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在希伯来文中被称为 ????????? (Shofetim),其词根含义为“审判”、“裁决”或“治理”。这个词在本书语境中远非仅指现代的司法官或律法解释者。希伯来文中的“士师”(Shophet) 具有更广泛的权力和责任,他们是神所兴起、赋予权柄的人物,承担着军事领导、政治裁判、宗教仲裁甚至部分治理的职责。他们是民族危难之际的“拯救者”、“领袖”与“裁决者”。因此,《士师记》记录的是一段由这些特殊领袖——“士师”——主导的以色列民族历史。
如同旧约许多经卷一样,《士师记》的最终作者是谁并无定论。犹太和基督教传统常将这部书归功于伟大的先知撒母耳,或者认为是在他的影响下编纂而成。现代圣经学者则通常认为,《士师记》的最终形式源于以色列王国早期(可能在约公元前10世纪),由一群被称为“申命记学派”的历史神学家编辑完成。他们将零散的口头传统、古代歌谣(如底波拉之歌)以及早期记录整合起来,赋予了整部书统一的神学视角和叙事框架。
《士师记》记述了约书亚逝世之后,到以色列王国建立之前的约300年历史(约公元前13世纪中叶到前11世纪末)。这段时期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为动荡、混乱的篇章之一。其核心叙事围绕一个不断重复的、令人警醒的堕落循环展开:
1. 悖逆: 以色列人背弃耶和华,敬拜迦南地的偶像(巴力、亚斯他录等)。
2. 审判: 神允许外敌(摩押人、迦南人、米甸人、非利士人等)侵入、压迫以色列人。
3. 呼求: 以色列人在苦难中呼求耶和华。
4. 拯救: 耶和华兴起一位“士师”,赋予力量,领导百姓击败敌人。
5. 得享太平: 在该士师活着的时候,国家恢复和平。然而,这个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背叛都似乎伴随着更深的堕落,社会道德与信仰状况在士师时代的末期跌至谷底(参士17-21章)。书中记载了多位重要士师的故事,包括英勇的女先知底波拉、信心的典范基甸、悲剧性的草莽英雄耶弗他,以及力量无双却又被情欲所困的参孙。这些人物并非完美无缺的圣徒,他们的复杂性和人性弱点也在书中得以真实展现,突显了神如何通过不完美的人来施行救恩。
在圣经中的地位与意义:
1. 承上启下的历史枢纽: 《士师记》是《约书亚记》的理想(进入应许之地)与《撒母耳记》、《列王纪》的王权时代之间的关键过渡。它解释了以色列如何从相对统一的征服联盟滑向濒临崩溃的边缘、进而明白需要一个稳定王权的原因。
2. 神学问题的深刻探讨: 本书深刻揭示并阐述了人类罪性的顽固(持续的悖逆)、神公义与信实的主权(容许审判也施行拯救)、以及神圣洁不可妥协的属性(与迦南偶像崇拜的彻底对立)。
3. 现实社会的警示镜鉴: “各人任意而行”是贯穿后段的主题词,生动描绘了信仰缺失、道德相对主义如何导致社会失序、暴力蔓延、个体权利被践踏的可怕图景。为所有世代敲响警钟。
4. 拯救模式的预表: 士师作为“拯救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预表了那位终极的、完美的救主——耶稣基督。他们暂时的解救,指向那永恒的救赎。
5. 信心与勇气的典范: 虽然整体色调灰暗,但其中也不乏信靠顺服的榜样(如基甸初期的谨慎与顺服)和神迹性的拯救(如底波拉与巴拉的大胜)。
总而言之,《士师记》是一部充满张力、有时甚至令人不适的作品。它没有粉饰太平,而是赤裸裸地展现了背道的可怕后果、人性的败坏深渊,但也同时闪耀着上帝永不废弃的恩典与信实。阅读这段历史,不仅是了解以色列民族的过去,更是一次对自身信仰、社会与神人关系的深刻叩问,最终指向对那唯一真神、终极救主的仰望与依靠。
进入《士师记》,您将开启一段震撼心灵的历史之旅,见证忠诚与背叛、公义与罪孽、绝望与盼望的反复交织,最终在黑暗中窥见上帝救恩计划的曙光。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