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宠爱的小儿在邺城和定州城遭受伤害,此仇不可忍。
“韩馥、刘备,我誓杀你们!”
双管齐下的策略已失效。
无论袁谭还是袁尚,均无进展。
“各位,刘备拒绝出兵。”
袁绍询问,“该如何应对?”
审配、许攸尚未发言,便被武将们打断。
武将们认为审配、许攸的计策无用,主张直接出兵剿灭青徐黄巾。
“主公,青徐黄巾本就不堪一击,只需一声令下,大军出征,定能彻底剿灭他们。”
“无需顾忌他们的老弱妇孺,只需留下青壮,加入我军即可。”
武将们纷纷请求出战。
袁绍沉思后,决定采纳武将们的建议,围剿黄巾,收编青壮。
“诸将听令,立即召集军队,迎战三十万黄巾军!”
隔壁中山郡也传回了消息。
中山郡东部边境的一处山林里,探子报告:“主公,袁绍果然下令各部队出击,征剿青徐黄巾。”
刘备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好,既然袁绍出手了,我们只需等待坐收渔翁之利。
传令华雄胡轸做好准备,云长、翼德、子龙等人,全军出击,迎接即将到来的胜利。”
他对即将到来的青徐黄巾军中的青壮力量充满信心。
这座县城的县令、县尉早已弃城而逃。
黄巾军占领青徐两地,全面掌控城池。
在城中府衙大殿内,徐和、司马俱、管承三位黄巾军首领正在商讨。
他们掌握着青州、徐州的三十多万黄巾军。
之前管承已经联系过黑山军首领张燕,得到他的接应承诺。
然而如今青徐两地的局势愈发困难,陶谦不断发起攻击。
为了生存,他们决定迁徙至太行山脉。
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越过渤海。
徐和指出,数十万人的大军想要安然越过渤海并不容易。
特别是考虑到大部分兵力都是老弱妇孺,真正能作为青壮的兵力有限。
对此,司马俱建议舍弃老弱妇孺,先行派遣青壮探路并与张燕汇合。
但管承清楚军队的成分,知道不能轻易舍弃老弱妇孺。
司马俱提出了一个策略:对外宣称要集结青壮兵力对抗袁绍的守备,然后悄悄越过渤海与张燕汇合。
对此,徐和没有发表意见。
就在此时,有士兵来报。
黄巾小兵急匆匆冲进宫殿,禀报道:“渤海太守袁绍已派遣大军在阳信、宁津、庆云一带布防,意图阻挠我军北上。”
此消息让殿内三人震惊不已。
徐和大吃一惊,司马俱更是愤然拍案而起,咬牙切齿地指责道:“早该如此果断,你们却犹豫不决。”
他随即愤怒地离开了大殿。
徐和看向管承,两人陷入沉思。
管承沉思良久后下令:“取地图来!”
地图到手后,他迅速审视渤海沿海地形,果断决定:“改线路!”
这个决定让徐和惊骇失色。
原计划和张燕汇合的策略是西进渤海南部,然后杀入中山郡。
但现在要改线路,徐和不解地问道:“如何与张燕合兵一处?”
管承解释道:“我们可以先派一支兵马沿海南下,假装意图北上以吸引袁绍的注意力。
然后我们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渤海南部直奔中山郡。”
这是管承为了突破当前困境所能想到的最佳策略。
尽管他知道司马俱可能会反对,但管承仍坚定地说:“无需他的同意。”
徐和提醒道:“临阵不和是大忌。”
但管承回应道:“司马俱一直想要与泰山的臧霸部合并,而我们选择了张燕。
在关于青州和徐州的未来发展上,我们意见不合。”
他强调:“我选择的路线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发展。”
在之前的投票中,管承和徐和的意见得到了支持,因此他们必须按照此计划执行。
形势逼人,管承决定抛弃一切顾虑。
他坚决表示:“如果不愿意行动,就让他留在青州等死。”
这一强硬的态度,使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徐和握紧了拳头,经过深思熟虑后,也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决定。
夜晚,他们向司马俱提出计划。
但正如管承预料的那样,司马俱并不赞同他们的建议。
管承果断地回应:“既然如此,我们各自为战。”
随后离开了大殿。
徐和陷入了困境,不知道应该支持哪一方。
司马俱给他提出了两个选择:去太行山或是随他去泰山。
在询问关于军中老弱妇孺的问题时,司马俱毫不客气地回应:“他们的问题你自己解决,首先要顾全大局。”
徐和犹豫片刻后,决定跟随管承前往太行山汇合。
司马俱警告他们:“过于仁慈只会带来灾难。”
在渤海郡的宁津县,袁谭的军队在此驻扎。
一名传令兵匆忙报告:“青徐黄巾军突然兵分三路,其中一路按兵不动,一路南下往泰山方向,最后一路突然东进往海边行进。”
袁谭对此感到困惑不解,询问身后的审配:“先生,你知道黄巾军为何要这样做吗?”
审配沉思后回答:“具体原因不重要,公子只需守住宁津即可。”
临行前,袁绍的命令是驻守宁津并禁止黄巾军士越过边地。
审配提醒袁谭要以不变应万变。
与此同时,在渤海郡靠近海边的阳信县,袁尚的部队驻扎在此。
突然有士兵报告:“青徐黄巾军兵分三路,其中一路兵马正向我们这边移动!”
袁尚听闻黄巾军逼近。
他轻蔑地笑道:“即便千人来,也必千人去。”
随即下令各部兵马严阵以待,一旦发现黄巾军踪迹,立即出兵征讨。
在中山郡的安喜县,华雄奉命驻守。
这里是中山的东部门户。
他疑惑为何预期的黄巾军未出现,并派人去询问在浦阴县的胡轸。
正当华雄疑惑时,有士兵急报,称黄巾军出现了。
华雄立刻振奋精神,登上山林高地眺望,只见远方地平线上尘土飞扬。
华雄瞥见烟幕下狼狈前行的黄巾士卒。
他们头裹黄巾,奔波劳碌,被渤海军士穷追不舍。
他立刻下令全军出击,接应他们。
数千兵马如猛虎般从林间跃出,直奔前方。
此时,徐和正带领人马仓皇闯入中山郡安喜县境内,看到前方又有兵马杀出,叫苦连天。
前有拦截,后有追兵,他以为自己今日难逃一死。
但部下们不愿就此放弃,他们劝徐和为了死去的弟兄们而战。
之前,为了让徐和越过宁津县袁谭的防线,黄巾军中超过五十岁的人马主动出击攻打袁谭,吸引了他的主力,才让徐和成功突围。
虽然一直在逃亡,但他们看到了希望。
徐和想起为他的决策而牺牲的黄巾部众,决定咬牙奋战。
然而,出乎徐和意料的是,华雄的兵马并没有突袭他们,而是从侧面杀出,直接攻击徐和背后的渤海军士。
黄巾渠帅徐和及其部下目瞪口呆,不解华雄的意图。
而此时,大约两万的黄巾军已全部踏入中山郡安喜县境内。
与此同时,华雄的兵马并未理睬黄巾军,而是转而攻击后方的渤海兵马。
一直追击黄巾军的袁谭看到这一幕也大惊失色,他认出华雄的兵马是刘备麾下的西凉铁骑。
渤海兵士立即停止追击黄巾军,集结阵型,准备应对这数千如狼似虎的西凉骑兵的冲击。
袁谭愤怒地命令手下询问来人的身份。
他原本在追击黄巾军的青壮年兵马,意图吞并徐和的两万多士卒,以增强渤海军事力量。
然而,即将追上之际,前方出现了刘备的中山郡兵马。
一名骑兵出马询问,得知对方为西凉华雄。
华雄突然出现在黄巾军和渤海军之间,袁谭质问其缘由。
华雄以守护边境为由,拒绝了袁谭的请求。
袁谭被激怒,指责黄巾军已踏入中山地界,但华雄对此表示质疑,并嘲讽袁谭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
袁谭被气得吐血,但依然坚持不愿放弃即将到手的黄巾青壮部众。
他威胁华雄要闪开,但华雄不为所动,甚至引起西凉兵们的嘲笑。
华雄坚定地表示,无论袁谭是谁,都不允许越过边境一步。
他身后的数千西凉铁骑已经蓄势待发,大战一触即发。
另一边的黄巾军众人则是一脸惊愕,询问渠帅徐和发生了什么事情。
战斗瞬间一触即发。
徐和咬牙,不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中山郡的兵马并未围攻黄巾军,反而直接拦截了渤海军。
局势令人捉摸不透。
正当众人迷茫之际,渤海军中冲出一骑,手持大刀,是华雄出现。
袁谭命令颜良上前击杀华雄,颜良信心满满地接受任务。
面对颜良的挑衅,华雄丝毫不惧,双方剑拔弩张,气氛紧张至极。
颜良逼迫华雄退让,华雄持刀反扑。
两人兵刃交战,声响不断。
颜良轻松应对华雄的攻击,最终一刀砸出,令华雄败下阵来。
颜良不再保留实力,渤海兵马欢呼颜良将军威武。
袁谭更是狂笑,认为有颜良这名大将,其余中山兵马不堪一击。
颜良战胜华雄后,任务是将黄巾军带回渤海充实军队。
尽管他清楚中山还有更强的人,但他仍想速战速决,让华雄退去。
尽管华雄败了,但他依然敬重颜良的武艺,清楚自己的不足并接受败局。
华雄阵营的数千西凉铁骑在战场后方布阵,与袁谭所带领的渤海军士形成对峙之势。
华雄准备全面开战,对面袁谭的挑衅并未激怒他,反而让他冷静地观察战场局势。
他淡定地回应袁谭的挑战,引出张飞的出现。
张飞只带一千大雪龙骑,便轻易突破了渤海军的后军阵型,让整个中山郡兵马为之振奋。
数千西凉铁骑大声呐喊,声势震天。
华雄放声大笑,向袁谭提出选择:要么即刻退军,要么殒命当场。
同时,华雄暗中准备突袭袁谭。
颜良心疼后军损失,率军冲向张飞。
与此同时,华雄迅速行动,突袭袁谭。
面对华雄的攻击,袁谭大惊失色。
喜欢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