓷器,旁边放着草木灰水,还有张师傅常用的小刷子,下面写着 “中国敦煌壁画修复法,和陶瓷修复很像”。
老安东尼奥看了简笔画,眼睛突然亮了,像发现了新大陆,他一把拉过成彦的手,往展柜那边走 —— 展柜里放着个清代的青花瓷瓶,瓶身上画着飞天图案,只是瓶肚子上有道长长的裂痕。他指着裂痕,用手比划 “三层”,又指了指成彦的简笔画,嘴里说着意大利语,语气很激动。成彦突然明白,他是在说中国的 “三层敷纸修复法”,赶紧掏出手机,点开张师傅补敦煌壁画飘带的视频,递到老安东尼奥面前。
视频里,张师傅捏着小刷子,蘸着矿物颜料,在壁画上轻轻补着飘带,呼吸放得很轻,连刷子划过壁画的 “沙沙” 声都能听见。老安东尼奥看完,激动地拍了拍成彦的肩膀,力道大得让她差点晃倒,他转身跑回工作台,从抽屉里拿出本封面泛黄的笔记本 —— 是 19 世纪的陶瓷修复笔记,纸页都脆了,用棉线装订着。他翻到夹着丝绸书签的一页,上面画着跟敦煌壁画修复相似的 “渐变补色法”,还标注着 “从中国匠人处学来,需耐心”。两人对着笔记比划了一上午,连午饭都忘了吃,老安东尼奥还时不时用手机查英语单词,跟成彦解释 “这个步骤和你们的很像”,成彦也跟着学了几个意大利语的修复术语,虽然发音还是很怪。
中午在博物馆旁边的 “La Lanterna” 咖啡馆,成彦点了杯龙井,对着店员说 “due cucchiai di miele”(两勺蜂蜜),店员是个卷着金色头发的小姑娘,眼睛一下子亮了:“你是中国人?我去年去杭州旅游,喝过龙井!太好喝了!” 她转身去冲茶,还多拿了块杏仁饼干,放在成彦面前:“这个配茶好吃,我妈妈教我的,免费送给你!”
成彦接过饼干,咬了一口,脆生生的,杏仁味很浓,突然想起在敦煌拍素材时,小夏偷偷塞给她的李广杏干,也是这样甜甜的,带着点家乡的味道。她掏出手机,对着茶杯和饼干拍了张照片,刚想发给顾怀安,手机就响了,是小夏发来的语音,声音里满是兴奋:“姐!天大的好消息!《幕后之光》海外预约量破 800 万了!平台说要做‘匠人 NFt’,把你发的博物馆照片、张师傅的拓片都做成数字藏品,还要搞个元宇宙展厅,让国外观众能 360 度看张师傅补飘带!张师傅刚才还跟我吐槽‘什么是 NFt?是不是跟拓片一样能保存很久?’,我跟他解释半天,他说要拓一批‘佛罗伦萨飞天’,跟你的照片配成套装,太可爱了!”
成彦笑着回复:“让张师傅别着急,等我拍了当地陶瓷作坊的素材,一起做 NFt—— 对了,告诉老周,我今天跟老安东尼奥学了‘金属刮刀补釉’,他还教我怎么调欧洲的釉料,下次拍《幕后之光》第二季,可以加个‘中外修复对比’的片段,肯定很有意思。还有,帮我跟张师傅说,我在这里看到了跟敦煌壁画很像的青花瓷,等我回去带照片给他看。”
下午跟着老安东尼奥去陶瓷作坊,作坊在郊区,开车要半小时,路上老安东尼奥指着窗外的橄榄树,说 “我爷爷在这里种的,结的橄榄能榨油,用来擦陶瓷,很亮”。作坊里飘着瓷土的腥味,几个老匠人坐在木桌前揉瓷土,手指翻飞着,把瓷土揉得又软又匀。老安东尼奥拉着成彦走到一张木桌前,放上块灰扑扑的瓷土,示范着揉起来 —— 他的掌心向内扣,手指顺着瓷土边缘打圈,跟中国匠人 “顺时针揉泥” 的手法完全相反。
“像抱小孩一样轻。” 老安东尼奥握着成彦的手,教她揉瓷土,掌心的老茧蹭得她手有点痒,他用意大利语说,还拍了拍自己的腰,做了个 “放松” 的手势。成彦跟着学,腰劲没使对,差点把瓷土捏扁,老安东尼奥笑出了声,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他从口袋里掏出块滑石,递给成彦:“擦手,瓷土粘。” 成彦接过滑石,心里吐槽:“这瓷土比敦煌的沙子还硬,揉十分钟手就酸得像提了十斤拓片,老安东尼奥却揉得跟玩似的,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她掏出相机,拍了很多细节:老匠人揉瓷土时手腕转动的角度、窑火的温度表(欧洲用摄氏度,表针指在 1200 度,老安东尼奥说 “烧青花瓷要这个温度,跟你们敦煌的窑火差不多”,成彦想起张师傅说的 “中国老匠人靠看火色判断温度,橘红色是 800 度,樱桃红是 1200 度”,赶紧记在笔记本上)、作坊墙上挂着的百年前的修复工具,有铜制的刮刀,还有木柄的小刷子,跟张师傅用的有点像。她挑了张老安东尼奥揉瓷土的特写,照片里他的手指沾满瓷土,眼神专注地盯着瓷土,配文:“今天学了新技能,揉瓷土!就是手有点酸,这里的瓷土比景德镇的硬,揉十分钟就出汗了,老安东尼奥说我‘有天赋,就是力气小’,哈哈。”
顾怀安的回复很快,附带个加油的表情包:“我刚跟张师傅视频,他听说你在学揉瓷土,特意说‘揉瓷土要沉肩坠肘,别用胳膊发力,用腰劲,跟拓片时的手法一样’—— 你试试放松肩膀,肯定不酸。还有,晚上别吃太多意大利面,容易不消化,我查了附近有家中餐馆,叫‘福源楼’,老板是浙江人,我帮你订了番茄炒蛋盖饭,地址发你了,记得去吃,别又啃面包。”
成彦看着地址,心里暖得发慌,手指在屏幕上轻轻划着 “福源楼” 三个字,突然有点想家。晚上找到中餐馆时,老板正站在门口擦玻璃,看到成彦,笑着迎上来:“中国人吧?看你背着相机,是来拍东西的?” 成彦点点头,老板把她让进店里,店里摆着几张木桌,墙上挂着中国结,还有张杭州西湖的照片。“我女儿也在英国读书,每次视频都说想家,想吃我做的番茄炒蛋。” 老板端着菜单过来,笑着说,“你也点番茄炒蛋吧?我多放糖,北方人都爱吃甜口的。”
成彦点了番茄炒蛋盖饭,老板还送了碗紫菜蛋花汤,说 “在外不容易,多喝点热的,暖暖胃”。汤端上来时,热气腾腾的,紫菜的香味飘进鼻子,成彦喝了一口,眼泪差点掉下来 —— 这味道跟妈妈做的一模一样,她赶紧低头喝汤,假装是汤太烫,肩膀微微抖着。老板看在眼里,没说什么,只是又拿了双筷子,放在她面前:“慢慢吃,不够再添。”
睡前视频时,顾怀安坐在工作室里,身后堆着《幕后之光》的素材硬盘,他手里拿着张师傅刚寄来的拓片,对着镜头说:“张师傅拓的‘佛罗伦萨飞天’,你看,他还加了点意大利教堂的花纹,说等你回来一起改,让飞天飘带更像‘中外合璧’。” 屏幕里,张师傅凑过来,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拓片,笑着说:“成丫头,在国外好好学,回来教我用金属刮刀补釉!我还跟景德镇的老伙计说了,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做‘敦煌釉色 + 景德镇瓷’的拓片,肯定好看!”
成彦看着屏幕里的张师傅,又看了看顾怀安,眼眶有点红,声音有点哑:“张师傅,您放心,我肯定好好学!我明天要去拍窑厂开窑,老安东尼奥说开窑时的温度有 1300 度,能把瓷釉烧出‘星空纹’,特别好看,我会多拍点素材,回来跟你们一起剪进《幕后之光》里。”
顾怀安在旁边看着,眼神软得像化开的蜂蜜,他指了指成彦身后的窗户:“佛罗伦萨晚上风大,记得关窗户,别着凉了 —— 我把《青釉》的主题曲小样导进云盘了,加了点瓷笛声,是用老安东尼奥作坊里的瓷笛录的,你睡前听听,跟窑火声很配。” 他顿了顿,又说,“我明天要去景德镇看张师傅拍素材,会给你发照片,让你看看景德镇的瓷土跟佛罗伦萨的有什么不一样。”
挂了视频,成彦点开云盘里的小样,瓷笛声混着钢琴声慢慢飘出来,像流水划过瓷片,温柔又清亮。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路灯,灯光昏黄,照着石板路上的落叶,手里攥着张师傅送的青瓷片,又摸了摸脖子上的桃木护身符 —— 突然觉得,虽然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有差异,但有顾怀安的提醒,有团队的牵挂,有老安东尼奥的热心,有中餐馆老板的温暖,好像也没那么孤单了。
她掏出手机,翻了翻这七天发的照片:从公寓窗外的月亮到博物馆的青花瓷,从咖啡馆的龙井到作坊的瓷土,从路边的冰淇淋到中餐馆的番茄炒蛋,每张照片里都藏着小小的细节 —— 护身符的一角、蜂蜜的勺子、张师傅送的青釉片、顾怀安塞的薄荷糖,像是在跟顾怀安说:“我在这里很好,也很想你,想大家。”
最后,她点开相机,对着窗外的星空拍了张照片:星星比敦煌的密,却没那么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她在照片下写:“今天看到了跟敦煌不一样的星星,老安东尼奥说,好的陶瓷釉色,就像把星星揉进了瓷里 —— 等我回来,咱们一起去景德镇,把星星烧进瓷片里,好不好?” 想了想,又加了个星星表情,才点发送。
把手机放在枕头边时,她看到顾怀安的回复跳了出来:“好,等你回来,咱们一起烧。我明天去景德镇,给你拍瓷土的照片,咱们对比下佛罗伦萨和景德镇的瓷土有什么不一样。” 后面还跟着个小栀子表情,跟护身符上的一模一样。
成彦笑着闭上眼睛,耳边还响着主题曲的瓷笛声,像顾怀安在身边轻轻陪着。而此刻的北京,顾怀安看着手机里的星空照片,手指轻轻碰了下屏幕上的星星,把照片设成了屏保。他拿起笔记本,在 “成彦的佛罗伦萨日常” 那页,又加了一句:“明天去景德镇,帮成彦带点瓷土样本,让她对比;记得买她爱吃的桂花糕,等她回来吃。” 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飞天飘带,飘带尽头画着颗星星,和照片里的一样亮。
喜欢封杀十年,弃女逆袭成国际巨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封杀十年,弃女逆袭成国际巨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