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方舟基地的观测塔上,林野展开了一幅全新的全球生态地图。地图上,代表“极端作物种植区”的黄色光点已在撒哈拉深处连成一片,象征“海洋净化带”的蓝色线条沿着五大洲海岸延伸,标注“新城镇”的绿色标记更是如星辰般散落——这是方舟联盟成立两年来,人类文明在烬土上种下的希望之果。
“先生,全球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小虎拿着便携终端跑上观测塔,屏幕上的图表清晰显示:全球植被覆盖率已恢复至战前的45%,海洋污染浓度下降62%,可居住区域扩大了三倍,幸存人口突破10万。更令人振奋的是,联盟的“文明大学”已在各大陆建立了23所分校,培养出的第一批年轻工程师、农学家和生态学家,正奔赴各个重建现场。
林野接过终端,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北极科考站”标记上——那里是联盟最新的探索项目,由阿尔卑斯基地的索菲亚带领团队,利用热泉基因培育的耐寒作物,在北极冻土区建立了首个“极地生态社区”。通过实时通讯,他看到画面中的科考站外,耐寒小麦在零下15c的环境中仍能生长,太阳能板与风力发电机组成的能源系统,为社区提供着稳定的电力。
“林先生,极地社区的第一批作物下周就能收获了!”索菲亚的声音带着笑意,镜头转向社区的温室,里面种植的蔬菜绿意盎然,“我们还发现,耐寒作物的根系能固定冻土,减少冰川融化带来的影响——这或许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挂掉通讯,林野望向远方的种植区。金黄的小麦在风中起伏,自动化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手中的“生态监测徽章”闪烁着微光。这一幕让他想起了初到昆仑时的场景:那时的土地贫瘠,辐射弥漫,人类在废墟中艰难求生;而现在,文明的火种已从六个方舟基地,蔓延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当天下午,联盟召开了第二届全球大会。与第一届不同,这次大会的参会者不仅有六个基地的代表,还有来自新城镇、科考站和生态社区的居民代表——有在撒哈拉种植极端作物的农民,有在深海研究热泉生态的科学家,还有在极地社区教书育人的老师。
“我们今天讨论的,不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更好地生活’。”林野站在全息投影台前,身后的屏幕上播放着各地区的重建成果,“未来,联盟将重点推进三件事:一是建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利用生态技术减缓气候变化;二是完善‘文明传承机制’,让旧时代的文化与科技在新时代延续;三是探索‘星际合作’,修复旧时代的卫星和空间站,为人类的未来寻找更多可能。”
大会的最后,所有参会者共同签署了《人类文明永续公约》。公约中明确: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科技为翼,以团结为基,让文明的火种在宇宙中永续燃烧。当最后一个名字落下时,观测塔顶端的“文明火种塔”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这道光芒通过卫星传遍全球,所有新城镇、科考站和生态社区的火种塔纷纷响应,形成了一道跨越大陆与海洋的光带。
大会结束后,林野独自来到昆仑基地的“文明博物馆”。馆内,从旧时代废墟中找到的物品被妥善陈列:那本小米发现的《自然科学百科》,已被制成电子版本供全球共享;亚马逊研究所的自动化种植图纸,成了文明大学的教材;深海探测时采集的热泉虾样本,被保存在生态实验室中,继续为基因研究提供数据。
“林先生,您看这个!”小米和阿里拿着一张画跑进来,画上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空中有磁悬浮列车穿梭,地面上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海底有透明的生态社区,月球上还建有人类的基地。“这是我们想象中的未来文明,我们想把它变成现实!”
林野接过画,看着上面稚嫩却充满希望的线条,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或许看不到这幅画完全实现的那一天,但小米、阿里,以及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孩子,终将接过文明的接力棒,带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观测塔上。林野站在塔顶,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世界,心中默默念道:烬土已生绿,星火已燎原。人类文明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它的未来,将由每一个心怀希望的人,共同书写。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