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张家父子的谢意与感慨
晚风带着花的淡香,轻轻拂过王超家新居的小院。厨房里飘出晚饭后,残留的葱花香和淡淡的猪油味儿,与院子里新翻泥土的气息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踏实而安宁的生活图景。
王超正帮着母亲李秀兰收拾碗筷,妹妹王玥拿着抹布笨拙地擦着桌子,父亲王建国坐在院里的马扎上,就着最后一点天光,修理着一把有些松动的锄头。一切都显得平静而寻常。
然而,这份平静很快就被院门外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紧接着,张保国那熟悉而洪亮的嗓门就在门外响起:“建国老弟,秀兰妹子,在家吗?”
王超放下手中的碗,快步走去开门。院门外,暮色中站着三个人。为首的是张保国,他今天特意换上了一件半新的蓝色工装,洗得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红光。
他身后,是穿着物资局发的深蓝色临时工工装的张胜利,小伙子理了发,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整个人显得精神抖擞,与之前在钢厂满身油污的模样判若两人。
在张胜利旁边,还站着一个略显腼腆、身材结实的年轻后生,眉眼间与张胜利有几分相似,正是张胜利的弟弟张胜军,他穿着一身略显宽大的旧工装,显然是刚下班回来,脸上带着些紧张和期待。
“张叔,胜利哥,胜军,快请进!”王超连忙侧身,热情地将三人让进院里。
李秀兰和王建国也闻声迎了出,看到张家父子三人这个阵势,尤其是张保国脸上那几乎要溢出来的感激,以及张胜利一身崭新的行头,他们心里立刻明镜似的,猜到了来意。
“保国大哥,这是干啥?快屋里坐。”王建国招呼着,目光扫过张保国手里提着的东西——两瓶用红色网兜精心装着的本地名酒,还有一块用油纸简单包着,还露出一角的腊肉。
张胜军手里则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竹篮子,里面是满满一篮子个头匀称的鸡蛋,上面还盖着一块略小的红布。这些东西,在物质尚不丰裕的当下,尤其是那两瓶酒和那块腊肉,堪称是一份极重、极有诚意的厚礼了。
张保国一进屋,就把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仿佛放下的是什么稀世珍宝。他转过身,一把拉住王建国的手,又看向李秀兰和王超,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眼眶也微微发红:“建国,秀兰,超儿!今天,我们爷仨,是特地来谢谢你们!尤其是要谢谢超儿!天大的恩情啊!”
他说着,用力拉了拉张胜利的胳膊。张胜利立刻上前一步,挺直了腰板,对着王超,更是对着王建国和李秀兰,声音洪亮而诚恳:“王叔,婶子,超儿!我张胜利不会说那些弯弯绕绕的漂亮话!但我心里清楚,要不是超儿拉我这一把,我这会儿还在钢厂车间里,跟着师傅后面吭哧吭哧地抡大锤、学看图纸,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出头!”
张胜利继续道:“物资局,哪怕是临时工,那也是多少人削尖了脑袋,都钻不进去的金疙瘩地方!刘科长亲口说了,只要我踏实肯干,一年后转正大有希望!这份情,我张胜利记一辈子!以后超儿有啥事,只要言语一声,我绝无二话!”
他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带着工人子弟特有的直爽和重诺。张保国等儿子说完,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饱含了太多过往的艰辛和此刻的释然。
他拍了拍身边有些局促的张建军的肩膀,声音带着更深的感慨:“超儿,建国,你们是不知道啊……以前,我看着这两个半大小子,心里就跟压着块大石头似的,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咱就是普通工人家庭,没啥大本事,就寻思着能让他们接个班,有个铁饭碗,安安稳稳过日子就知足了。可这世道,那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胜利去了钢厂当学徒,胜军眼看也到年纪了,往哪里安排?我跟他妈愁得头发都白了好几茬!”
他顿了顿,目光慈爱又带着骄傲地扫过两个儿子,继续说道:“可现在好了!真是柳暗花明啊!超儿你帮胜利谋了物资局这么好的前程,他在钢厂的那个学徒工名额,按照政策,自然就由胜军顶上了!胜军现在,也是钢铁厂轧钢车间的一名正式学徒工了!虽然是接他哥的班,但那也是正经八百的工人编制,是铁饭碗!”
说到“铁饭碗”三个字,张保国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拔高,带着无比的踏实和自豪。在这个年代,一个家庭里能有两个儿子都拥有正式的工人身份,无疑是莫大的荣耀和保障,意味着这个家庭彻底在城市扎下了根,有了抵御风雨的底气。
“一下子,两个小子的前程都落听了!我这心里头……这块憋了这么多年的石头,总算是‘哐当’一下,落地了!”张保国用手在胸口比划了一下,仿佛真有一块石头被搬走。
他长长舒了口气,眼圈更红了,“这都得感谢你们家超儿啊!是他,一下子改变了我们老张家两个小子的命运,改变了我们一家的运道!这恩情,比山还重!”
张胜军虽然性格内向,话不多,此刻也鼓起勇气,上前一步,对着王超和王建国夫妇,认真地鞠了一躬,声音不大却很清楚:“谢谢王叔,谢谢婶子,谢谢超哥!我一定在钢厂好好学技术,不给我哥和超哥丢人!”
看着张家父子三人,真挚无比的表情,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言,李秀兰和王建国心里也是百感交集。高兴自然是为主,为好邻居家解决了最大的难题,日子有了奔头而高兴。
同时,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也在胸中涌动——这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儿子!是王超,用他那看似不着边际的“门路”和重情重义的心肠,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身边的人。
李秀兰连忙上前扶住,还要鞠躬的张建军,嗔怪道:“哎呦,胜军这孩子,这是干啥,快别这么外道!”
她转向张保国:“保国大哥,你说这些话可就太见外了!咱们是多少年的老邻居了?从在棉花胡同大杂院开始,咱们两家门对门住了十几年,谁家有点事不互相搭把手?超儿帮胜利,那是他们兄弟俩处得好,他有了门路,不想着自家兄弟还能想着谁?你们这样,反倒让我们不好意思了。”
王建国也难得地说了很长一段话,他拍了拍张保国的肩膀,语气沉稳而真诚:“保国哥,秀兰说得对。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孩子们都争气,有了好出路,咱们当父母的,看着就比什么都开心。以后让胜利和建军在各自岗位上好好干,互相扶持,比送我们什么都强。”
王超也适时地开口,他笑着对张胜利胸口轻轻捶了一拳:“胜利哥,你看你,弄得这么正式,我都不自在了。你去物资局,是你自己肯干、人实在,刘科长那边也是看中了你这一点。以后在搬运队,活可能累点,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学多看,机会多着呢!”
他又转向张胜军,鼓励道:“胜军,钢厂是好地方,重工业是国家建设的顶梁柱。你年纪轻,有力气,跟着老师傅好好学,把技术琢磨透了,将来评上高级工,那待遇、那地位,一点也不差!说不定以后,胜利哥那边有啥需要协调的,还得靠你在钢厂的关系呢!”
王超这番话,既安抚了张胜利,让他不要有太大心理负担,又给初入职场的张胜军描绘了光明的前景,甚至还点出了兄弟二人未来可以资源互补的可能性,说得张家父子三人心里更加热乎和敞亮。
张保国连连点头,脸上的皱纹都笑得舒展开来:“听听!听听超儿说的!就是有水平,看得远!建国啊,你是养了个好儿子啊!有本事,重情义,还不张扬!”
气氛变得更加融洽热络,李秀兰赶紧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瓜子、花生和水果硬糖招待,王建国翻出自己舍不得抽的“大前门”香烟递给张保国。
两个老兄弟就着昏黄的灯光,吞云吐雾,聊起了各自厂里的情况,感慨着时代的变化和孩子们的长大。
张胜利则凑到王超身边,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兴奋地,分享着在物资局搬运队这几天的见闻——见到了许多以前只在传闻中听过的紧俏物资,接触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司机和采购员,虽然干的活计需要下力气,但接触到的人和事,远比在钢厂车间里要丰富多彩,让他感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张胜军则和王刚凑在一旁,小声交流着钢厂学徒工每天都要做些什么,要注意哪些安全规程,老师傅严不严格等等。
王超看着眼前这充满烟火气却又温情脉脉的一幕,心中颇为感慨。橘黄色的灯光笼罩着谈笑风生的人们,空气中弥漫着烟草、瓜子和茶水混合的味道,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而温暖。
他当初决定帮助张胜利,固然有维系兄弟情谊、巩固自己在工人圈子中人脉的现实考量,但此时此刻,看到张保国那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表情,看到张胜利眼中对新生活的憧憬,看到张胜军那带着对未来期盼的腼腆笑容,一种更深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种通过自身努力,切实地改变他人命运,为一个家庭带来希望和转机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远非单纯积累财富或物资可以比拟。
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在守护好自己小家安宁与幸福的同时,凭借系统的优势和超越时代的眼界,在能力范围内,去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勤劳朴实的身边人,形成一种互助互利、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这或许才是他穿越至此,拥有这番奇遇后,所能创造的、超越个人的更大价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播撒下的种子,或许在未来,能生长出意想不到的森林。
张家父子又坐了很久,直到月上中天,才在王建国一家“常来坐”的叮嘱声中,千恩万谢地告辞离去。
送走他们,王超回到堂屋,看着桌上那两瓶象征着最高谢意的酒,那块凝聚着农家心血的腊肉,以及那一篮子鸡蛋,这些东西本身的价值或许有限,但其中承载的那份沉甸甸的情义与认可,却比任何金银都更加珍贵。
王超知道,随着姐姐王红和张胜利工作的相继落定,他身边最核心的亲友圈已经初步稳定下来,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接下来,他可以更加从容自信地利用那十立方米的系统空间,以及通过这次事件进一步拓宽和巩固的人脉关系,去小心翼翼地播撒更多的“技术火种”,去谋划更长远、更稳健的事业,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正步履坚定走向工业化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身与家国的共同成长与蜕变。
第四十三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