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先生,坦白说,如果不是嘉和拥有院线资源,并且是 ** 、南洋地区最大的院线运营商,我根本不会考虑收购嘉和!”
他直截了当地分析了嘉和的业务状况。
“除了院线,嘉和还有什么?陈旧的影视基地?过时的特效公司?还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港片、港剧制作团队?”
“如果这些真有价值,尤其是港片、港剧的制作团队,为什么嘉和连续几年都没有 ** 制作并发行过一部电影?”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哑口无言……
嘉和的团队确实专业,但现实是他们的作品接连失败。显然,他们的制作风格已经落后于市场!
“至于院线,大地院线的股权确实有价值,但所谓‘ ** 、南洋第一大院线’,并不是因为影院数量多,而是因为当地市场太小!”
陆洪毫不留情地揭穿了事实,“嘉和在 ** 和南洋的影院总数,甚至比不上内地两个省份的规模,这就是现实!”
“收购看的是实际价值,而不是虚名!”
这一连串的分析让嘉和的高管们陷入沉默。
正因为陆洪说的全是事实,才让他们感到格外难受。
邹闻淮看了看陆洪,沉思片刻后,终于下定决心。
“陆总,一口价28亿港币,如果你同意,我们现在就签合同!”
28亿港币——比最初的报价高出3亿,但仍在合理范围内。
陆洪爽快地答应,起身向邹闻淮伸出手:“邹先生,合作愉快!”
对陆洪来说,只要价格不超过30亿,这笔交易就是划算的。毕竟,他从李凯那里赚了53亿港币,分给霍奇罡和霍奇杉各6亿后,自己还剩41亿。扣除10亿成本,净赚31亿——相当于用李凯的钱完成了这次收购。
28亿港元成交绝对物超所值。
这笔买卖相当于零成本拿下嘉和影业,反倒净赚3亿港元。
陆洪不禁暗自感慨:
李家公子可真是古道热肠!
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这种感觉实在妙不可言。
合作愉快!
邹闻淮脸上也浮现出笑意。
双方达成协议后,
立即着手拟定合约。
在公证人、律师及双方团队的见证下,
顺利完成签约仪式。
陆洪当即指示林亥转账。
随着28亿港元到账,
嘉和正式成为灿烂传媒旗下产业。
交易落槌后,
陆洪第一时间完成公证程序。
嘉和旋即召开记者会,
宣布被灿烂传媒收购的消息。
发布会上陆洪宣布:
嘉和影业正式更名为灿烂嘉和,
由他亲自出任董事长一职。
同时安排:
灿烂传媒cEo陈富啯兼任公司cEo,
留任原总经理梁百男继续执掌经营。
梁百男作为嘉和创始人之后,
早年将继承的股权转让给邹闻淮。
邹闻淮念及故人之情,
多年来着力栽培这位世侄。
虽在经营管理上颇具才干,
但梁百男对影视制作涉猎不深。
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
包括院线系统的维护工作。
陆洪在收购完成后,
首要举措就是留用这位专业经理人。
同时宣布聘任邹闻淮担任名誉董事长。
说白了就是让邹闻淮当个摆设,根本参与不了实际运营。
这样既能赚个好名声,又能给邹闻淮挂个虚衔。
简直一举两得!
发布会上记者问了不少问题。
有 ** 媒体问:陆先生,收购嘉和后会不会靠嘉和振兴港片?
陆洪回答得很干脆,一点没给 ** 电影圈留面子。
他直截了当地说:港片的黄金时代早就结束了!
时代在进步,电影行业必须跟上内地发展的步伐。
以后嘉和拍电影都会放在内地,有灿烂传媒做后盾,肯定能出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又有记者追问:陆先生收购嘉和后,会不会多投资 ** 导演拍更多好电影?
陆洪轻笑一声,摇头道:不但不会多投,还要减少对 ** 导演的投资!
这话一出,全场哗然。
陆先生您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吗?这是要放弃 ** 导演的意思?记者立刻追问。
我只投资有真本事的导演。陆洪耸耸肩,一脸无辜,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灿烂传媒向来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导演。
但 ** 现在既没有冒头的新人导演,老一辈又占着位置不放,有什么好投资的?
这番话说得记者们哑口无言。
确实如此。
他们心里也明白, ** 导演圈青黄不接,老的不退新的上不来。
可 ** 有不少大导演虽然年纪大了,但实力还在,能拍出更好的电影,陆先生也不考虑投资吗?还有记者不死心。
陆洪忍不住笑出声来,鄙夷地说:投资他们?给他们机会往自己腰包里捞钱吗?
** 导演里不是没有好的。
但多数都有问题,尤其有些人打着拍电影的幌子搞投资,实际上中饱私囊。
电影投资方血本无归,当事人却购置了豪桦别墅。
这番操作令在场媒体颇感难堪,几位记者开始刻意刁难。一名男记者带着挑衅的语气质问:您是否对 ** 导演存在偏见?
陆洪向来无所顾忌。
旁人或许顾虑舆论压力,他却毫不在意。
他坦然点头回应:我确实无法认同将六千美元预算浪费在草帽道具上的导演。若是我投资的影片出现这种情况,必定会将其移送法办!
这番指桑骂槐的言论,
几乎等同于公开点名。
作为资方代表,他自然底气十足。
记者会逐渐偏离主题,
从例行采访演变成陆洪的单方面舌战群儒。
最终由陈富啯出面调停,才终止了这场 ** 味十足的问答环节。
若非及时干预,以陆洪犀利的言辞,很可能引发更激烈的冲突。
媒体人显然被戳中痛处——
自以为掌握话语权,实则外强中干。
陆洪的直言不讳,
恰恰击中了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发布会落幕时,
** 媒体圈群情激愤,盘算着如何教训这个不懂规矩的内地商人。
但未等他们付诸行动,
各家报社高层相继收到警示。
霍氏家族明确表态:
若有人蓄意生事,后果自负。
这番警告立竿见影,
即便有帮派背景的媒体也不敢造次,
连夜撤下编排好的负面报道。
翌日各大报刊头条,
客观呈现了发布会实录。
陆洪批评 ** 导演的言论,
被原封不动地刊登出来。
港岛影坛一众导演被戳中痛处,气得跳脚却无人敢吭声。
吴白鸽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堂堂好莱坞归来的大导演,照样被封杀得毫无还手之力。这些本土导演又算老几?
如今陆洪手握嘉和,不仅掌控内地院线,更将港岛、 ** 及南洋地区的发行渠道尽收囊中。全面封杀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到时候想拍戏只能远走海外。真要有闯荡好莱坞的本事,谁还会留在本地拍戏?吴白鸽若不是在好莱坞混不下去,又怎会灰溜溜回来?
导演们表面噤若寒蝉,私下却恨得牙痒。更有甚者面对媒体时,竟腆着脸附和陆洪的言论,痛斥同行贪得无厌。
资本市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股民们才不在乎导演们的恩怨,嘉和被收购的利好消息让股价一飞冲天,从30港元飙升至35港元。陆洪趁机高抛低吸,在确保55%控股权的前提下,通过反复操作净赚15亿港币。
(
还没等陆总从盈利的喜悦中缓过神,陈富啯匆匆赶来汇报:陆总,兴皇娱乐的杨寿城先生亲自到访,希望能与您面谈!
杨寿城是港岛商界的传奇人物。
堪称一代枭雄!
早年接手父亲的钟表行后,凭借过人商业头脑,将其发展为港岛钟表业龙头。
因此被誉为钟表大王。
随后他创立兴皇集团,逐步拓展至地产、金融、珠宝及酒店等多个领域。
正是杨寿城的远见卓识,将兴皇打造成跨行业的商业帝啯。
九十年代末,他敏锐察觉到电影业即将复兴,果断成立兴皇娱乐公司,全面布局影视、音乐产业。
他清醒认识到港岛市场有限,电影业衰退在所难免。
但内地经济腾飞,为港岛电影指明新出路。
于是毅然北上寻求合作。
旗下兴皇娱乐先后签下程龙,捧红谢停风等艺人,网罗港岛大半当红影星。
推出《神话》《宝贝计划》《新警察故事》等多部卖座影片。
兴皇娱乐由此取代龙啯星集团,成为港岛影坛新霸主。
凭借与内地市场的深度合作,兴皇稳坐港岛影视头把交椅。
相较龙啯星等传统影企屡遭挫败,兴皇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不过在港岛娱乐圈内,兴皇也因独占市场资源而备受争议。
如今灿烂传媒收购嘉和之际,其他老牌影企尚未表态。
陆洪公开批评港岛导演,揭露他们的虚伪面目,间接影响了嘉和的声誉。
众多港岛电影公司中,唯有杨寿城率先登门拜访!
陆洪不禁感叹,其他公司衰落、赚不到钱,完全是咎由自取。
但凡他们有杨寿城一半的眼光,也不至于坐以待毙。
杨寿城何等精明。
尽管灿烂传媒成立时间不长,但在陆洪雄厚财力的支持下,迅速跻身内地影视巨头之列。
入股万d哒院线,收购兴美院线,如今又拿下嘉和,掌控半数大地院线。
已然成为行业最大的院线商。
电影票房的高低,除了质量和宣传,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院线排片。
没有排片,再好的电影也难有票房。
吴白鸽因得罪陆洪,遭到封杀,灿烂传媒旗下影院全面禁映他的作品。
即便是《赤壁》这样集结内地多家影视巨头投资的大制作,最终也不得不更换导演。
如此形势下,还不赶紧示好,更待何时?
……
六十五岁的杨寿城保养得宜,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
戴着一副眼镜,气质儒雅。
举手投足间自带威严气场。
走进办公室,见到陆洪的瞬间,他原本严肃的表情立刻浮现笑容。
那笑容亲切自然,毫无李黄瓜父子般的虚伪感。
“陆先生,真是年少有为!”
开口第一句便是称赞。
尽管明知是客套话,但他认真的眼神却让人感到真诚。
“杨先生过奖了。”
陆洪态度谦逊。
见杨寿城进门,他立即起身相迎,主动握手。
“作为晚辈,本应是我去兴皇拜访您,如今反倒劳您亲自前来,实在失礼。”
陆洪向来爱憎分明,从不掩饰喜恶。
陆洪对李黄瓜这类黄皮白心的人毫不掩饰反感。
杨寿城虽然 ** 成性,热衷追求女明星,但作为商人还算纯粹,陆洪对他倒没什么恶感。
至少这人立场端正!
陆先生太客气了!
杨寿城对陆洪的礼遇感到欣喜。
来访前他已做好被拒之门外的准备。
毕竟陆洪针对李家的行动在港岛商圈人尽皆知,后来又公开批评港岛导演。
他原以为会遭遇偏见!
喜欢娱乐:重生2007,百亿翻盘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娱乐:重生2007,百亿翻盘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