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粮铺的胡掌柜有杆祖传的紫檀秤,据说称粮时——
若秤砣莫名下沉,便是阴间有人来借粮。
这时需抓把米撒向西南方,秤杆自会恢复平衡。
胡掌柜临终前才说出秘密:
那不是借粮,是赎罪。咱祖上靠这秤缺斤短两发家。
他咽气后,儿子发现秤盘底下刻满密密麻麻的字。
当夜粮铺传来打算盘声,新掌柜探头一看:
昏黄油灯下,他爹的影子正趴在柜台上拨算盘,
每拨一颗珠子,秤盘上的字就淡去一个。
---
好,咱这第十二夜,讲个跟“债”有关的故事。这世上有些债,活着还不完,死了也得接着还。
镇东头“丰裕”粮铺的胡掌柜,手里有一杆祖传的宝贝——紫檀木的秤杆,黄铜的秤盘,看着就古色古香,有些年头了。这杆秤不光是准,据说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性。铺子里老伙计都知道一个规矩:称粮的时候,万一那秤砣没来由地自己往下沉,分量不对了,千万别慌,也别声张。得赶紧从米缸里抓一把上好的白米,朝着西南方向用力撒出去,嘴里不用念叨啥。说也奇怪,这把米一撒,那秤杆自己就会慢慢悠悠恢复平衡,该是多少斤两,就是多少斤两。
老辈人传下话,说这是“阴间借粮”。那边也有缺衣少食的,循着这杆老秤的灵气过来讨点米粮度日,你给了,他也就走了,不伤和气。胡掌柜一辈子守着这规矩,粮铺的生意也一直稳稳当当。
直到胡掌柜老了,病倒在床上,眼看就不行了。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屏退了左右,用尽最后力气,说出了这杆秤真正的秘密。
他枯瘦的手紧紧抓着儿子的手腕,眼神里满是愧疚和恐惧:“儿啊……那……那不是借粮……是赎罪啊!咱胡家祖上,就是靠着这杆秤……缺斤短两,克扣乡邻,才发的家……那秤砣下沉,不是阴人来借粮,是……是那些年被咱坑害过的苦主,魂灵不散,来找后辈算账了……撒出去的那把米,是利息……是咱胡家世世代代要还的债啊!”
说完这话,胡掌柜眼一瞪,咽了气。
儿子料理完丧事,成了新掌柜。想起父亲临终的话,心里像是压了块大石头。他拿起那杆紫檀秤,鬼使神差地翻过秤盘,凑到灯下仔细查看。这一看,吓得他差点把秤扔出去!
只见那黄铜秤盘的背面,平日里根本看不到的地方,竟然刻满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债”字!那字迹深深浅浅,有的已经模糊,有的还很清楚,像是不同年代、不同人手刻上去的,一层叠着一层,看得人头皮发麻。这得是欠了多少孽债,才能刻满这一盘底?
当天晚上,新掌柜心绪不宁,躺在铺子后堂的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约莫三更天,万籁俱寂,他忽然听见前面铺子里,传来一阵极其清晰的、噼里啪啦的打算盘的声音!
这深更半夜的,铺子早就上门板了,谁会在那儿算账?
新掌柜心里发毛,壮着胆子,披上衣服,蹑手蹑脚地走到通往前铺的门边,轻轻拉开一条门缝,往里窥视。
只见前铺柜台上,只点着一盏昏黄如豆的油灯,光线摇曳。柜台后面,他爹——刚刚去世的胡掌柜,正趴在那里!不,不是真人,是一个模模糊糊、漆黑的影子,保持着胡掌柜生前惯常的姿势,佝偻着背,趴在那儿,两只影子手正在一把虚影般的算盘上,飞快地拨动着算盘珠子。
那噼啪声,就是影子拨弄算盘发出来的!
更让他心惊的是,那杆紫檀秤,就平放在影子前方的柜台上。随着影子每拨动一颗算盘珠子,秤盘背面那密密麻麻的“债”字里,就有一个极其轻微地、但确实无疑地淡去一丝,像是被无形的橡皮擦掉了一点痕迹。
影子算得极其专注,仿佛在清算一笔笔陈年旧账。新掌柜吓得大气不敢出,悄悄缩回头,一夜无眠。
第二天,他再去查看那秤盘,果然,上面的“债”字,似乎真的少了一点点,虽然不明显,但他感觉的到。
自那以后,粮铺夜里常传来打算盘的声音。新掌柜知道了,这是他那死了的爹,在用自己的方式,替祖辈,也替他自己,偿还那些生前欠下的、刻在秤盘上的孽债。
他不敢打扰,只是每天清晨,都会在西南角,恭恭敬敬地撒上一把最干净的米。
喜欢小时候即想听又怕听的鬼故事集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小时候即想听又怕听的鬼故事集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