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辟谷丹口味优化计划
人工智能丹方推演系统的震撼亮相,如同一道惊雷,在流云宗高层间炸响。姜逸不仅成功化解了玄骨上人一系的弹劾攻势,更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展示了科学方法在丹道领域的深不可测的潜力。云鹤真人的最终裁定,虽带着谨慎,却也实质性地认可了姜逸研究方向的正当性,并要求其整理成册备案。这意味着,“科学炼丹法”首次获得了宗门最高层面的有限度官方背书。
经此一役,丹霞长老一系声势大振,科学派在宗门内的地位悄然提升。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低层执事和弟子,开始主动接触丹道革新司,对《科学炼丹操作手册》表现出浓厚兴趣。姜逸的实验室变得更加繁忙,科习弟子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甚至有一两名内门弟子表达了旁听的意愿。
然而,姜逸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高层态度的转变更多是基于实用主义的考量——AI推演展现出的巨大价值让人无法忽视。但潜在的敌意并未消失,只是转入了更深的暗处。玄骨上人一系虽暂时偃旗息鼓,但李牧那条线上的暗中活动,根据“谛听”计划初步监控到的蛛丝马迹,似乎并未停止,反而更加隐秘和狡猾。材料供应链的隐性封锁也依然存在。
在继续完善AI推演系统、深化稀土提纯技术、以及秘密推进“灵磁护盾”和“谛听”反渗透计划的同时,姜逸意识到,科学派若想真正扎根壮大,不能仅仅依靠高精尖的技术演示和与高层的博弈。它需要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让更多普通弟子切实感受到“科学”带来的好处,从而赢得人心。
他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能直观体现科学方法优越性、惠及面广、且不易触动核心利益、相对“安全”的项目。他的目光,落在了最常见、最基础,却也最被忽视的一种丹药上——辟谷丹。
辟谷丹,修士必备。其作用单一,即提供基础能量,替代饮食,助低阶修士辟谷修行。流云宗发放给外门及部分内门弟子的辟谷丹,由丹堂统一炼制,品质稳定,但……口味极其糟糕。通常被描述为“味同嚼蜡,涩中带苦,久服生厌”。虽不影响药效,却严重影响服用体验,堪称众多弟子修行路上的“一大磨难”。改善辟谷丹口味,是许多弟子私下里的夙愿,却因其“无关大道”,从未被丹堂重视。
“或许,可以从这里开始。”姜逸心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众多弟子日常福祉的问题。这不仅能展示科学方法的亲和力与实用性,更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对‘新法’的观感。”
他将这个想法与丹霞长老及几位核心科习弟子商议,得到了积极回应。丹霞长老认为此举有利于争取中下层弟子支持,且风险较低。弟子们则对能参与改善日常所需丹药感到兴奋。
于是,“辟谷丹口味优化计划”正式启动。姜逸将其定位为一次“科学方法论”的普及性实践,旨在向宗门展示,科学不仅是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仪器,更能应用于改善最基础的生产与生活。
第一步,是数据收集与分析。姜逸没有凭经验或臆测,而是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通过科习弟子在各自圈子内发放,广泛征集弟子们对现有辟谷丹口感的意见、期望的口味偏好(如甜、淡、清香、微酸等)、以及服用后的不适反馈(如口干、反胃等)。同时,他利用AI推演系统的部分分析模块,对标准辟谷丹的丹方进行了成分解析。
【辟谷丹标准丹方分析:主料:黄精、茯苓、灵米精华。辅料:凝水胶、微量的土系灵石粉(用于稳定结构)。】
【口感不佳成因模拟分析:】
1. 粗糙感: 灵米精华研磨度不足,颗粒感明显;黄精纤维处理不彻底。
2. 苦涩味: 茯苓自带微苦,炼制过程中部分成分转化不足或过度焦化产生苦味物质。
3. 异味: 凝水胶带有轻微腥气;土系灵石粉有土腥味。
4. 口感单一: 缺乏层次感,无回味。
原因清晰明了。接下来是解决方案的推演。姜逸设定了优化目标:在保持药效不变(甚至略有提升)、成本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显着改善口感(减少苦涩粗糙,提升顺滑度,增加愉悦风味)。
AI系统根据庞大的药材数据库和化学反应模型,开始推演优化方案:
1. 原料预处理优化:
? 灵米精华: 采用“魔改版超声波萃灵”技术(基于之前的研究),对灵米进行更精细的破碎和萃取,得到更细腻、纯度更高的米浆,替代粗糙的米精华。
? 黄精\/茯苓: 优化切片厚度和干燥曲线,采用“低温气流干燥法”(避免高温导致苦涩物质固化),并进行“酶解预处理”(利用特定灵植酶温和分解纤维和苦涩前体)。
2. 辅料替换与添加:
? 凝水胶: 替换为异味更小、透明度更高的“仙草胶”或“寒天胶”(需验证相容性)。
? 土系灵石粉: 尝试用极细的“玉髓粉”或经过“酸洗-煅烧”处理的活性灵土替代,减少土腥味,或探索无粉体稳定结构(如利用凝胶自身特性)。
? 风味剂: 引入天然风味物质。如添加微量“甘灵草”提取液(天然甜味)、“清心花”花瓣干粉(清香)、或“百香果”果胶(微酸清香)。AI系统模拟了这些风味剂与主药的相容性及最佳添加量。
3. 炼制工艺调整:
? 温度控制: 更精确的pId控温,避免局部过热产生焦苦味。
? 混合工艺: 采用“均质化”搅拌,确保成分分布均匀,口感一致。
? 成型技术: 探索“滴丸”或“压片”技术,替代传统的搓丹,可能获得更佳的口感和溶解性。
方案推演完成后,进入了实践验证阶段。这成了科习弟子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姜逸将弟子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负责原料预处理改进、辅料筛选、风味剂调配和工艺试验。整个实验室仿佛变成了一个食品研发中心,充满了各种灵植的香气和弟子们热烈的讨论声。
他们用小型超声波装置处理灵米,得到丝滑的米浆;搭建了简易的风干箱,试验不同的酶解配方;小心翼翼地称量着微克的甘灵草提取液,比较不同风味组合的效果……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弟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更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科学方法的严谨与乐趣——每一个微小的改进,都基于实验和数据,而非凭空想象。
当然,失败是难免的。有的风味剂与丹基不兼容,导致丹体松散;有的工艺调整影响了成丹率;有的配方成本超标……但每一次失败,都通过系统分析找到原因,进而优化方案。
经过数十次的迭代试验,最终,几个优化版本脱颖而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
? “清怡版”辟谷丹: 主打清香淡雅。采用仙草胶,添加清心花香,口感清爽,回味甘洌,尤其适合长时间静修时服用。
? “甘润版”辟谷丹: 主打温润甘甜。采用特殊处理的活性灵土,添加甘灵草精华,口感绵密顺滑,带有自然的甜味,能有效缓解服用普通辟谷丹后的口干感。
姜逸亲自对优化后的辟谷丹进行了药效检测,确认其提供能量的效率与标准版无异,甚至因为原料处理更精细,吸收率略有提升。丹毒残留检测也显示,由于工艺控制更精准,杂质含量反而有所下降。
成果令人振奋。姜逸决定不急于大规模推广,而是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品尝测试。他通过科习弟子,将少量“清怡版”和“甘润版”辟谷丹分发给一些关系较好的、不同派系的弟子匿名试用。
反馈如潮水般涌来,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
“这真的是辟谷丹?口感太好了吧!像点心一样!”
“终于不用硬着头皮吞那玩意了!清怡版吃完嘴里还有清香,舒服!”
“甘润版真的能缓解口干!修炼起来更专注了!”
好评迅速在弟子间口耳相传,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和期待。甚至有一些执事听闻后,也私下询问能否获取一些试用。
见时机成熟,姜逸向丹霞长老汇报了全部研究成果。丹霞长老大喜,亲自品尝后,赞不绝口。他意识到,这看似“小事”的成果,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可能不亚于一次高阶丹药的突破。它直观地展示了科学方法如何提升生活品质,极大地增强了科学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在丹霞长老的推动下,优化版辟谷丹的配方和工艺被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丹堂审议。尽管百草堂等保守势力仍以“标新立异”、“增加成本”为由提出些许质疑,但在广大弟子强烈的呼声和丹霞长老的据理力争下,丹堂最终同意,在保证药效和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于下一批次辟谷丹炼制中,试点采用部分优化工艺(如更精细的原料处理和改进的控温技术),并小批量生产“清怡版”和“甘润版”作为可选品种,以略高的贡献点兑换,观察市场反应。
消息传出,外门弟子欢呼雀跃,内门弟子也颇感兴趣。科学派和姜逸的声望,在普通弟子层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弟子开始真正相信,“科学”确实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在这片看似祥和的氛围下,姜逸却通过“谛听”系统,捕捉到一丝不和谐的波动。监控数据显示,在李牧执事所在百草堂的某个隐秘账册中,出现了一笔不明去向的、与几种特殊药材(这些药材恰好是优化辟谷丹风味剂的替代品或竞争品)相关的小额灵石流动。同时,坊间开始出现一些极其隐晦的流言,暗示新口味辟谷丹可能使用了“来路不明的添加剂”,长期服用或有“未知隐患”。
姜逸冷笑一声。果然,他们不会坐视科学派的影响力通过这种“小事”渗透到基层。辟谷丹口味优化,这场看似温和的变革,同样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比如那些依赖供应传统辅料的商户,或是不愿见到科学派声望提升的势力),并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抹黑角度。
“意料之中。”姜逸对丹霞长老和陈铭说道,“这说明我们做对了。他们越是在这些细节上阻挠,越是证明我们正在动摇他们的根基。”
他指示科习弟子,在推广优化辟谷丹时,务必公开、透明地说明所有原料和工艺改进,并欢迎任何弟子监督。同时,他加速了对几种风味剂长期安全性的模拟验证研究,准备用更扎实的数据回应任何潜在的质疑。
“辟谷丹口味优化计划”的成功,如同一次成功的“科普”实践,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土壤中。它向所有流云宗弟子证明,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之物,而是可以改善他们日常修行的有效工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力量,或许终将超越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
而姜逸,则在品尝着这份小小的胜利果实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目标。他知道,真正的风暴,仍在酝酿之中。他必须利用这难得的和平期,继续夯实科学派的根基,并准备好应对即将到来的、更猛烈的冲击。
喜欢修仙之我在搞科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修仙之我在搞科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