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数字,如同九天惊雷,接连炸响在仓库内每一个人的耳边!
亩产八石!
十石!
八十石!
庄里最好的上田,伺候得最精心,年景最好的时候,一季麦子或粟米,能收一石五斗,已经是值得烧香祭祖的大丰收了!寻常年景,一石二三斗便是常态。薄田更是只有七八斗,甚至更少。
这八石、十石、八十石……简直是神话!是传说中上古神农氏才能做到的奇迹!
“不……不可能!”一位头发花白,老庄头王老爹,第一个失声喊道,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姑爷!您……您莫不是被那些天杀的番商给骗了?!老朽种了一辈子地,伺候了一辈子庄稼,咱这黄土坡上,一亩地能打一石粮,已是托天之幸!八石?十石?八十石?!这……这怕是神仙的种子才有这等收成!老朽活了六十多年,闻所未闻,闻所未闻啊!”
他种田一辈子,经验丰富,陈阳所说的数字,彻底击碎了他的认知。一亩地八十石?这怎么可能?
另一位庄头也连连跺脚,痛心疾首:“是啊,姑爷!您定是受人蒙蔽了!便是江南那等鱼米之乡,最肥沃的水田,最好的稻种,老把式精心伺候,一季能收三石米已是顶破了天!那已是了不得的丰年!您这开口就是八石、十石,还有那八十石……这……这绝非人间应有之数啊!”
众人一个个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强烈的怀疑。
若非说这话的是屡创奇迹的陈阳,他们早就嗤之以鼻,将其视为疯话了。
李大牛和赵二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骇然。
李大牛忍不住低声道:“大人,是否……那些番商信口开河,诓骗于您?”
他虽对陈阳忠心耿耿,但农事关乎根本,这产量实在太离谱,他无法相信。
赵二虎也重重点头,喉咙有些发干:“八十石……俺算不过来,但那得是……多少袋粮食啊……”
唐伯雍捻着胡须的手早已停下,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他博览群书,深知农事之艰。亩产八石?他所读的任何一本农书、任何一篇地方志,都从未有过此等记载!
这已经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范畴。
他开始严重怀疑,贤婿是否因连番顺利,有些……急于求成,以致被奸猾的海外商人用虚妄之言所欺?
文书彦心中飞速计算:“若真如此,一亩红薯便可养活数十人……则粮草无穷,霸业根基立矣!然,此事实在过于骇人听闻,恐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唯有唐婉,虽然同样震惊得捂住了小嘴,纤手微微颤抖,但她对陈阳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
见众人皆持怀疑态度,她轻轻拉住陈阳的衣袖,柔声道:“夫君既然说是奇种,想必……自有其不凡之处。诸位不妨听夫君说完,再行定夺。”
陈阳将所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并不意外。
时代的局限,认知的鸿沟,非亲眼所见,实难跨越。
他没有急于辩解,也没有恼怒,只是平静地走到那袋“苏薯8号”红薯种前,弯腰抓了一把那带着泥土气息的块茎。
他走到那位王老爹面前,伸手将他扶起。
“王老爹,诸位,”陈阳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笃定人心的力量,“我知尔等心中疑虑。空口无凭,自是难以取信。”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王老爹身上:“王老爹,庄内如今可有闲置的熟地?无需肥力多好,沙壤土为佳。”
王老爹答道:“有…有的,庄东头就有几块沙地,地力算不得好,往年种些豆子,收成很是一般,一亩能收个五六斗豆子就算不错了。”
“好。”陈阳点头,“便用那几块地。这些种子,我会留下足够的部分,由你亲自挑选最可靠的老成庄户,按照我稍后告诉你的法子,试种一季。”
他目光炯炯,扫视众人:“待到秋收之时,是真是假,产量几何,自有分晓。届时,若产量不及我所说之半数,”他顿了顿,声音斩钉截铁,“如有亏损,我来承担!”
唐伯雍深吸一口气,他缓缓道:“贤婿既有此决心,所需人手、地块,庄内全力配合,绝无二话!”
庄内土地有一万亩,有一半,也就是五千亩土地的主人,愿意种陈阳的种子。
他沉吟片刻道:“岳父大人,我还需想办法给自己购置一万亩地,用作试验推广之用。听闻双城墩周边尚有一万亩左右的荒地,若能将这些荒地买下来,由我亲自督导耕种,效果当会更好。”
唐伯雍捻须思索片刻,点头道:“贤婿所言甚是。不过这购地之事,涉及地契田亩,非同小可。依老夫之见,这个事情要去找偏关知县,由他出面协调解决此事才妥当。毕竟官府手中有详细的田亩册籍。”
唐伯雍的人脉果然非同小可。
不过旬月之间,数位名动一方的人物便应邀齐聚唐家庄堡。
陈阳于新建的府邸正厅亲自接见。
首先引入的是一位年约四旬、面容精悍、手指粗壮布满老茧的汉子,他目光锐利,自带一股硝烟与铁火气息。
“贤婿,这位便是老夫曾与你提过的王欣,原京师军器局大匠,擅造各类火器,尤精虎翼铳、迅雷铳等复杂器械。”唐伯雍介绍道。
王欣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气:“王欣,见过陈大人。蒙唐老大人相召,特来效力。”
他心中暗忖,这偏关之地,能有何等惊奇?只怕是唐老大人爱婿心切,夸大其词了。
陈阳淡然还礼:“王师傅不必多礼,日后军械制造,还需倚重阁下。”
随后进来的是一对兄弟,兄长蒯贤沉稳干练,弟弟蒯徳眼神灵动。
两人虽着布衣,但行止间颇有法度,正是建筑宗师蒯祥的后人。
“蒯贤(蒯徳),见过陈大人。”兄弟二人行礼如仪,目光中带着审视,好奇这位年轻大人能在工巧之上有何建树。
陈阳微笑颔首:“久闻蒯家技艺冠绝天下,今日得见,幸甚。庄内新建诸厂,正需二位这般大才统筹。”
最后一人步入厅堂时,气氛微有不同。
此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沉静中带着洞悉世事的睿智,正是虽屡试不第却已着书立说、名满士林的宋应星。
“宋先生肯屈尊前来,晚辈不胜感激。”陈阳主动起身,态度明显更为敬重。
宋应星拱手还礼,语气平和却带着学者特有的审慎:“唐世兄盛情难却,宋某特来一观。陈大人保境安民,令人钦佩。至于工巧之事,宋某游历四方,所见颇多,但望此番不虚此行。”
他言下之意,寻常奇物,已难入他法眼。
陈阳将众人各异的神色尽收眼底,不动声色道:“诸位远来辛苦,明日,请随我往工坊一观,届时再请各位大家斧正。”
喜欢古今倒卖爆赚万亿,缔造黄金帝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古今倒卖爆赚万亿,缔造黄金帝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