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凯旋余音
白豹川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比官方八百里加急更快的速度,率先通过商旅、流民之口,在西北边陲乃至整个大宋境内飞速传播开来。杨延昭以弱势兵力,诱敌深入,围歼西夏世子李元昊亲自统帅的两万五千大军,阵斩过万,俘获无数,连不可一世的“铁鹞子”重骑也折损大半!这等辉煌战绩,远超去岁北疆拒马河、遂城诸役,堪称自太宗朝以来,对西夏取得的最大胜利!
消息所到之处,军民欢腾,士林震动。延州、保安军等前沿州县,更是万人空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杨延昭的声望,在西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杨无敌”的名号,不再是北疆专属,更成为了整个大宋边军的象征。
当杨延昭率领得胜之师,押解着长长的俘虏和缴获队伍,返回延州时,受到的欢迎几乎是狂热的。百姓扶老携幼,挤在道路两旁,争相一睹这位传奇太师的风采。许多西军将士,看着那面引领他们走向胜利的“杨”字帅旗,眼中充满了崇敬与狂热。经此一役,杨延昭在西军的地位,已无可撼动。
宣抚使行辕内,摆下了盛大的庆功宴。将领们卸下征尘,换上干净的袍服,虽然难掩疲惫,但个个精神振奋,推杯换盏,气氛热烈。
“太师!末将敬您!若非太师运筹帷幄,我等焉有此胜?”石普率先举杯,这位西军宿将此刻已是心服口服,语气中带着由衷的敬佩。他亲身经历了作为诱饵的凶险与压力,更见证了杨延昭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魄力与智慧。
李士彬独臂持杯,虽行动不便,却豪气干云:“太师!这杯酒,敬金明寨死难的弟兄,也敬太师为我等报此大仇!”他仰头一饮而尽,眼中闪烁着泪光与快意。
野利刚浪棱等蕃部首领更是对杨延昭敬畏有加,纷纷上前敬酒表忠心。此战之后,他们在西线的地位也将水涨船高。
杨延昭坐于主位,面带微笑,一一回应。他并未过多居功,反而将功劳归于前线将士的用命,归于石普的沉稳、李士彬的悍勇、杨延光的果决以及王贵的诡谲。这番姿态,更赢得众将好感。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荣耀之下,杨延昭的内心却保持着异样的清醒。盛宴过后,文武散去,只留下杨延光、王贵等核心几人。
“六郎,此战之后,西线可保数年无忧矣!”杨延光难掩激动,“李元昊经此重创,没有三五年,绝难恢复元气!”
王贵也咧嘴笑道:“看那汴梁城里的老王八,还敢不敢卡咱们的粮饷!”
杨延昭轻轻摇晃着手中的酒杯,目光深邃:“仗是打完了,但事情,还远未结束。”
他看向杨延光:“捷报和请功文书,都已经发出去了吧?”
“按太师吩咐,已以八百里加急发出,详细列明了各军功绩,尤其是石普、李士彬等西军将领的功劳。”杨延光回道。
“很好。”杨延昭点头,“此战之功,必须让西线诸将共享,尤其是石普老将军,他在白豹川承受的压力最大,功劳当属第一梯队。要让朝廷,让天下人都看到,西军将士的忠勇,以及……在我杨延昭节制下,所能爆发出的力量。”
他这是在巩固胜利果实,将西线将领的利益与自己捆绑得更紧,也是在向汴梁展示肌肉。
“王贵,”杨延昭又看向他,“缴获的西夏军旗、‘铁鹞子’的重甲、以及李元昊的佩刀等物,挑选一批最具代表性的,连同捷报,一起送往汴梁。要让陛下和满朝文武,都亲眼看看咱们的战利品!”
“明白!保证让那帮没见过世面的家伙开开眼!”王贵拍着胸脯。
“至于粮饷之事……”杨延昭嘴角泛起一丝冷意,“白豹川大捷的消息传到汴梁,若那王钦若还敢在此事上做文章,那便是自绝于天下,自绝于陛下!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以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粉碎背后的冷箭,这是最有力,也最堂堂正正的反击。
果然,当白豹川大捷的详细战报和堆积如山的战利品送达汴梁时,引发的震动远超北疆任何一次胜利。
官家赵恒在福宁殿内,看着那面被箭矢射得千疮百孔、却依旧狰狞的西夏狼头大纛,以及那套沉重冰冷、沾着血污的“铁鹞子”重甲,久久无言。尤其是听到杨延昭以弱势兵力,竟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围歼,更是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杨卿……真乃朕之卫霍也!”良久,赵恒才发出一声复杂的叹息。这功绩太大了,大到让他之前的猜忌和默许王钦若的小动作,显得如此可笑和狭隘。
而朝堂之上,更是一片哗然。主战派扬眉吐气,纷纷上表为杨延昭及西线将士请功。之前那些附和王钦若,质疑杨延昭“穷兵黩武”、“罔顾士卒”的言论,在如此煌煌战功面前,顿时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小人行径。
王钦若一党顿时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卡扣军饷之事,再也无人敢提。面对潮水般的请功奏章和皇帝的明显态度转变,王钦若不得不咬牙上表,盛赞杨太师之功,并“建议”朝廷从优议赏。
很快,朝廷的封赏旨意便以最快的速度下达:
杨延昭加食邑五百户,赐丹书铁券(已是第二次),其子孙世袭罔替之恩遇更隆。赏赐金银绢帛无数。
西线诸将,石普加封节度使,李士彬授团练使,野利刚浪棱等蕃部首领皆有厚赏并正式官职。参战士卒,俱有重赏,抚恤加倍。
同时,圣旨严词申饬了三司之前“核查不力、险些贻误军机”的行为,明确要求,北疆、西线一应军需粮饷,必须优先、足额保障,不得再有拖延!
一场围绕粮饷的政治风波,就这样被一场酣畅淋漓的军事胜利彻底粉碎。
然而,就在定州和西线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来自汴梁的褒奖之时,杨延昭却接到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密报。
一份来自北疆。探马回报,辽国南京留守耶律隆庆,在得知白豹川宋军大胜后,非但没有趁机南下的迹象,反而进一步收缩兵力,加固城防,似乎被打怕了,又似乎在酝酿着什么。
另一份,则来自兴庆府。王贵的锐士营付出不小代价传回消息,李元昊败退回兴庆府后,并未受到其父李德明的严惩,反而因其“虽败犹勇”、且在极端不利情况下带回部分主力,而在部分少壮派贵族中威望有所上升。西夏内部,主张暂时隐忍、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图报复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耶律隆庆偃旗息鼓,李元昊败而不馁……”杨延昭看着这两份密报,眉头微蹙。表面的胜利之下,隐藏着更深的暗流。北方的狼暂时退缩舔舐伤口,西方的狼则变得更加隐忍和危险。
他知道,白豹川的胜利,只是暂时压制了外患,争取到了一段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但内部的倾轧,绝不会因此而停止。王钦若等人此次受挫,只会让他们更加记恨,手段也会更加隐蔽和狠毒。
“太师,如今北疆西线皆安,朝廷赏赐又厚,我们是否可稍作休整?”杨延光问道。
杨延昭摇了摇头,目光扫过巨大的疆域图,从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到西方的河西走廊,最终落在那座繁华而复杂的帝都汴梁。
“休整?”他缓缓道,“强敌环伺,暗箭未消,岂是休整之时?”
“白豹川之胜,非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为我们赢得了时间,也赢得了空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趁着这段难得的和平,进一步巩固北疆,经营西线,富民强兵,积草囤粮!”
“我们要让这万里边关,真正成为一道辽夏无法逾越的钢铁防线!也要让汴梁城里的那些人明白,这大宋的江山,离不开这铁与血的守护,更容不得宵小之辈在背后捅刀子!”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与远见。
凯旋的余音依旧绕梁,但杨延昭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他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加严峻。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手中握着的,不仅是锋利的刀剑,更有十万边军的赤胆忠心,以及一颗属于穿越者的、不甘屈从于命运的雄心。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