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听说押尼珥在希伯仑被杀,他心惊胆战,全以色列也陷入恐慌。
扫罗的儿子有两个率领突袭队的头目,一个名叫巴拿,一个名叫利甲,他们是便雅悯支派比录人利蒙的儿子。比录被视为便雅悯的一部分,因为比录的居民逃到基他音,至今仍以侨民身份居住在那里。(扫罗的儿子约拿单有一个儿子,双脚残疾。他五岁时,从耶斯列传来扫罗和约拿单的死讯。他的保姆抱起他逃跑,但匆忙中不慎摔落,使他成了瘸子。他的名字叫米非波设。)
利甲和巴拿,比录人利蒙的两个儿子,动身前往伊施波设的家。他们在正午最热的时候到达,当时伊施波设正在午休。他们假装要取麦子,进入屋内,刺中伊施波设的腹部,然后利甲和他的兄弟巴拿悄悄溜走。他们趁伊施波设躺在卧室床上时进入,刺杀了他,割下他的头,带着头颅,沿着亚拉巴的路连夜逃走。
他们将伊施波设的头带到希伯仑,献给大卫,对王说:“这是你仇敌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头,他曾想杀你。今天耶和华为我主我王报了扫罗和他后裔的仇。”大卫回答利蒙的儿子利甲和巴拿说:“我指着救我脱离一切患难的永生耶和华起誓,有人曾告诉我‘扫罗死了’,以为带来了好消息,我却抓住他在洗革拉杀了。那就是我给他的报赏!何况你们这些恶人,在一个无辜者的家中、在他自己床上杀了他,我岂不更要从你们手中追讨他的血,清除你们这地上的罪人!”于是,大卫命令部下杀了他们,砍下他们的手脚,将尸体挂在希伯仑的池边。但他们将伊施波设的头取下,埋在希伯仑押尼珥的墓中。
总结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启示**:
撒母耳记下第四章记录了伊施波设被暗杀及大卫对凶手的审判,揭示了权力真空中的混乱、个人野心的危险,以及公义领导的重要性。
1. **权力真空的动荡**:押尼珥死后,伊施波设失去支柱,全以色列陷入恐慌。这表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会导致社会不安和 opportunism(投机行为)。巴拿和利甲的背叛反映了人在乱局中为私利不择手段。
2. **公义的审判**:大卫对巴拿和利甲的处决,表明他对无辜者之死的态度:即使受害者是对手,也不容忍非义的杀戮。他维护公义的立场巩固了他的道德权威,为统一以色列奠定基础。
3. **神的保护与计划**:大卫未主动谋害扫罗家,却在神的安排下逐步得国。他的回应“我指着救我脱离一切患难的永生耶和华”表明他对神主权的信靠,提醒我们神的计划超越人的阴谋。
4. **米非波设的提及**:约拿单儿子的残疾背景被提及,预示大卫日后对他的恩慈,体现忠诚与恩典的延续。
**现实指导意义**:
1. **坚守公义原则**:无论面对敌人还是盟友,领导者应以公义为准则。大卫不因伊施波设是对手而纵容谋杀,提醒我们在处理冲突时要坚持道德底线。
2. **警惕个人野心**:巴拿和利甲以为杀伊施波设可讨好大卫,却误判形势,最终自取灭亡。这警示我们在追求目标时,需审视动机,避免因私利而做出不义之事。
3. **信靠神的安排**:大卫未用阴谋夺权,而是等待神的时机。现实中,面对竞争或不公,我们应耐心信靠神的计划,而非诉诸不道德手段。
4. **怜悯弱者**:米非波设的背景提示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大卫后来的恩慈(撒母耳记下第九章)提醒我们,以仁爱对待那些因环境而受损的人。
5. **领导的榜样**:大卫以行动(处决凶手、埋葬伊施波设的头)表明他对暴行的反对,赢得民心。领导者需以透明和公正的行动建立信任。
这章经文教导我们,在动荡和权力斗争中,坚守公义、信靠神、怜悯弱者,并以智慧回应背叛和野心,是建立稳固领导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