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主任的邀请,标志着墨千秋正式进入了一个更高层级的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调研小组,由文化部门牵头,联合了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领域的专家,以及像沈主任所在部门这样的协调机构成员。墨千秋作为“特聘传统文化顾问”加入,主要负责从古代文献和生活实践的角度,提供关于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的背景阐释和活化建议。
第一次小组会议在市文化馆会议室举行。与会者多是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学者,或是精明干练的政府官员。墨千秋一身儒袍出现在会场,自然引起了所有人的注目。沈主任简单介绍后,几位老学者眼中带着审视与好奇,而一些年轻的研究员则难掩兴奋——他们都听说过这位近期声名鹊起的“古人”。
调研的第一个议题,是关于本地区一种濒临失传的古老手工造纸技艺。负责汇报的年轻研究员展示了这种纸的样本,质地粗糙却坚韧,并忧心忡忡地表示,掌握核心技术的老师傅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习,传承面临断代。
一位民俗学教授提出可以建立传承人档案和博物馆保护。一位艺术学教授建议将这种纸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高端文创产品。
轮到墨千秋发言时,他并未直接评论保护方案,而是拿起一张纸样,仔细摩挲观察,又凑近闻了闻气味。
“此纸制法,可是沿用古之‘楮皮浸沤、日光漂白、竹帘抄造’之法?”他抬头问道,语气笃定。
那年轻研究员一愣,连忙翻看资料:“呃……是的,墨先生您怎么知道?”
“此纸质感、色泽、乃至微带草木腥气,皆与吾昔时所用之‘桑皮纸’极为相似。”墨千秋缓缓道,“《天工开物》中,于‘杀青’造纸一卷,对此法记述甚详。然书中亦提及,此法成败关键,在于‘沤’之时日与水质,‘抄’之手法与腕力,非经年累月之实践,不得其精髓。”
他顿了顿,看向众人:“故而,仅建档案、藏于馆中,此法终将失活。开发文创,固然是一条路径,然若不知其‘魂’在何处,恐只得其形,失其神韵。”
“那依墨先生之见,其‘魂’在何处?”沈主任适时发问,目光深邃。
“在于‘手’与‘料’、‘心’与‘法’的合一。”墨千秋道,“需让后来者,不仅知其步骤,更要体悟其中顺应自然、匠心独运之道。可否设立小型活态工坊,请老师傅并非作为‘展演’,而是作为‘授业师尊’,遴选真正有心、能沉下性子之年轻人,以古法拜师之仪,口传心授,令其亲身参与从选料到成纸的全过程,感受时光与心力融入纸中的温度?如此,技艺或可真正传承,而非仅存记录。”
他还建议,可以组织参与者用这种古法纸张,进行书法、绘画创作,体验其独特韵味,理解其与机器纸张的本质不同,从而激发真正的珍视与传承动力。
他的建议,跳出了单纯的“保护”与“开发”的二元思维,强调了“活态传承”与“心法领悟”的重要性,令在座的专家学者耳目一新,纷纷点头表示值得尝试。
首次参会,墨千秋便凭借其扎实的古籍知识和独特的视角,赢得了调研组的初步认可。他清晰地感受到,在这个更具专业性的平台上,当他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古今智慧的建议时,怀中玉佩吸收到的“信念之光”,更加凝练、纯粹,带着一种理性的认可与学术上的共鸣。
调研小组决定采纳墨千秋的部分建议,筹备首个“古法造纸活态传承工坊”。在商讨工坊地点时,墨千秋根据古籍记载和对方才纸样的感应,提出可能需要寻找特定水质的溪流附近。一位地理学专家闻言,调出地图,指出市郊某处山谷的溪流水质,可能与墨千秋描述的特征吻合。那个山谷,恰好是墨千秋初临此界时,曾隐约感应到与自身穿越有关联的、能量异常的区域之一。
喜欢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