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的陷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反而像揭开了一个沸腾的锅盖,露出内部混乱滚烫的局势。宋襄公以“平定者”和“盟主”自居,强势介入齐国事务,试图将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却因其狭隘的格局和粗暴的手段,使得局面愈发复杂难解。
宋襄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以诸侯盟主的身份,“协助”太子昭办理齐桓公及公子无亏的丧事。葬礼仓促而简单,与齐桓公昔日的尊荣极不相称,充满了乱世的悲凉。葬礼甫一结束,宋襄公便迫不及待地催促太子昭尽快即位,以“安定民心”。
然而,这并非出于真心辅佐。在宋襄公的主持下,举行了一场看似隆重、实则尴尬的登基典礼(太子昭即位,是为齐孝公)。典礼上,宋襄公俨然以宗主和监护人的姿态出现,接受百官(大多是惊魂未定、被迫前来)的朝拜,其风头甚至盖过了新任的齐侯。
紧接着,宋襄公便开始了他对齐国的“安排”:
1. 驻军掌控: 他以“协助防御楚军、防止内乱再起”为名,拒绝其他诸侯军队撤离,尤其将宋军主力驻扎于临淄城内及周边要害之地,直接控制了齐国的首都。
2. 插手人事: 他强行“推荐”了一批亲近宋国或在他看来“可靠”的官员,进入齐国朝堂,担任要职,试图架空原有的大夫阶层。对于隰朋等旧臣,则明显疏远和压制。
3. 索取酬劳: 他不断向新即位的齐孝公暗示此次“义举”耗费巨大,要求齐国割让部分边境城邑给宋国作为“酬谢”,并提供大量粮食、财帛犒劳联军,尤其是宋军。
齐孝公(太子昭)如同傀儡,面对宋军的刀剑和宋襄公的“恩威”,根本无力反抗,只能唯唯诺诺,一一应允。他坐在君位上,却感受不到丝毫权力,只有屈辱和无力。隰朋看在眼里,痛在心间,却因手中无兵无势,且碍于宋襄公的“援手”之名,难以公然反对,只能暗中周旋,尽力减少齐国的损失,保护太子不再受到更深的伤害。
宋襄公的所作所为,不仅令齐人寒心,更让参与联军的卫、曹、邾等国大为不满和警惕。
他们出兵,本是响应“道义”号召,亦或想在乱局中分一杯羹。如今眼见宋襄公不仅吃独食,还想将齐国变成其附庸,势力急剧膨胀,这严重威胁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安全。所谓“尊王讨逆”的正义外衣,已被宋襄公的私心撕得粉碎。
加之攻城期间宋襄公指挥失当导致联军伤亡惨重,破城后宋军又率先抢功、约束不力,早已积怨已深。如今见宋襄公毫无补偿之意,反而变本加厉,各国将领彻底心灰意冷。
卫文公首先以“国内有事”为由,不告而别,率领卫军悄然撤离。曹、邾两国见状,也纷纷效仿,带着劫掠来的有限财物和满腹怨气,引兵归国。所谓的“多国联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只剩下宋军孤零零地留在齐国境内。
联军的瓦解,使得宋襄公在道义和实力上都受到了重挫。他虽恼怒,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更加紧了对齐孝公的控制,试图依靠强力维持其主导地位。然而,他此举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众矢之的。
临淄城破、联军瓦解、宋襄公独占齐国的消息,迅速传至郢都。
楚成王与令尹子文相视而笑。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宋公蠢甚,竟行此鸠占鹊巢之事,岂不知已惹众怒?”子文笑道,“此时,正是我等再加一把火之时。”
楚国的策略立刻调整:
1. 外交谴责: 楚国率先在诸侯间遣使,大肆宣扬宋襄公“假仁义之名,行吞并之实”的“恶行”,指责其破坏宗法,欺凌新立之君(齐孝公),将自己打扮成维护国际秩序(尽管无人相信)和“同情”齐国的角色,进一步孤立宋国。
2. 煽动内乱: 楚国秘密派出细作,潜入齐国境内,尤其是那些被宋国强制割让的城邑和心怀不满的齐国旧贵族中,散布谣言,煽动反抗情绪,鼓励他们抵制宋国和齐孝公(被视为宋国傀儡)的统治,甚至许诺提供支持。
3. 军事试探: 子文认为,宋军主力被牵制在临淄周边,其本土防御必然空虚。他下令驻守在边境的楚军,不再后撤,反而向前推进,作出威胁宋国南部边境的姿态,甚至派出小股部队,对宋国的边城进行骚扰性的攻击,试探宋国的反应和底线。
楚国的目的很明确:既要让宋襄公在齐国待不安稳,也要趁机削弱宋国本身,最好能逼迫宋军从齐国回防,从而让齐国的乱局持续下去。
而在满目疮痍的齐国大地之上,苦难远未结束。战争的破坏,权力的更迭,外加宋国的盘剥,使得民生极度凋敝。田地荒芜,百业萧条,流民增多,盗匪蜂起。
齐孝公空有君位,却无实权,整日生活在宋襄公的阴影之下,郁郁寡欢。隰朋竭尽全力,试图稳定局面,恢复生产。他利用自己残存的影响力,协调各方,安抚大族,惩处趁乱劫掠的不法之徒,艰难地维持着临淄及周边地区最基本的秩序。
但他面对的困难如山:内有宋国驻军的监视和掣肘,外有楚国煽动的潜在叛乱,国内则是百废待兴、人心离散的烂摊子。他常常夜不能寐,深感独木难支,怀念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痛惜鲍叔牙的忠贞死节,也对未来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他知道,宋襄公不可能永远待在齐国,但宋军一旦撤离,国内被压制的不满和楚国煽动的叛乱很可能瞬间爆发,届时,刚刚经历重创的齐国,又将陷入何等境地?
临淄,这座曾经的霸主之都,如今虽暂时摆脱了血与火的洗礼,却依然在哭泣。它头上悬着宋国的刀剑,远方笼罩着楚国的阴云,内部则满是未愈的伤痕和蠢动的暗流。齐国的未来,仿佛迷雾中的扁舟,飘摇不定,而操桨之人,却显得如此柔弱和无力。宋襄公志得意满,以为掌握了霸业的钥匙,却不知自己正坐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