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人……”陆野接过那半截土烟,仔细端详。烟卷做工粗糙,是寨子里常见的自制品,但那个唇印……他小心地用证物袋将烟头封存。
“看来,吴萨并非孤身一人。他有一个隐藏在更暗处的同伙,或者……监视者。”陆野分析道,“这个人的存在,解释了吴萨为何能及时逃脱。他对禁地的熟悉程度,可能不亚于吴萨。”
李伟皱眉:“会是谁?寨子里还有谁有能力、有动机帮吴萨做这种事?”
“动机可能很复杂,被控制、利益捆绑,或者本身就是‘彼岸’的人。”陆野沉吟道,“目前线索太少,先集中精力破解颜料的秘密。”
他再次联系后方:“陈凯,周婷,集中分析我们之前采集到的颜料样本,以及从石台找到的沾有颜料的碎布片。重点比对成分,看是否存在我们之前忽略的、不属于天然矿植物颜料的添加物。尤其是信息素前体物质,或者某种……能够与特定频率声波产生共振的微结构!”
“明白!正在加大分析深度!”陈凯的声音带着兴奋,显然也意识到了方向的重要性。
在等待技术分析结果的同时,陆野没有干等。他让老陈和李伟继续警戒,自己则利用这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开始进行行为侧写和心理推理。
“吴萨,男性,年龄应在七十岁以上,但行动敏捷,思维缜密。他冒充其兄石爷爷几十年未被发现,说明他极其善于伪装和模仿,心理素质极强。他对蛊术,或者说是生物操控技术,有着近乎狂热的痴迷,将其视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权力的工具。”
陆野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
“他选择用公用颜料作为投毒载体,这体现了他几个心理特征:第一,掌控欲极强,要将整个寨民的生死玩弄于股掌;第二,自负,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布置杀人工具,并自信不会被发现;第三,对寨子传统习俗的蔑视和利用,将神圣的祭祀变成了他邪恶实验的温床。”
“他的作案模式,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预告性。血面傩祭,对应不同的死法,这不仅仅是恐吓,更可能是一种……数据记录?他在验证不同‘蛊毒’的效果,记录在《尸蛊图》上?”陆野的笔尖顿住,想到了那幅经络虫巢图。
“至于那个隐藏的第三人……”陆野目光深邃,“他\/她更谨慎,更隐蔽。负责在关键时刻提醒吴萨,或者监视吴萨的实验进程?他\/她可能才是‘彼岸’与吴萨之间的直接联系人?”
就在这时,陈凯那边传来了突破性的消息,信号似乎也因为他们的接近核心区域而稍微稳定了一些:
“陆野!分析结果出来了!颜料样本中,除了之前检测到的信息素前体和鬼灯笼毒素残留外,我们还发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人工合成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磁性氧化铁?”陆野一怔。
“对!这种颗粒本身无毒,但它有一个特性——可以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或声波产生强烈的共振响应!我们推测,吴萨就是通过榕树下的共振系统,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这些纳米颗粒在人体内(通过颜料附着皮肤或吸入)产生共振,要么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引发症状,要么……作为‘开关’,激活体内处于休眠状态的蛊虫或毒素!”
科学的面纱被揭开!所谓“蛊术”,其核心驱动机制之一,竟然是基于纳米技术和声波共振原理!
“也就是说,谁控制了颜料配方和声波频率,谁就掌握了‘下蛊’的权力!”陆野瞬间明白了所有关键。
犯罪链条清晰——吴萨(可能借助第三人)控制颜料配方(加入信息素、毒素、纳米颗粒) -> 寨民使用颜料被标记 -> 吴萨通过禁地或榕树系统发射特定声波 -> 声波激活纳米颗粒 -> 纳米颗粒共振或触发蛊虫\/毒素 -> 目标死亡或失控。
这是一个将古老巫蛊外壳与现代生物、物理技术结合的、极其精密而恶毒的犯罪系统!
“我们必须找到吴萨控制声波发射的装置,很可能就在这禁地深处,或者与‘蛊母’直接相关!”陆野斩钉截铁地说道。
掌握了作案原理,下一步就是直捣黄龙,摧毁这个罪恶的核心!
喜欢刑侦天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刑侦天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