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在长白山麓的丘陵地带穿行,窗外的景致与黑龙江的平原旷野有了微妙的不同。山势更加连绵,森林更加茂密,虽仍是冬季的素白主调,但空气似乎更加清冽甘醇。当“延吉”的站牌出现在眼前时,一种全新的气息瞬间包裹了楚凡。
这是一种 混杂着泡菜、米酒与冰雪的清甜,又带着鲜明异域情调 的气息。车站的广播用汉语和朝鲜语交替播放,街上的招牌大多是 双语的 ,甚至朝鲜语更为醒目。行人的面孔带着些许不同的特征,交谈声中夹杂着柔韧起伏的朝鲜语。这里,就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楚凡在延吉市靠近 人民公园 的地方找了一家家庭旅馆住下。老板娘是一位热情的朝鲜族阿妈妮,用带着口音的汉语招呼他,房间干净温暖,带着淡淡的草席香气。
安顿下来后,他迫不及待地走上街头。延吉市规模不大,但充满活力。他首先被 “延大网红弹幕墙” 所吸引——一整面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色彩跳跃的双语招牌,在夜晚亮起灯时,如同一个二次元世界与现实街景的碰撞,充满了年轻的张力。这与他在黑龙江所见的沉稳、厚重的城市氛围截然不同。
但楚凡知道,这并非延边的全部。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乘车前往中朝边境的 图们江 。冬季的图们江笼罩在清晨的薄雾之中,江面冰封,对岸朝鲜的群山在雾中若隐若现,显得神秘而静谧。他站在中国的江岸,看着界碑,感受着 “一眼望两国” 的独特边境体验。江风寒冷刺骨,却带着一种洗涤心灵的纯净。这与牡丹江的悲壮、镜泊湖的瑰丽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是一种地缘政治与自然景观交织的 宁静的张力。
下午,他回到延吉市区,去了 延边博物馆 。这里系统地展示了朝鲜族的历史、文化、迁徙过程以及延边地区的发展。从古老的农耕器具到精美的民族服饰,从迁徙的路线图到抗联时期朝鲜族战士的英勇事迹,楚凡对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朝鲜族文化,不仅是歌舞和美食,更是一部厚重的迁徙、扎根与奉献的历史。
傍晚,是体验延边美食的重头戏。他走进一家当地人聚集的 朝鲜族餐馆 。他没有点常见的烤肉,而是点了 豆浆冷面 。当那碗乳白色、浓稠的汤底,配上筋道的荞麦面和丰富的配菜端上来时,他感到十分新奇。口感温润、豆香浓郁,与之前吃过的各种冷面都不同,独具特色。他还点了 打糕 ,看着店员现场将蒸熟的糯米放在木槽里用力捶打,那充满节奏感的“砰砰”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演。蘸上豆面,入口软糯香甜,是纯粹的米香与力量结合的滋味。
饭后,他在街上漫步,偶尔能听到从沿街的练歌房或民居里传来的、悠扬的 《阿里郎》 旋律。那哀婉而深情的曲调,在延边的夜空中飘荡,仿佛是这个民族灵魂的吟唱。
回到旅馆,楚凡的感官被这一天充满异域风情的体验所充满。他翻开笔记本,画下了雾中静谧的图们江,画下了那碗独特的豆浆冷面,画下了捶打打糕的生动场景。
他写道:
“踏入延边,仿佛瞬间切换了国度。
图们江的晨雾,勾勒出边境的宁静与神秘;双语交织的街景,充满了文化的活力与融合。
博物馆里的历史诉说,让我理解了朝鲜族文化的坚韧与深厚;而一碗豆浆冷面、一声《阿里郎》的旋律,则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生活的温度与灵魂的忧伤。
这里的气息,是泡菜的发酵之味,是米酒的清甜之香,是冰雪的凛冽,更是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独特芬芳。
延边,你为我打开了东北之行的又一扇全新的大门。明天,我将更深入地走进你的怀抱,去聆听更多关于民俗与生活的故事。”
合上笔记本,窗外延吉的夜晚,霓虹闪烁,双语招牌交织成一片光的海洋。楚凡知道,他的旅程进入了一个充满新鲜感与文化冲击的新阶段。长白山的雪峰与朝鲜族的民俗风情,正等待着他去细细探寻。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徒步记录者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