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322~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他以勇武着称,在后赵乱局中崛起,颁布“杀胡令”,一度扭转了汉人在北方的悲惨处境,却又因血腥手段备受争议。
第一章 胡尘中的汉家孤苗
五胡十六国时期,一支名为“乞活军”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在北方大地书写了为生存而战的悲壮传奇。根据《晋书》等史料记载,西晋永嘉元年(306年),并州(今山西地区)因饥荒和战乱,刺史司马腾率领两万多户百姓及士兵官吏逃荒到冀州求食,组成了最早的乞活军。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耗尽国力,内迁的胡人趁机发动叛乱。永嘉之乱爆发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入侵中原。并州地处北方边境,是受战乱和饥荒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并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乞活”这一名称,直白地揭示了这支队伍的本质——只求活命。
乱世中,这支由政府军与流民结合的队伍,成了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乞活军的基本成分是汉族流亡农民,也包括原并州官吏、士大夫和士兵。他们脱离了原来的组织系统,成为流亡农民的一部分。这支队伍有着严密的组织和强大的战斗力。他们“骁勇善战”,在绝境中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与一般流民集团不同,乞活军有相对固定的根据地。大河以北的广宗和河南的陈留是乞活流民集团屯聚的两个中心。
他们平时耕作,战时打仗,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存模式。
乞活军在与各方势力的战斗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战绩。抵抗匈奴:乞活军曾以三千精骑突袭匈奴大营,一夜之间斩首三万,声震四方。对抗石勒:在与羯人石勒的战斗中,乞活军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田禋曾率众五万救援幽州。以少胜多:最令人称奇的是,乞活军以五千骑兵在开阔地带击溃七万胡骑。他们还曾以步卒不足万人之众,硬撼慕容鲜卑的十四万铁骑,连战连捷。太行决战:在太行山下,八万乞活军与十五万匈奴精锐展开决战。乞活军采用奇袭战术,以少胜多,斩杀匈奴三万余人。
乞活军并非统一的军事组织,而是多支独立活动的流民武装。在众多乞活将领中,几位核心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田甄与李恽:并州大将,最早组织乞活军的领导人。他们带领乞活军与石勒作战,并曾救援被围城池。
陈午:陈留地区的乞活帅,反胡态度最为坚决。临死时还专门交代部众:“勿事胡”,不得为胡人做事。
冉瞻与冉闵:冉瞻(又名冉良)是原乞活军部众,其子冉闵后来成为乞活军的重要支持对象。冉闵在350年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
李农:后赵汉族官员,在349年后赵大乱时逃奔广宗,被当地数万家乞活军推为首领
这支特殊的武装力量,从306年一直活跃到419年,存在时间长达113年,几乎与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相始终。
冉闵出身于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其家族可追溯至周文王少子冉季。父冉良(又名冉瞻)十二岁加入乞活军——西晋末年为生存而组织的汉族流民武装,在胡人政权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公元310年,石勒率军在河内与乞活军首领陈午作战时,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冉良(即后来的石瞻)被石勒的军队俘获。石勒见年幼的冉良勇猛有胆力,“临阵不顾”,便让侄子石虎(后赵的第三位皇帝)收其为养子。冉良从此改姓石,取名石瞻。在石虎麾下,石瞻成长为一名骁勇的战将,历任左积射将军,受封西华侯。
公元328年(晋成帝咸和三年)秋,后赵的石勒派中山公石虎率领四万大军西进,攻击前赵的河东地区,一度进攻至蒲阪。前赵皇帝刘曜亲自率军救援,石虎畏惧退兵,刘曜挥师追击。
公元328年八月,刘曜率军在高候(今山西闻喜县北)追上石虎军队,双方爆发激战。此战中,后赵军大败,石瞻(冉良)阵亡,年仅二十九岁。后赵军队损失极其惨重,史载“枕屍二百余里”,被汉赵军队缴获的军用物资更是数以亿计。
冉闵幼年丧父,因石虎“待之如亲孙”,改姓石,名石闵。他生长于胡风炽盛的后赵宫廷,既习骑射,又暗藏对胡人压迫的警惕。史载其“果锐善谋,勇力绝人”,年少时已显露出军事天赋。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历史奇人传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