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更上层楼
豆制品试生产的成功以及其在内部和邻里间获得的良好口碑,如同为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插上了另一只翅膀。王超精心准备了一份详尽的试生产总结报告,附上产品质量样品和初步的成本效益分析,经由马主任递交到了街道和区工业科。
这份报告立刻引起了区里的高度重视。区委周副书记亲自过问,并指示工业科组织一次正式的评审验收会。几天后,由区工业科牵头,联合区商业科、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了一支规格不低的评审小组,再次莅临南水街道加工组的新厂区。
这一次,王超的准备更加充分。评审小组抵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厂区,以及工人们整齐的着装和精神饱满的面貌。
各位领导,欢迎莅临指导!马主任热情地上前迎接,王超紧随其后。
工业科的孙科长笑着与马主任握手:老马,你们这又是闷声干大事啊!听说豆制品都搞出来了?
都是区里领导有方,街道大力支持,还有小王他们这帮年轻人肯干!马主任谦虚道,顺势把王超推向前台,具体情况,让王超同志向各位领导汇报。
王超不卑不亢地引领评审小组参观。他不仅安排了完整的豆制品生产流程演示,从选豆、磨浆到点浆、揭竹、压制豆腐干,还将试生产期间记录的详细数据、改进过程以及产品质量标准整理成清晰的图表展示出来。何师傅作为技术权威坐镇,两位老工人和女工们熟练的操作,两名学徒认真负责的态度,都给评审小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看到何师傅手法娴熟地从豆浆表面揭起一张薄如蝉翼、色泽金黄的腐竹时,商业科的副科长忍不住赞叹:这手艺,绝了!比我在省城副食品商店看到的品相还好!
何师傅只是谦逊地笑了笑:熟能生巧,关键是火候和手法。
评审会上,王超作为项目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进行了主汇报。他不再仅仅描述过程和展示成果,而是着重阐述了豆制品项目与当前政策的契合点。
各位领导,王超站在简易的讲台前,声音清晰沉稳,我们这个豆制品项目,首先是充分利用了本地潜在资源,通过物资局的计划外调剂渠道获取黄豆原料,不占用计划内指标;其次,这是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第三,产品直接面向市场,能有效丰富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第四,项目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特别是吸纳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工人发挥余热;最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豆渣,我们可以低价提供给街道的养殖户,形成加工-副业的良性循环......
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翔实,逻辑严密,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操作,充分展现了其超越年龄的沉稳和卓识。
汇报完毕后,工业科孙科长率先提问:王超同志,你提到的计划外黄豆调剂,供应稳定性如何保障?
孙科长,我们已经与物资局建立了初步的合作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我们相信能够争取到更稳定的供应。同时,区里如果能帮助我们争取部分计划内指标,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王超的回答既实事求是,又巧妙地提出了请求。
财政局的同志翻看着成本分析表问道:按照你们的测算,大规模生产后,利润率能保持在什么水平?
根据试生产数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扣除所有成本,净利润率预计能达到15%到20%。如果豆渣能够顺利销售,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王超对答如流。
评审小组的领导们仔细翻阅资料,查看产品,询问细节,甚至当场品尝了刚出锅的腐竹和豆腐干。
嗯!这腐竹口感劲道,豆香浓郁!商业科的同志边吃边点头。
豆腐干也很入味,咸淡适中。另一位领导附和道。
工业科孙科长当场表示:这个项目,技术成熟,方向正确,效益可观,完全符合我们当前鼓励发展街道集体企业、搞活地方经济的精神!
商业科的同志也对产品的市场前景表示乐观:质量这么好的豆制品,完全可以纳入部分供销社的采购名单。我们可以帮忙牵线搭桥。
评审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评审小组一致认为,豆制品项目试生产达到预期目标,具备正式立项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建议街道和区里予以重点扶持。
会后第二天,马主任特意把王超叫到办公室,难掩兴奋地说:小王,刚才区里来电话了,评审通过了!孙科长说,周副书记很重视,可能要下正式文件!你小子,这次可是立了大功了!
王超心中欣喜,但仍保持谦逊: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何师傅和几位老师傅。
果然,不到一周时间,南水县城关区区委、区公所联合下发了一份红头文件——《关于批准南水街道豆制品生产项目正式立项并予以重点扶持的通知》。文件正式批准豆制品项目立项,明确将其作为区级重点街道集体企业项目进行培育;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协助其办理相关生产经营手续;在资源上,区财政拨付一笔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前期设备完善和规模扩张,并承诺协助其向县物资局争取部分计划内黄豆指标;在组织上,建议街道加强领导,配备得力干部。
这份文件的下达,标志着豆制品项目从此走上了阳光大道,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和强有力的支持。
消息传到加工组,顿时一片欢腾!马主任拿着红头文件,手都有些颤抖,在全体员工面前激动地对王超说:小王!看到了吗?区里重点扶持!红头文件!咱们这回可是真真正正地更上一层楼了!
工人们也纷纷围上来,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张保国拍着王超的肩膀:好小子,真有你的!
何师傅也难得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下好了,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
王超心中波澜起伏,这份文件是对他过去所有努力的最高肯定,也为他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借着这股东风,街道党工委迅速开会研究,对加工组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升级。决定将原有的米粉加工组正式升格为南水街道食品加工厂,下设米粉车间和豆制品车间。同时,任命王超为加工厂副厂长,主要负责生产、技术和新项目开拓,地位仅次于马主任(兼任厂长)。
张保国被任命为米粉车间主任,何师傅被正式聘为豆制品车间技术顾问,那两位老工人也被明确为豆制品车间的技术骨干。两名待业青年和几名新招募的工人也充实进了两个车间。
这一连串的任命和调整,让王超迎来了他重生至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光时刻。副厂长!虽然只是街道集体企业的副厂长,但这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管理岗位,拥有了更大的平台和话语权。
任命宣布当天晚上,王超回到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
副厂长?李秀兰惊得手里的抹布都掉了,我儿子当副厂长了?
王红也又惊又喜:小弟,你这升得也太快了!
王建国虽然没说什么,但眼里闪烁着难以掩饰的骄傲,只是默默地给王超倒了杯水。
在简单的加工厂升级暨人事任命宣布大会上,王超站在略显简陋但充满生机的厂区前,面对着台下几十名带着敬佩和期待目光的工人,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就职发言。
各位老师傅,各位工友,王超的声音在厂区内回荡,感谢街道的信任,感谢大家的支持。食品加工厂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新起点。我向大家保证,一定会恪尽职守,和大家一起把我们的米粉和豆制品做得更好,卖得更远!我们要让南水街道食品加工厂的名字,响彻整个南水县!
他的发言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赢得了工人们热烈的掌声。大家都相信,这个年轻却能力出众、眼光独到的王副厂长,一定能带领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小高光点上,王超没有迷失。他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副厂长的头衔意味着更大的权力,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如何利用好区里的扶持政策,如何稳定并扩大黄豆来源,如何协调好两个车间的生产,如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如何管理好日益壮大的队伍......一个个新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
但他无所畏惧。拥有系统的信息优势和物资储备,拥有逐渐积累的人脉和声望,拥有一个团结肯干的集体,他对自己、对食品加工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的目光,已经越过眼前的厂房,投向了更远的未来。或许,是时候考虑,如何将食品加工厂的产品,推出南水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了。
第七十一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