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科学派初代弟子
宗门大比圆满落幕,姜逸主导的“能源自循环示范系统”与“全息投影炼丹教学”的震撼亮相,如同在流云宗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由丹炉余热驱动、灵力电池储能、并实时展示药渣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完整闭环系统,以及栩栩如生、解析入微的全息教学影像,彻底颠覆了众多弟子乃至部分长老对丹道、乃至对“修行”本身的传统认知。科学派之名,不再仅仅是新奇与争议的代名词,而是与“高效”、“精准”、“创新”、“可持续”等词汇紧密相连,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
大比之后,丹道革新司的门槛几乎被踏破。不仅原先持观望态度的弟子纷纷前来咨询,就连一些其他堂口、甚至个别内门精英弟子,也流露出对“科学方法”的浓厚兴趣,希望能系统学习。科学派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这股汹涌的“人气”转化为扎实的、可持续的发展力量?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合格的科学修仙人才?
姜逸深知,散兵游勇式的传授和零敲碎打的学习,无法支撑科学派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可复制的培养体系,打造出科学派真正的基石——第一代经过系统训练的科学弟子!
“科学派初代弟子培养计划”,被姜逸提升至最高优先级,代号“基石”计划。他与丹霞长老、陈铭等核心成员经过数次深入商议,确立了“严格选拔、系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鼓励创新”的培养方针。
第一步,是设立准入门槛和选拔机制。面对潮水般的申请,姜逸没有来者不拒,反而设置了颇为严格的筛选条件。除了基本的修为要求(炼气中期以上)和心性考察(需有耐心、逻辑思维强、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外,最核心的考核,是一场特殊的“笔试”。
这场笔试,并非考察传统的丹道知识或灵力修为,而是由姜逸亲自设计的一套逻辑推理题、基础算术题、以及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分析题。目的很明确:选拔出那些具备基本科学思维潜质、逻辑清晰、对自然规律有好奇心的弟子。许多传统丹道基础扎实但思维固化的弟子,在这场另类的考试中折戟沉沙;而一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喜欢鼓捣小玩意的“另类”弟子,却脱颖而出。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五十名弟子脱颖而出,成为了科学派第一届正式学员,被誉为“初代科习弟子”。他们中,有原本丹霞峰的普通弟子,有其他峰转投而来的好奇者,甚至还有两名以炼器见长的器堂弟子。这支队伍,充满了多样性和潜力。
第二步,是构建课程体系。姜逸将《科学炼丹操作手册(初版)》作为核心教材,但教学方式却与传统讲经授道截然不同。他充分利用了刚刚成熟的全息投影教学系统。
在专门改建的“全息讲坛”内,初代弟子们第一次见识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场景:复杂的丹炉内部结构以三维透视图的形式悬浮空中,姜逸可以随意“拆解”任何一个部件进行讲解;药液在丹炉内的流动、热量的传递、灵力的波动,都以动态的、彩色的流体动画直观展示;甚至一些微观的药性分子相互作用,也被放大成可见的球棍模型,其结合与分离过程一目了然。
pId控温原理不再是晦涩的符阵,而是变成了直观的反馈调节动画;离心萃灵的分离过程,可以看到不同密度物质在离心力下的清晰分层;超声波的空化效应,更是以密集气泡产生和溃灭的慢动作影像展现,震撼人心。
这种沉浸式、可视化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弟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以往需要数月苦功才能领悟的控火精要,在全息演示下,可能几堂课就能掌握基本原理。姜逸还鼓励弟子们随时提问,并利用全息系统进行实时模拟推演,共同探讨最优方案。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思辨与探索的精神。
第三步,是强化实践环节。姜逸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为初代弟子配备了完善的实验条件。每人都有一个标准化的“个人实验台”,上面配备了小型的pId控火练习器、简易离心机、基础成分检测仪等设备。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结合。学习了控温原理,立刻上手调试控火符阵参数;了解了萃取理论,马上进行实际的分离操作。
更重要的是,姜逸引入了“项目制学习”。他将弟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小型研发或优化任务。例如:优化某种低阶丹药的炼制工艺以提高成丹率;设计一个更节能的局部降温装置;甚至尝试改进全息投影的某部分符阵以提升亮度等。弟子们需要自己查阅资料(姜逸初步整理了“云端丹方数据库”的雏形,收录了大量基础数据和文献)、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姜逸和陈铭等人则作为导师,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但绝不越俎代庖。
这种模式下,弟子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实验室里时常可见弟子们围在一起激烈讨论,或是为了一个参数的优化反复试验到深夜。科学研究的严谨、协作与创新精神,在这群年轻人身上悄然生根发芽。
培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初代弟子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与传统修行观念的冲突。一些弟子初期难以摆脱“灵力感应”、“心神合一”等玄之又玄的传统思维,对于数据、模型、标准化操作感到不适应甚至排斥。姜逸耐心引导,用一次次成功的实验和数据对比,让他们逐渐体会到科学方法的威力。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压力。玄骨上人一系虽在大比受挫,但并未放弃打压。他们暗中散播“科学派急功近利、根基不稳”、“只重外物、不修内心”等言论,试图动摇初代弟子的信心。甚至有个别弟子受到家族或原师门的压力,被迫退出。对此,姜逸和丹霞长老极力维护,并鼓励弟子们用实实在在的修炼进度和研究成果来回应质疑。事实证明,科学的方法非但没有耽误修行,反而因为丹药品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使得多数科习弟子的修为进度比同龄人更快!
此外,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因素。尽管科学派声望提升,但庶务堂在资源分配上依旧暗中设卡。一些实验所需的特殊材料供应不畅,贡献值兑换比例依旧不公平。姜逸带领弟子们,更积极地运用药渣回收、余热利用等技术开源节流,并加大技术授权和定制服务的力度,艰难地维持着体系的运转。
然而,困难磨砺了意志,也催生了团结。初代弟子们在共同的学习和攻关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他们自称“科习一期”,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几个月后,“基石”计划初见成效。初代弟子们陆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的小组成功将某种常用疗伤药的炼制时间缩短了两成,且品质更稳定;有的弟子设计出了一款小巧的便携式药液纯度检测仪,获得了丹堂的认可;那两名器堂背景的弟子,更是将科学思维融入炼器,合作改进了一种常用刻阵工具的效率……这些虽然都是小创新,却充分展示了科学方法的生命力和普适性。
最让姜逸欣慰的是,弟子们开始展现出独立的科研能力。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既定任务,而是开始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有人对姜逸波(灵力催化剂)的机理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发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有人尝试将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应用到灵植培育中;甚至有人开始探讨能否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功法修炼的优化……科学的种子,已然在他们心中发芽,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这一日,姜逸站在全息讲坛上,看着台下五十双充满求知欲和自信光芒的眼睛,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炸炉十年的炮灰,到如今拥有五十名经过系统科学训练、充满活力的初代弟子,科学派终于有了自己的根基和未来。
他知道,这五十人,将是未来科学修仙之火种。他们的成长,将决定科学派能走多远。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玄骨势力的反扑、传统观念的桎梏、乃至可能的外部威胁,都远未消除。但看着这些年轻的、充满锐气的面孔,姜逸心中充满了信心。
“今日之课程,是‘误差分析与实验设计’。”姜逸的声音在讲坛中回荡,全息影像随之变幻出复杂的统计图表和实验流程,“记住,科学的道路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逼近真相的模型。大胆假设,严谨求证,不畏失败,永葆好奇——这便是科学的精神!”
台下,五十名初代科学弟子凝神聆听,眼中闪烁着与以往任何修士都不同的、理性与激情交织的光芒。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群年轻人手中,悄然开启。科学派的旗帜,将由他们扛起,走向更加广阔而未知的天地。而所有的暗流与挑战,也必将随着这股新生力量的壮大,迎来更激烈的碰撞。
喜欢修仙之我在搞科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修仙之我在搞科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