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现实的壁垒
王超精心准备的扩大生产计划,在马主任的主持下,被正式提上了南水街道食品加工厂的厂务会议程。参加会议的除了马主任和王超,还有米粉车间主任张保国、豆制品车间技术顾问何师傅,以及街道分管经济的刘副主任和负责财务的吴干事。会议气氛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凝重。
马主任先将王超那份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意图做了简要说明,然后便让王超进行详细阐述。王超站起身,沉着地将市场数据分析、扩大招工的必要性、以及引入新设备提升效率和卫生水平的设想,条理清晰地陈述了一遍。他讲得投入,数据翔实,逻辑严密,自觉考虑得已经相当周全。
然而,当他提到计划中的核心环节——购置一台“小型封闭式电动浆液搅拌输送设备”时,会议桌上的气氛明显发生了变化。
街道刘副主任首先皱起了眉头,他扶了扶眼镜,打断王超的话,语气带着疑惑和不解:“王超同志,你等一下。你刚才说的这个……‘小型封闭式电动浆液搅拌输送设备’?这是个什么东西?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负责财务的吴干事也立刻附和,头摇得像拨浪鼓:“是啊,王副厂长,你说的这个设备,咱们县里,不,恐怕地区一级的厂子都未必有吧?这名字听着就玄乎,封闭式?还电动?还要能搅拌输送豆浆?这得上哪儿去买?这得花多少钱?”
张保国虽然支持王超,但涉及到这种他没接触过的“洋机器”,也显得有些迟疑,他挠了挠头:“超儿,不是张叔不支持你,这机器……靠谱吗?咱见都没见过,万一买回来不好使,或者三天两头坏,那不就抓瞎了?还不如多请两个壮劳力搅合得快。”
何师傅更是对机器替代手工流露出本能的抵触,他闷声道:“做豆腐、点豆浆,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火候、力道全在手上、眼里。机器能有人手准?搅坏了浆,一锅豆子就废了。”
面对众人一连串的质疑,尤其是关于设备的不解和否定,王超一时语塞,心里猛地一沉。他来自后世,知道这种小型食品加工设备在技术上完全可行,也能极大提升效率和卫生,但在1956年的内地县城,他的这个想法确实显得过于“超前”了。他光顾着设想设备带来的好处,却严重低估了在这个时代获取这种非标、小众设备的现实难度。
“刘主任,吴干事,”王超试图解释,“这种设备在一些大城市的食品厂或者科研单位应该是有的,它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通过电力驱动,实现浆液的均匀搅拌和密闭输送,可以有效减少污染,也节省人力……”
“大城市有,那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刘副主任直接反问道,“先不说咱们有没有门路去打听、去购买,就算找到了,这价格呢?运输呢?安装调试呢?后续的维修保养呢?这些都是问题!王超同志,你想发展生产是好的,但也不能脱离实际啊!”
吴干事接着算起了经济账:“王副厂长,咱们厂现在账上是有点结余,但那是全体工人辛苦干出来的,也是街道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按照你报告里预估的设备价格,再加上运输安装,恐怕能把厂里大半的流动资金都搭进去!万一,我说万一,这设备不好用,或者买回来跟咱们的生产流程对不上,那损失可就太大了!这个风险,我们街道承担不起啊!”
马主任看着王超有些发白的脸色,心里叹了口气,打圆场道:“老王,小吴,你们也别急。王超他也是为了厂子好,想法是积极的。只是这个设备的事情,确实……有点超出咱们现在的条件和认知了。”
他转向王超,语气缓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结论:“小王啊,关于购置电动设备这件事,我看……暂时就先放一放吧。不是不支持你,实在是条件不成熟,风险太大。咱们还是得立足现实,用现有的、熟悉的方式来发展生产。”
王超张了张嘴,还想再争取一下,但看到与会众人——包括一直支持他的马主任和张保国——脸上那几乎一致的、认为他“异想天开”的神情,他知道,再说什么都是徒劳。他低估了这个时代技术传播的滞后性和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天然排斥与恐惧。他那份自认为完美的计划,最大的漏洞恰恰出在了这个看似最先进、实则最不接地气的环节上。
一股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涌上心头。他意识到,自己空有超越时代的见识,却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载体。电动设备的提议,如同一个美丽的泡沫,在现实的墙壁前轻易地破碎了。
“我……明白了。”王超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声音有些干涩,“是我想得不够周全,脱离了实际条件。设备的事情……就先不提了。”
会议接下来的议题转向了讨论招募新工人的必要性和具体名额,以及搭建腐乳发酵棚的可行性。这两项虽然也有争议,但相比起那个“没影”的设备,显得现实了许多。经过一番商讨,最终原则上同意先招募五名新工人(比王超计划的少一半),并批准了搭建简易发酵棚的申请,资金由厂里的小金库和街道适当支持一部分解决。
会议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王超独自坐在会议室里,看着那份被否决了核心内容的计划报告,心情复杂。扩张的方向是对的,但路径选择上,他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他太想一步到位,却忽略了时代的局限性。
马主任最后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王,别灰心。你的想法是好的,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先把招人和搭棚子这两件事办好,把现有的生产稳住,再图发展。电动设备……等以后条件好了,再说吧。”
王超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他知道,马主任说的是实话。这次挫折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在这个年代行事,光有远见和魄力还不够,还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的约束条件,找到符合当下环境的发展路径。那些来自未来的知识和理念,必须经过巧妙的“翻译”和“本土化”,才能在这个时代落地生根。
他将那份报告收好,心中已经开始思索新的方案。电动设备的路暂时走不通,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卫生状况呢?或许,可以从改良工具、优化流程上下功夫?
第八十五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