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如《尼希米记》第1-7章、第12-13章),表明核心内容由尼希米亲笔记录。他并非宗教领袖,而是波斯王亚达薛西一世的酒政(宫廷亲信大臣),后任犹大省长。
部分章节(如第8-12章)可能由祭司以斯拉编纂或补充,因内容涉及宗教改革与律法宣讲。
成书时间大概约公元前420-400年,即尼希米完成城墙重建(主前445年)后不久。
最初与《以斯拉记》合为一卷,后犹太传统将其分为两卷。
时代背景与核心事件
1. 历史脉络
- 三批归回:
- 第一批(主前538年):所罗巴伯带领重建圣殿;
- 第二批(主前458年):以斯拉恢复宗教生活;
- 第三批(主前445年):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墙。
- 波斯帝国统治:犹太人处于波斯怀柔政策下,获准归国但受撒玛利亚人等外族压迫。
2. 尼希米的使命
- 听闻耶路撒冷城墙荒废,禁食祷告后获波斯王支持,率众归国。
- 52天完成城墙重建,抵御外敌干扰(如参巴拉、多比雅)。
- 与以斯拉合作推行改革:宣读律法、禁绝异族通婚、恢复什一奉献与安息日(第8-13章)。
作为旧约最后一卷历史书,记录以色列被掳归回后末期的复兴,此后再无犹太民族独立历史。
与《以斯拉记》互补:前者重建圣殿(宗教中心),后者重建城墙(政治保障)。
部分章节用亚兰文书写(官方通用语),其余为希伯来文,反映历史文件真实性。
考古研究(如埃及埃利芬丁犹太社区文献)支持其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早于自由派学者假设。
神学地位与核心主题
1. 城墙的象征意义
- 属灵保障:城墙代表神对选民的保护(诗篇中的“高台”“堡垒”),其倒塌象征信仰溃散。
- 见证与分别:城墙存在标志神与选民同在,倒塌则使圣俗界限模糊。
2. 领袖的敬虔典范
- 祷告与行动并重:尼希米遇困境即祷告(如1章、4章),同时组织军民分工防御。
- 社会公义:废除贵族欺压百姓的债务制度(第5章),体现“行公义”的信仰实践。
3. 信仰群体的重建
- 律法为核心:以斯拉宣讲律法使民众认罪悔改(第8-9章),签订遵守神约的文书(第10章)。
- 圣洁分别:驱逐外邦势力(如多比雅占据圣殿房间),确保信仰纯净(第13章)。
影响与争议
- 政教关系的诠释:城墙重建虽属政治工程,却以信仰为动力(尼希米归荣耀于神),体现犹太文化中政教合一性。
- 作者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以斯拉参与编纂,但尼希米的自述部分被视为可靠历史文献。
总结:《尼希米记》通过城墙的物质重建与民众的灵性复兴,展现神对归回选民的信实守约,强调祷告、领袖委身与律法实践对信仰共同体存续的关键作用,为旧约历史画上句号,并为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奠定基础。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