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一直都在那里,等着被听见。”
周韵这句话,像最后一块拼图,轻轻嵌入了林晚这些日子以来所有混乱、挣扎、探索与领悟的核心。她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走过的,并非一条从无到有的创造之路,而是一条从蒙昧到清醒的聆听之路。最初,她只能听到自己内心恐惧的喧嚣;后来,她听到了毛线的触感、工具的声响、呼吸的节奏;而现在,她听到了这片织物本身那深沉而和谐的生命律动。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她不再制定计划,不再设定目标。每天,她只是静静地坐在织片前,有时甚至不拿起任何工具,只是用目光,更确切地说,是用全部的身心去“聆听”它。
她会花上很长的时间,仅仅是观察光影在织物不同区域间的流转,看晨光如何让“灵光片”的镂空投下细碎的光斑,看午后的阳光如何将深色骨架的轮廓勾勒得愈发坚实,看暮色又如何将那些破碎边缘的蕾丝感渲染得如同梦境。在这种观察中,她仿佛能“听”到光线与织物对话的声音——光是提问者,织物是应答者,每一处纹理、每一片阴影,都是它们交流的语言。
她也会用手指,极其轻柔地拂过织物的表面。不再是操作前的探查,而更像是一种亲切的触摸,一种无言的问候。指尖传来的,不再是冰冷的、粗糙的物理触感,而是丰富的、充满信息的能量脉动。她能“听”到“安宁区”那片平针的稳定与宽厚,能“听”到新旧连接处那种经过磨合后的圆融与顺畅,甚至能“听”到那些尚未被触及的混乱边缘所发出的、微弱而混乱的“杂音”,那是一种渴望被理解、被整合的呼唤。
这种深度的聆听,让她对这片织物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她不再将它视为需要被“完成”的作品,而是将其看作一个不断演变、不断揭示自身秘密的生命过程。她的角色,从一个介入者、修复者,转变成了一个耐心的记录者、谦卑的协助者。
偶尔,当她在聆听中清晰地捕捉到某个“连接点”的呼唤时——比如,一处松散边缘需要一点支撑,或者一小片孤立的规整碎片渴望与主体建立联系——她才会拿起棒针或钩针,进行那极其精微的、几乎不留下痕迹的介入。她的动作轻缓得像蝴蝶点水,精准得如同外科手术,每一次落针,都仿佛只是顺应了织物自身的意愿,帮它说出了它想说的话。
周韵完全退到了背景之中。她不再编织,大部分时间只是看书,或者打理阳台的花草,偶尔为林晚准备些茶点。她将整个舞台都留给了林晚和她那片正在苏醒的织物。她的沉默,是一种最大的信任,相信林晚已经找到了与她自身创造物相处的、最正确的方式。
在这种持续的、深度的聆听中,林晚发现那片织物剩余的、尚未整合的混乱边缘,开始在她的感知中呈现出不同的“音色”。有些区域的“杂音”尖锐而焦虑,那是紧绷的死结;有些则显得沉闷而淤塞,那是多层错误覆盖下的窒息;还有一些,则是一种空洞的、虚无的回响,代表着彻底的结构缺失。
她不再用统一的方式去对待它们。对于尖锐的死结,她会在聆听中等待,直到感知到其内部结构出现一丝松动的“契机”,才用最精细的工具进行点对点的解除。对于沉闷淤塞的区域,她会用更稀疏、更透气的针法,像疏通河道一样,为其引入新的能量流(新的线股),帮助其重新恢复“呼吸”。而对于那些空洞的区域,她甚至不再试图去“填补”,而是学习之前处理那片“蕾丝窗”的经验,用极细的线勾勒其轮廓,将“空”本身转化为一种美学元素,一种关于缺失与存在的沉思。
这种基于深度聆听的、高度个性化的修复,使得织物的最终形态愈发呈现出一种惊人的、有机的复杂性。它不像机器生产的物品那样整齐划一,而是像一片真实的、经历过风雨、承载着历史的土地,有高山,有河谷,有沃土,有荒原,有伤痕,也有新生。每一种形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独特的美感。
一天傍晚,林晚在聆听一片尤其顽固的、位于织物最边缘的混乱区域时,久久没有动作。那片区域给她的感觉,像一团纠缠的、充满怨念的低语。她尝试了各种角度去“倾听”,去理解,却始终找不到介入的契机。
她感到一丝久违的挫败感。
就在这时,周韵放下手中的书,走到她身边,没有看那片织物,而是看着林晚有些疲惫和困惑的脸。
“有些声音,”周韵的声音平静如古井,“不需要被解开,只需要被……容纳。”
这句话,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晚的困境。
她再次将注意力投向那片混乱的边缘。这一次,她不再试图去“解读”它,去“解决”它。她只是放松下来,敞开自己的感知,去简单地“容纳”它所散发出的所有混乱、尖锐、不安的“声音”。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她停止对抗,停止试图去“做”什么,只是全然地接纳时,那片区域的“声音”虽然依旧混乱,却似乎失去了那种攻击性和压迫感。它依然在那里,但它不再试图撕裂什么,只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被编织进了这片织物更广阔的“声音场域”之中,成为了整体和弦的一个——尽管不和谐,却真实的——音符。
林晚没有对它进行任何物理上的操作。
她只是,听到了它。
并且,容纳了它。
她忽然明白,这片织物,永远不可能,也不需要变得“完美”。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真实地记录并容纳了所有的一切——秩序与混乱,创造与毁灭,痛苦与安宁。
而真正的完成,或许并非物理上的毫无瑕疵,而是这种内在的、全然的聆听与容纳。
她抬起头,看向窗外已经完全暗下来的天空,长舒了一口气。
聆听的静默,比任何喧嚣的行动,都蕴含着更强大的力量。
(第一百三十八章 完)
喜欢蚀骨危情:总裁的赎罪囚妻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蚀骨危情:总裁的赎罪囚妻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