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作为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可谓是包容并蓄,不仅有名扬天下的少室山少林寺,还有自先秦便已存在,于江湖中名声不显的太室山中岳庙,以及名噪朝堂的嵩阳书院,涵盖了儒、道、佛三家。
而我们今天的故事,便是从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说起。
众所周知,少林寺是天下着名的大门派,似这般门派,培养的人别的不说,首重一个认同感和忠心,那什么人对少林最认同呢?
那当然是从小养到大的人了。
可少林有戒律,不能像正一道那般结婚生子。故而,少林除了维持关系,会收一些外门的俗家弟子之外,其余寺中弟子大多是孤儿出身。
而少林近三十年来,就有两个弟子名声响彻江湖。
一个是玄苦大师在少林附近农家里收下的记名弟子——乔峰。
此人先在少林学艺,后又被丐帮帮主汪剑通看重。如今接了已逝的汪剑通的班,成了江湖第一大帮——丐帮的帮主。
另一人便是药局院主事慧云二十年前从山下捡回来的那个婴儿,也就是如今的少林及去少林参加过辩经的高驴们,一同公认的佛法第一——虚静。
说来有趣,慧云本是药局院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医术不上不下,佛法、武功也是一般,也没什么特点,按理来说,他这辈子都坐不上药局院主事的位置。
但在二十年前,他跟着自己的师父日常下山为附近的民众义诊的时候,捡回来一个婴儿,并取名虚静,便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虚静天生聪颖,三岁便能自己去藏经阁看佛经,九岁便通读少林所有典藏。
十二岁就已是医道圣手,改良了少林诸多药方,并总结归纳了一部医道奇书《药局医书》,是药局院僧人如今的必学之物。
十四岁在禅堂中与一众菩提院高僧辩经,半年内横扫少林及在少林挂单的僧人,名动天下。
十六岁开始钻研少林诸多武学,甚至让方丈破例,让其修习少林秘传的易筋经和洗髓经。
十九岁其回赠了少林一本取少林诸多武学精华汇聚而成、内外同修的顶尖武学秘籍——《净琉璃身》,是少林高僧们如今必修的武学。
出于保护后辈的缘故,创出秘籍之事只有方丈和几位掌院知晓,只给了虚静一些隐秘的好处。
而慧云也因此被提拔为药局院主事,让不少人羡慕的牙痒痒。
如今,虚静已经二十二岁了,这些年在少林寺内少有露面,但天下仍流传有他的传说。
···
少溪河畔。
茂密的草木之间,有一块不大不小的青石,一个身穿褐灰色海青、脚穿布鞋,皮肤成古铜色的年轻和尚,手结禅定印盘坐其上。
这平平无奇的和尚面色平静,双目自然闭合,呼吸轻微,就好似睡着了一般。
若是一般人见了,定会以为他是偷偷跑下山来偷懒的。
但站在他身后的慧云不会这么想。
“寒来暑往,你已经在此枯坐三年了,你到底想坐到什么时候,虚静。”
是的,坐在石头上的这人,便是这几年来,在少林寺中近乎销声匿迹的虚静和尚,也就是再次转生的常笙。
常笙睁开双眼,倒映着河水的眼睛中虚无而又空泛。
“师父,我仍有心结未解。”
“你总是这样说。”慧云看着常笙的背影,面露无奈。
“少林近三十年来,佛法武功,以你为最,你未曾真的下过山,又是哪里来的心结。”
对于常笙是否回答,慧云根本不抱希望——三年了,他都记不清问了多少遍了,至今也没问出个结果来。
常笙则是看着眼前的流水,没有半点的情绪波动,反而问起慧云。
“师父,你说一个人真正的若是真正的死去,那他究竟是会去所谓的轮回,还是会就此消散于天地之间。”
慧云听着这熟悉的问题,脑袋很大——他若是参悟得透这些,少林方丈就该他来当了。
慧云有点想不通。
常笙还在吃奶的时候,便被他捡回了少林,多年来一直在少林修行,没受过什么苦。
嵩山附近受少林寺照拂,民众的日子也都过得不错,即使带着常笙外出去做义诊,也没让常笙见过什么人间疾苦。
但自己这弟子,怎么老是想这些生老病死之事。
他也没打什么机锋——机锋早就打过数次了,每次他都被常笙辩得哑口无言,所以他早就不搞这套了。
直白回复道。
“我又没有死过,我怎么知道。”
常笙闻言,微微摇头。
【若是死过就能看破,那我就不会想这么多了。】
他是一个很胆小的人,一边畏惧这好似无穷无尽的轮回,很想去死一死,一边又本能的怕死,会找各种理由来安抚自己,让自己活下去。
就像上一世他一直在满世界的搜集知识一样,那就是一个消磨时间、麻痹自己的借口。
直到最后学无可学,他再也没有了活着的理由。
也有可能是长生真的太过寂寞,让他实在是难以忍受。
于是他便亲自主导了自己的死亡。
自然老死会转生,那被杀呢?
在长剑穿胸而过那一刻,常笙是真希望自己会彻底死去的。
可天意不随人愿,他又活了一世,一睁眼就到了这里。
前面二十年,他看佛经,是想看看佛门是如何参悟生死的,想求一个甚解——或许是早有寻死之意,他上一世拿到佛经都只是囫囵看了一下,没有深入研究过。
编医书、创武功,无非是想找点事情做,顺便回报一下对自己有恩的慧云。
可惜,心中的结不是说解就解的——哪怕他已经接受了自己,日后还是一个人孤独的、继续转生的事实。
所以他在少林寺里无事可做之后,便只能来这河边禅定,期待心结自解。
常笙轻叹了一口气,却让慧云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自家这弟子,怕是不是佛经读得太多了,又没见过什么世面,得了知见障。】
慧云也是叹气。
早年,他师傅就跟他说过,修佛先修己。
若是没有亲自去经历这世间的苦难,看到那些挣扎,又怎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慈悲,又怎能明白什么才是佛。
所以他师父总以义诊的名义,带他外出行走去见世面,只是他资质一般,哪怕明悟了师父的用意,却还是辜负了师父的苦心。
在他看来,常笙就是只顾着修佛,而忽略了修己。
于是他也不再多言,反而是默默的回山,准备去找玄慈方丈说道说道,让常笙下山去历练一番。
喜欢诸界观心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诸界观心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