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南京城,秦淮河上薄雾缭绕,而在户部衙门及新兴的“大明银行”总部内,气氛却比户外的寒气更加凝重。一场关乎帝国经济血脉的变革,正在这里悄然酝酿,其引发的震荡,将远超任何一场朝堂辩论。
问题的根源,在于大明混乱的货币体系。白银虽为主流,但成色、重量千差万别,民间交易全凭牙人眼力,纠纷不断;铜钱铸造权分散,各地钱局滥铸恶钱,物价腾踊;更兼海外白银大量流入,通货之数远超前朝,却又分布不均,江南银贱物贵,西北则银根奇紧,严重制约了商贸发展与国家财政调度。
沈万三站在户部大堂内,指着身后一幅巨大的《大明物产流通图》,对林川、徐承烈及议会经济委员会的成员们阐述着他的计划:“……故臣以为,当务之急,乃统一币制,确立‘银元’为本位!由‘大明银行’统一铸造,定成色、重量、形制,天下通行!同时,回收整顿各地恶钱,以新铸铜钱为辅币。此乃畅通商贸、稳定物价、便利民生之根基!”
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再者,可试行‘纸币’——曰‘大明宝钞’!以银行库藏之金银及国家税收为担保,凭钞可随时兑付金银。如此,则可解白银转运之艰,助大额交易之便,更可……更可适度调控银根,平抑市场波动。”
此议一出,满座皆惊。统一银元已是触动无数靠银钱兑换、鉴定为生的旧有利益集团,发行纸币更是闻所未闻之举!即便在座多为革新派,亦觉此举过于冒险。
“沈尚书,银元之议,尚可徐徐图之。但这纸币……前朝大明宝钞之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啊!最终形同废纸,民不堪命!我等岂可重蹈覆辙?”一位较为谨慎的议员忧心忡忡地道。
徐承烈也皱眉:“若发行纸币,如何防伪?如何确保兑换?若民间不予认可,岂非徒劳?若朝廷……一时艰难,超发滥印,又当如何?”他直接问到了最核心的信用问题。
林川沉默地听着,他知道沈万三的计划意味着什么。这不仅是经济改革,更是对国家信用的一次终极考验,是将一种无形的“信用”作为货币,替代实实在在的金银。成功了,将极大促进经济发展;失败了,则可能引发经济崩溃,葬送之前所有的改革成果。
“此事关乎国运,不可不慎,亦不可不行。”林川最终开口,“然步骤需稳妥。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全力铸造、推广新式银元、铜钱,建立其信誉,此为基石。第二步,大明银行可先试行‘银票’,即存储白银之凭证,凭票可取等额白银,先在南京、苏州等大商埠试行,让商民习惯此种凭证流通。待银票信用稳固,流通广泛之后,第三步,再择机发行部分以金银和税收为十足担保的‘大明宝钞’,并立下铁律,绝不可无准备滥发!”
这个相对稳健的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然而,即便是第一步,推行统一银元,也绝非易事。
诏令颁布,大明银行开始招募工匠,利用水力冲压机制造标准银元。银元正面刻龙纹,写“大明元宝”,背面则刻币值及铸造年份,边缘还有细密齿纹以防剪边,制作精良,难以仿造。
但当第一批银元推向市场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首先跳出来反对的,是遍布各地的银楼、钱庄和兑换铺子。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就是利用银两成色、重量的不统一进行牟利。如今朝廷要统一标准,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
南京城最大的“永昌银楼”东家,暗中联络了数十家同业,放出话来:“谁敢收那劳什子‘官银元’,就是与我等为敌!往后休想在我等铺子里兑换出一分银子!”
同时,市面上开始流传各种谣言:
“听说了吗?那官银元里面掺了铅!不如咱们的足色纹银!”
“银行就是要搜刮天下金银!今日你存进去,明日就成废纸了!”
更有甚者,一些旧银楼开始暗中回收新旧银元,然后将其熔铸成旧的、不规则的银锭,再投入市场,试图扰乱币制。
民间百姓对此更是将信将疑。一个老农攥着手里辛苦攒下的几块碎银,在官府设立的银元兑换点前徘徊良久,最终还是摇摇头走开:“还是这实在,那花里胡哨的银饼子,谁知道能不能用出去?”
商人们则处于观望状态。一方面,统一银元确实方便;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得罪控制着大量白银存量的旧有钱庄势力。
大明银行开业月余,门可罗雀,收兑上来的散碎银两寥寥无几,铸造出的精美银元大多堆积在库房中。
面对困局,沈万三与林川商议后,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由议会通过《妨害币制惩治法》,明确规定抵制、诋毁、熔毁新币属违法行为,由刑部及市易司严查。徐承烈亲自督办,很快查处了“永昌银楼”熔毁新币、散布谣言的罪行,将其东家下狱,银楼查封。此举狠狠震慑了一批宵小。
另一方面,则采取经济手段。沈万三宣布,户部所属各项税收、朝廷各项采购、官员俸禄,未来将逐步只接受新式银元或大明银行银票。同时,他与王振华等新兴工商业主达成协议,其旗下工坊、商铺,优先接收银元结算,并给予微小折扣。
更重要的是,大明银行做出了庄重承诺:无论银元还是未来可能发行的银票、宝钞,皆可随时、足额在本行及指定兑换点兑换成足色白银,并公示金银储备情况,接受议会监督。
高压与引导并用,强制与利诱结合。渐渐的,开始有一些小商贩尝试着收取银元,发现确实能在指定的工坊、商铺买到东西,也能去银行换回白银,疑虑逐渐打消。一些需要与官府打交道的商人,也开始主动兑换银元以备纳税之需。
库房中堆积的银元,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流向市场。帝国的经济血脉,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却又至关重要的清洗与重塑。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坚守住那份比金银更珍贵的“信用”。银钱激荡之下,潜藏着的是能否建立一个现代金融体系的巨大机遇与无底深渊。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