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淄川县城东,住着一位李大官人,名唤李着明。此人生得慈眉善目,最是乐善好施。街坊邻里但有个难处,只要求到他门上,从来没有空手而归的。
这一日清晨,李家大门才开,就见个汉子缩着脖子在门槛前打转。您道这人是谁?正是那同乡的王卓!
此人年过三旬,却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整日游手好闲。偏生李公心善,留他在家中做些轻省活计,平日给的工钱还格外丰厚。
这会儿只见王卓弓背搓手叹道:李老爷,您瞧我王卓这日子...家里灶台三天没冒烟了,娃儿饿得直哭...
话未说完,李公早已吩咐下人:快去粮仓量三升米来!
这王卓虽说懒散,倒也有几分小聪明。眼见李公这般好说话,竟挺直腰板说:恩公啊!我王卓虽是个没出息的,却也懂得救急不救穷的道理。您今日借我一石绿豆做本钱,待我学人做些小买卖,也好养家糊口不是?
好个李公!闻言不怒反喜,当即拍案道:好!难得你有这等志气!
当即命人打开粮仓,亲自看着装足了上等绿豆。那王卓扛起麻袋时,脸上喜色掩都掩不住。
谁知这一石绿豆,真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转眼过了一年光景,但见王卓照旧衣衫褴褛。问起绿豆生意,他先是推说遭了雨淋,又说遇上歹人,后来索性连人影都不见了。
管家气不过要去找他理论,却被李公拦住:罢了,他若真有本事,何至于此?就当是行善积德了。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这夜李公在书院读书,忽见烛影摇曳,王卓穿着一身白衣飘到跟前。
李公惊问道:“王兄弟这是从何处来?”
那王卓躬身作揖,回道:“小人特来偿还豆债!”
李公摆手笑道:“我若计较这个,平日那些柴米油盐早就算不清了!”
谁知王卓正色道:“恩公此言差矣!若是托我办大事,纵使千金也可不还。可这无缘无故受的恩惠,半升米都亏心,何况一石绿豆?”
说罢,化作青烟而去。次日天刚蒙蒙亮,忽闻后院驴棚喧闹。
仆役连滚带爬来报:“老爷!母驴生了头驴驹,个头赛过小马驹!”
李公心头一动,走到院中试探着唤道:“王卓?”
那驴驹竟“嗯啊”叫着扑到跟前,亲昵地蹭他衣袖。您说奇也不奇?这驴驹平日耕地拉车格外卖力,仿佛真要挣够那石豆钱。
这年李公骑驴去青州府,恰被衡王府的太监看中,非要重金购买。双方正讨价还价,偏生李家送来急信,李公只得匆匆返回。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这日驴驹与公马同槽吃料,竟被踢断前腿。请来的兽医连连摇头:“伤到筋骨,怕是废了。”
正巧有个牛医路过,打量半晌道:“不如交我医治,若侥幸治好,卖的钱对半分。”
您猜怎么着?半年后牛医果然牵着健步如飞的驴子来见,卖得一千八百文钱,恭恭敬敬奉上九百文。
李公捏着铜钱猛然惊醒——当年那石绿豆,正是这个价!
所以老话常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诸位且看——王卓虽懒,却知恩债必偿;李公行善,终得意外之报。这正应了那句:湛湛青天不可欺,举头三尺有神明!
喜欢聊斋志异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聊斋志异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