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传道者的话。他是大卫的儿子,曾在耶路撒冷作王。
“虚空!一切都是虚空!”传道者说,
“万事尽都虚空!
一切都是徒劳。”
人一切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人在这世上辛苦劳碌,究竟为什么?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
大地却永远长存。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
又匆匆回到升起之处。
风往南吹,又转向北,
不停地旋转循环,
最终回到原处。
江河都往海里流,
海却永远不会满溢;
江河仍要归回所出之处。
万事都令人厌倦,
无法尽述。
人眼看不够,耳听不足。
已有的事,将来还会有;
已行的事,将来仍要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没有人能指着什么说:
“看啊,这是新事!”
因为这事早在我们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过去的事,无人记念;
将来的事,后来的人也不会记念。
我传道者曾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的王。
我用心钻研,凭智慧察辨天下万事。
这实在是神给世人的重担!
我见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
都是虚空,如同捕风。
弯曲的不能变直,
缺少的无法数算。
我对自己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耶路撒冷在我以前的统治者,
我多有智慧与知识。”
我又专心追求智慧,也探究愚昧和狂妄,
却发现这也是捕风——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
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
——————
这段来自《传道书》的开篇,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在永恒与循环的自然面前,人类劳碌的局限性与虚幻感。它所阐述的“虚空”哲学,并非导向消极悲观,而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面审视生活、寻求真正意义的明镜。
传道者的感叹“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其核心并非否定一切价值,而是指出一旦离开了生命的本源(即“日光之上的神”),任何仅仅在“日光之下”凭借个人努力去追寻意义、财富、知识的行为,最终都可能像“捕风”一样,无法抓住,无法满足,并伴随着“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的愁烦。
经文强调了两种深刻的对比,构成了其核心要义:
- 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大地却永远长存。”这种对比凸显了个人生命的有限和劳碌的暂时性。
- 规律的循环与历史的重复:太阳、风、江河的循环,以及“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断言,指出了世界运作的某种规律性和人类历史的相似性,从而质疑在重复中寻求绝对新意的徒劳。
然而,传道者并未止步于虚空。真正的启示在于:唯有承认并接受这种“虚空”的本质,才能超越它,找到生命的锚点。这个锚点就是认识到神的掌管,并在其设定的界限内,积极享受劳碌所得的份。这是一种“神本主义”的人生态度,将人从自我中心的、永远填不满的欲望和徒劳中解放出来。
对于身处快节奏、高压力社会的现代人,这段古老的智慧极具实践价值,它能帮助我们对抗焦虑、内卷和空虚感。
- 拥抱“不确定性”,专注当下之事:传道者观察到“弯曲的不能变直”,意指世上有许多我们无法控制和改变的事。与其为无法预测的未来或无法改变的过去过度焦虑,不如学习“物来顺应,未来不迎”的智慧,将精力专注于当下能做好的事,在过程中寻找意义和踏实感。
- 为心灵“放空”,抵御信息过载:“人眼看不够,耳听不足”,恰是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写照。我们不断刷手机接收信息,大脑难得清闲,反而倍感疲劳和虚空。需要有意识地定期“放空”自己,通过冥想、散步、独处等方式,让心灵沉淀,恢复清明,享受深度宁静。
- 在劳碌中“感恩”,享受简单快乐:传道者最终的结论是,人莫强如“在自己一切劳碌中享福”,这是神的恩赐。这提醒我们,幸福并非源于下一个宏大目标的实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感恩:一顿可口的饭菜、一次愉快的交谈、一份完成的工作。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能有效减轻追逐外在成功的压力。
- 追求“内在丰盈”,超越物质占有:“万事令人厌倦,无法尽述”暗示了仅靠占有物质和体验刺激无法获得持久的满足。真正的富足在于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成长。减少对“更多、更新、更好”的外在追求,转向阅读、思考、艺术或有助于心灵成长的社群交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满足。
总而言之,传道者开篇的的话如同一剂清醒剂。它让我们坦然接受生命的局限与世界的循环,从而放下不切实际的执念,转而向内探寻,在每一个当下活出从容、喜乐与意义。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