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地的寒风裹挟着雪沫,拍打着营帐,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帐内,炭火盆努力地散发着热量,却难以完全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重。公子重耳默然静坐,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案几上粗糙的木纹,狐偃带回的消息如同帐外的冰雪,寒冷而真实——齐地抗楚力量已然溃散,商丘在楚军铁蹄下苦苦挣扎,中原的局势正滑向深渊。
“公子,”狐偃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因长途跋涉而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锐利,“局势已危如累卵。楚人贪噬,若宋国不支,则淮泗上游尽入其手,大河以南,再无宁日。我等困守狄地,纵有万般心思,亦如隔岸观火,徒呼奈何。”
赵衰颔首,面色凝重:“偃兄所言极是。然欲救中原,必先自立。我等如今兵微将寡,纵有满腔热血,亦难撼楚军分毫。归国之路,虽艰险重重,却是唯一破局之机。”
重耳抬起眼,目光扫过他最信赖的臣子:“归国……夷吾病笃,国内必有动荡,此确为良机。然郤芮、吕省盘踞多年,岂会轻易放手?我等需借力。”他的手指在虚空中重重一点,“西方,强秦!”
胥臣眼中一亮:“秦伯(穆公)素有东进之志,却屡为晋所阻。惠公(夷吾)背约,子圉(晋怀公)质秦而逃,秦伯必深以为恨。公子贤名播于诸侯,若以诚相求,陈说利害,借秦之力以正晋统,秦伯或可欣然应允。届时,公子执掌晋国,挟大河之险,集晋国之兵,南向以抗暴楚,天下大势,未可知也!”
一个清晰而宏大的战略在帐中逐渐成型。南下直接抗楚力有未逮,唯有先西行入秦,借助秦穆公的力量返回晋国夺取政权,整合晋国资源后,方能真正具备与楚国争衡中原的资本。这不仅是为了个人归国,更是未来争霸天下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善!”重耳霍然起身,眉宇间的阴霾被决断所取代,“即刻遣心腹之人,密携重礼与书信,先行入秦,试探秦伯之意。我等亦需早作准备,待开春冰雪消融,道路可行,便即刻西行!”
就在重耳定策西行之时,在卫国边境一处隐秘的庄园内,田穰苴正对着跳跃的灯焰出神。窗外寒风呼啸,提醒着他远离故土的现实。公子元的刚愎自用和最终的惨败,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巨大的失落感几乎将他淹没。
晋国暗桩的首领对他极为礼遇,不仅提供了安全的栖身之所,更将狐偃离去前的嘱咐以及重耳集团的战略动向,选择性地告知于他。尤其是重耳意欲西行借力、返晋抗楚的宏大构想,在田穰苴心中掀起了波澜。
他并非轻易背主之人,但对公子元的失望,对齐国现状的痛心,以及对楚国威胁的深刻认知,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前路。继续留在齐卫边境,不过是苟全性命,于大事无补。而那位远在狄地、素有贤名的晋国公子,似乎正朝着一个真正可能改变天下格局的方向努力。
“田将军,”暗桩首领轻声开口,“狐偃先生临行前有言,公子重耳求贤若渴,尤重将军这般忠勇善战之才。将军一身本事,岂甘于此埋没?若将军不弃,待我等打通关节,可护送将军前往与公子相会。抗楚救天下,正需将军之力。”
田穰苴沉默良久,目光从灯焰移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要看穿这沉沉的黑暗,看到未来的微光。终于,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声音低沉却坚定:“晋公子若真有意天下,田某……愿效犬马之劳。”他并未立刻动身,而是选择暂留此地,一面潜心整理自己的兵法心得,一面通过晋国暗桩的渠道,将所知的齐楚军政细节源源不断地送往北方。一颗飘零的将星,终于找到了或许可以重新闪耀的轨道。
商丘的冬天,滴水成冰。楚军的围困并未因严寒而松懈,但持续的攻坚和消耗也让斗椒的军队感到疲惫。城下的尸体已被冻僵,新的进攻往往因酷寒而显得滞涩。对于守城的宋军而言,这严寒既是折磨,也带来了一丝畸形的喘息之机——楚军的攻势频率不得不有所降低。
然而,城内的困境远比城外更为严峻。粮仓日渐空虚,燃料极度短缺,冻饿而死的百姓每日都在增加。公子目夷心力交瘁,他组织起最后的力量,拆毁无人居住的房屋获取木料,严格分配那一点点仅存的口粮,优先保证城头那些面黄肌瘦却依旧紧握武器的士兵。
他依旧每日巡城,用已经嘶哑得几乎听不清的声音鼓舞着士气,一遍遍重复着那个或许渺茫的希望:“坚守!援兵一定会来!晋国的公子重耳,不会抛弃我们!”这话与其说是告诉士卒,不如说是支撑他自己不倒下的信念。他派出的求救使者如同石沉大海,中原诸侯的沉默让商丘仿佛成了被遗忘的孤岛。但目夷知道,一旦放弃,宋国便真的万劫不复。
斗椒不断向郢都请求更多的援兵和攻城器械。楚成王和令尹子文虽然志在必得,但庞大的帝国并非只有宋国一个方向。南方沅湘流域的蛮族部落时有骚动,需要兵力弹压;对东方的徐、钟吾等国的渗透也需要资源;加之顿兵坚城之下消耗巨大,郢都方面在增兵问题上显得有些迟疑。这种迟疑,无形中给了商丘继续坚持下去的一丝微小可能。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