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毕业季,因为家在新绵市,考虑到家庭情况,杨志才选择了早就计划好的,来校招人的新绵军工企业。
同学们到的单位特别好,很多都在政府部门。
他没选,这时候的他还没有经过社会的毒打:即酒量太小,偶尔抽下包口烟。
在当时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基本上属于怪胎类型。他相当的有自知之明,明智地落脚在企业。
最后一年的大学生涯里,杨志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很清楚。
去企业里面,除了懂财务外,自己有超强的口才和沟通能力,销售也能轻松上手。
在单位里再把生产管理摸熟,当生产--销售--财务都厉害,未来高级管理人才是可期的。
后面再回母校读个在职研究生(或mbA)竞争优势会更强,企业一把手也有可能。
带着这样的初步构想,杨志才平静的走上了工作岗位。
前两个月基本在熟悉财务流程,了解同事的为人和相互关系背景,以陪同事打开水为名(开水房在办公楼后面1楼,距离300米左右),选择性地和不同同事交流。
搞财务的基本上都是女性,八卦起来很无敌;一个低调、谦虚,加上略显崇拜的眼神倾听各种秘闻,杨志才在学校交往的毕业学长 ,给出的工作经验很是好用。
这也让他不像其他新进职场的小白那样:青涩、无知与他隔了三条街那么远。
很快他就和单位的同事打成一片,更是勇挑重担,承担起为办公室里8位同事打开水的任务。
即便后来他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每天上、下午6-8瓶,只要他在单位,风雨无阻。
这也是他的钥匙串上很早就有一把办公室钥匙的原因,早上要早到几分钟来,先打水,再搞卫生。
这是初期上班有为青年的不二法宝--最容易赢得大家的认可,又方便被更大的领导看见发现。
莫要小看早到几分钟的付出,那真的是职场进阶的重要加分项!
两个月后,杨志才如愿获得财务审核位置。
即单位总部、军品、分厂每周资金的使用由他安排,购买各种原材料的合同的价格的订立,医院、学校、福利公司、后勤、食堂等部门的拨款,甚至废品的销售定价,厂办小车、外运车队的报销等。
公司年销售大约2亿,每月大约回款1500万,基本上除了销售费用,全由他负责。
这完全就是一个小财神爷的样子。
等他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把一切弄懂的时候,他才明白,这个位置诱惑有多大。
光供应原材料的全国厂家就有400多家,合同基本上一年一签,据负责采购人员汇报说,厂招待所里等他续签合同的就已经住了几十个。
新官上任,金额大的合同,对方代表基本上都约了饭局,沟通后才签。
作为一个刚上班的年轻人,杨志才咨询了同分到单位上的大学生意见,又从采购人员口中了解了往年惯例。
自己目标是要成为“蓝波碗”的有志青年,猫腻他知道,错误是不能犯的。
于是他从善如流,每次饭局,除了主管采购人员,后面逐渐分别邀请对应下属分厂领导、技术员;办公室部分人员;同分大单位的大学生;研究所成绩突出的技术人员等等。
通过一次次酒局--当然菜鸟杨,已经能喝一瓶啤酒,迅速在单位打开局面。
特别是生产环节,由于人熟悉了,他只要到分厂调研材料的使用情况,都有技术员陪同讲解,让他即获得了生产过程的一手真实资料。
重要的的是,他对企业下属各单位的技术骨干,真正了解深入。
这些人,很可能就是以后大家一起搭班子最好战友啊!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杨志才不忘提高自己。从上班开始,他先后订了《北大学报》--哲学和社会科学版(月刊),《清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
北大的主要是提高视野和境界,清大的则是了解科学技术前沿信息,为以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读过北大学报哲社版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本期刊,观点超前,引证有据;对于拓宽年轻人视野,形成文人风骨有很大的作用。
老辈的学者风范,能让后辈们在字里行间收获良多。
而清大的学报,真是理科生的天下,对于杨志才来说,如果读北大的学报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那么清大的学报就是各种专业名词和不熟悉的汉字组合。
只要不是本专业的论文,主打的就是一个晦涩难懂。
往往看几个晚上,才能读完一篇文章,大致方向知道一点;唯一的好处,是锻炼了甘于寂寞的忍耐力。
95年四月的一天,杨志才 在新绵城里逛街时,无意中在书亭看到了一本新出的杂志《商界》,被里面的内容一下吸引过去。
里面有行业动态、企业面临的深层问题等。
最重要的是,每期会对一个成功企业家进行专访,类似于写一个发家小传记。
记得后面陆续出来的主角,有远大中央空调的张跃、张剑兄弟,宋城集团创始人黄巧灵,新希望刘永好等。
这就给杨志才打开了另一扇窗。
连续看下去,就会知道这些企业家拥有什么能力,如何机缘巧合创立企业。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是怎样面对和处理危机的。
更包括他们,对后来自己企业的远景规划,完全是手把手似的,教人怎样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
此后10年间,这本杂志一直是他每期必读的不变选择。
当然,2001年1月南方报业集团出品的《21世纪经济报道》,几年时间,又把他的思维拔高到另外一个层次。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