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县委书记的肯定:林枫的文化情怀
高强的问题像一根细针,悄无声息地刺向了喧嚣气氛中最脆弱的神经。
周围的掌声尚未完全平息,赵铁山眼中那团火光依旧明亮,可这个问题一出,空气仿佛瞬间被抽走了一半,变得稀薄而滞重。
周建国脸上的血色“唰”地一下褪得干干净净。他下意识地往前迈了半步,想挡在林枫身前,却发现自己的腿有些发软。
鸿远集团的“项目协调费”,这是县里官场一个半公开的秘密。没人敢拿到台面上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钱东来输了项目,但如果能把这盆脏水泼到市里某些人身上,再把林枫拖下水,指责他为了个人政绩恶意破坏“正常商业规则”,那就能搅起一场谁也无法独善其身的大风暴。
高强这是在递刀子,也是在试探林枫的刀会不会接。
林枫的目光从高强那双锐利的眼睛上移开,落在了他手中那本已经合上的笔记本上。
“高记者,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让周围几个竖着耳朵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但是,你问错人了。”
高强眉头一挑。
“协调,是为了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一个从根子上就错了的项目,一个要毁灭城市记忆来换取短期利益的方案,它和我,和清源县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存在任何需要‘协调’的可能。所以,有没有这笔钱,怎么用这笔钱,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林枫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他看着高强,话锋微微一转。
“至于这笔钱本身是否存在,那是纪委和监委的职责范围。我的职责,是让这条老街活起来,让赵师傅的炉火旺起来,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高记者,你是省报的首席记者,我想,您今天来,更关心的应该也是后面这些问题,对吗?”
一番话,不软不硬,却滴水不漏。他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而是直接站在了更高的维度,重新定义了谈话的格局。他把自己和那笔“协调费”彻底剥离开,同时又给高强戴上了一顶“关心民生”的高帽子。
你高强是来做深度调查的,还是来当商业斗争的打手的?你自己选。
高强盯着林枫看了足足有五秒钟。这个年轻人,比他想象中还要难对付。他那张看似无害的脸上,藏着与年龄不符的通透和老练。
他终于收回了目光,没再追问,只是点了点头。
“受教了。”
他转身走向自己的车,没有再和任何人打招呼。市电视台的刘主任见状,也赶忙结束了拍摄,带着队伍跟了上去。
看着两辆车驶出老街,周建国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感觉后背的衬衫都湿透了。
“吓死我了……这姓高的,真是招招致命。”他拍着胸口,心有余悸,“不过,你刚才那几句话,说得真他娘的提气!”
林枫笑了笑,没说话。他脑海中,高强头顶的民心值,已经从【-25,偏见\/审视】悄然变成了【-5,困惑\/重估】。
虽然依旧是负数,但那致命的“偏见”二字,已经消失了。
两天后,许州市电视台晚间新闻,用长达八分钟的黄金时段,播出了名为《古城新生:清源县南薰老街的活化之路》的专题报道。
镜头从老街斑驳的墙壁、光滑的石板路缓缓摇过,定格在赵铁山专注的侧脸、王大娘灵巧的剪刀、以及戏台上老太太如泣如诉的唱腔上。画面里,游客的笑脸,孩子们的奔跑,新旧业态的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生动画卷。
报道一经播出,立刻在许州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市民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南薰老街的具体位置,表示周末一定要去看看。清源县这个平日里在市里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县城,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然而,所有清源县的干部,真正关心的,都不是这份注定会成功的市级报道。他们在等,等那份来自省城的报纸,等那支“铁笔杆”的最终裁决。
又过了一天,《中州日报》第四版,一个不算起眼、但分量十足的“深度观察”栏目,刊登了一篇署名高强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既不是预想中的批评,也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场景思维”下的文化破局——清源南薰老街模式的冷思考》。
县委书记陈建国的办公桌上,就摊着这张报纸。
他没有先看内容,而是先被这个标题吸引了。“场景思维”,这个词,他不久前才从林枫的口中听到过。
他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读了下去。
文章的开篇,并没有描绘老街的热闹景象,而是用一种冷静到近乎刻薄的笔触,剖析了当前许多地方搞文旅开发的通病——“空间思维”的陷阱。斥巨资造假古董,用千篇一律的商业模式,将独特的地域文化,异化成可以快速变现、却毫无灵魂的“商业盒子”。
笔锋犀利,一针见血,正是高强惯有的风格。看到这里,秘书小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下一段就话锋一转,把南薰老街当成反面典型来批判。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却这样写道:
“在清源县,笔者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尝试。他们没有推倒重来,而是选择‘留下皱纹’;他们没有驱逐原住民,而是将手艺人‘请回舞台中央’;他们没有大包大揽,而是用‘文化溢价’吸引社会资本成为‘房客’。这种种举措的背后,是一种更底层的逻辑转变——从经营‘空间’,转向经营‘时间’和‘体验’。这,就是‘场景思维’。”
文章用极大的篇幅,详细解读了林枫提出的“叙事重构”、“场景植入”和“社群共建”。高强显然做了大量的功课,他不仅采访了游客和商户,甚至还引用了国内外最新的文旅产业理论,来佐证这个模式的前瞻性。
最让陈建国动容的,是文章的结尾。高强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了与老银匠赵铁山的对话。
“……当笔者质疑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时,那位满脸沟壑的老匠人说:‘我们不怕火烤,我们怕的是火灭了,炉子冷了。’这句话,或许是对‘文化自信’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诠释。一个地方的发展,可以没有高楼大厦,但不能没有这样一群守着炉火、并为之自豪的人。清源的实践,与其说是一次商业上的破局,不如说是一次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与集体认同。它守护的,不仅是一条老街,更是一座城市即将熄灭的炉火。”
陈建国缓缓放下报纸,摘下眼镜,靠在椅背上,久久没有说话。
办公室里安静极了,只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声音。
他想起了那天下午,林枫在他办公室里的那番话。当时,他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经济头脑和执行能力。而今天,透过高强这支冷静而挑剔的笔,他看到了林枫内心更深层次的东西——一种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一种发自肺腑的文化尊重。
这不是投机,不是作秀,而是一种真正的情怀和远见。
一个干部,有经济头脑,是能吏;有为民之心,是好官。但如果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文化情怀,还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路径,那他就是不可多得的帅才。
陈建国感觉自己像是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起初只看到它质地坚硬,可以用来铺路,没想到擦去表面的尘土,里面竟蕴藏着温润而深邃的光泽。
这样的干部,只放在清源县,太屈才了。
他沉吟片刻,重新拿起桌上的报纸,目光在那句“守护一座城市即将熄灭的炉火”上停留了许久。
然后,他拿起了桌上那部红色的电话。
电话接通了,另一头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
“喂,建国同志。”
“张部长,您好,没打扰您工作吧?”陈建国对着话筒,语气恭敬而沉稳。电话那头,是省委组织部的张副部长。
“有事说事,你这个大忙人,不会是专门打电话来问好吧。”张副部长笑了笑。
“张部长,我是想跟您汇报个人才。”陈建国没有绕圈子,“我们县里,出了个好苗子。”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介绍林枫的履历和功绩,只是将今天这份《中州日报》上的文章,言简意赅地复述了一遍,重点强调了“场景思维”和那个“炉火”的比喻。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有点意思。一个县级干部,能有这种层面的思考,不简单。”张副部长评价道,“看来你们清源这几年,不光是挖煤,也开始挖人了。”
“所以,我得赶紧跟组织汇报,怕这宝贝被别人挖走了。”陈建国半开玩笑地说,“这个年轻人叫林枫,不仅懂经济,更有文化情怀,是个复合型人才。我个人认为,他未来的舞台,不应该只在清源。”
“林枫……”张副部长在电话那头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像是在记忆里搜索,“我记下了。有合适的培训或者挂职机会,我会考虑。”
“谢谢张部长!”
挂了电话,陈建国没有停,又拨通了另一个号码。
“喂,是宣传部的李部长吗?我是陈建国啊。哈哈,我可是给你送‘弹药’来了……”
打完两个电话,陈建国才感觉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站起身,走到窗前,俯瞰着楼下的县城。冬日的阳光下,整个城市显得宁静而充满生机。
他知道,自己今天做的,不仅仅是推荐一个下属。更是在为清源的未来,为整个市乃至省里,投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就在这时,他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秘书小王走了进来,神色有些古怪。
“书记,县长办公室那边,刚刚送来一份文件,请您审阅。”
“什么文件?”
“是……关于成立‘清源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的请示报告。”小王将文件递了过去,“牵头起草人……还是林枫同志。”
陈建国接过文件,看着那熟悉的署名,脸上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
这个小子,还真是个永动机,一点都不知道歇一歇。文化项目这边的火刚点旺,他就已经把下一口锅给架上了。
喜欢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