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创新举措:成立“企业服务中心”
陈建国办公室里的空气,在那一问之后,仿佛凝固成了实体,沉甸甸地压在林枫的肩上。
“在你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人?”
这个问题,像一把无声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向林枫最大的秘密。灯光下,陈建国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不再是上位者的审视,而是一种近乎探究的锐利,试图从林枫的任何一丝微表情中,找到答案。
林枫没有回避他的目光,也没有立刻回答。
他只是很平静地,将那张画着草图的白纸,轻轻地往前推了推,推到办公桌的正中央。
“书记,您觉得,这个方案,能解决清源县的问题吗?”他问。
陈建国眉头一皱,他没想到林枫会反问。他要的是答案,不是问题。
“能。”陈建国没有犹豫,这个字他说得斩钉截铁。他执政清源多年,对县里的沉疴积弊了如指掌。林枫的方案,就像一把钥匙,正好对上了那把生了锈的、谁也打不开的老锁。
“那您觉得,这个方案,会触动多少人的利益?”林枫又问。
陈建国沉默了。他不需要计算,那几乎是清源县整个行政体系中,所有握有审批权力的部门和个人。
“所以,”林枫的声音依旧平稳,“如果我背后真的有某一个‘人’,您觉得,他敢让我把这样一个会得罪全县干部的方案,拿到您的面前来吗?他图什么?为了帮清源县发展,就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陈建国的瞳孔微微收缩。
林枫的话,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了他问题的另一面。是啊,如果林枫背后站着的是某个省里的大佬,那他的行事风格,应该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用最小的代价,捞取最大的政治资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出手就是掀桌子,一副要与整个旧体系为敌的架势。
这不符合官场的逻辑。
“我的背后,确实有人。”林枫终于正面回答了。
陈建国身体坐直了,眼神更加专注。
“我的背后,是今天下午在王建军厂房里,那个差点哭出来的纺织厂赵经理,她为了公司的上市辅导,被税务问题折磨了整整一年。”
“是那个拍着大腿骂娘的机械厂李老板,他几百万的先进设备,在银行眼里,不如一套老破小的房子值钱。”
“是无数个像王建军一样,怀揣着希望来到清源,却被一道道看不见的门槛,消磨掉所有热情和资本的创业者。”
“更是那些在工厂里,担心着这个月奖金,担心着明年饭碗的普通工人。”
林枫向前一步,双手撑在办公桌的边缘,身体微微前倾,他的目光灼灼,与陈建国对视。
“书记,如果非要说我有什么后台,那我的后台,就是清源县迫切需要发展的现状,是这些企业家和老百姓对一个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的渴望。当然……”
林枫话锋一转,语气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
“我最大的后台,是您。是您想改变清源县的这份决心。没有您的支持,我这个方案,就是一张废纸,连走出这间办公室的机会都没有。”
一番话,掷地有声。
既解释了方案的来源——源于基层的真实诉求,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是为民请命的执行者,最后,还不动声色地将陈建国这位县委书记,推到了“改革总设计师”和“最大靠山”的位置上。
这马屁拍得不显山不露水,却又无比熨帖。
陈建国愣住了。他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里翻江倒海。他见过太多在他面前表忠心、画大饼的干部,但没有一个人,能像林枫这样,把“为民”的理想和“为官”的智慧,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他忽然笑了,那是一种卸下所有防备和猜忌,发自内心的笑。
“你这个小子……”他摇着头,指了指林枫,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你这张嘴,不去当外交官都屈才了。”
他重新坐回椅子上,拿起那张草图,眼神已经彻底变了。不再是审视,而是一种合伙人看商业计划书的专注。
“说说细节。你这个‘企业服务中心’,打算怎么建?‘一窗受理’、‘容缺办理’,这些听起来很美的词,怎么落地?”
林枫知道,最关键的一关,他已经过了。
“书记,我设想的‘企业服务中心’,核心就八个字: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所谓‘一窗受理’,就是彻底终结企业跑部门的现状。以后,清源县所有对公业务,只有一个入口,就是这个中心。企业可以来现场,也可以在网上。我们就像开一家‘政务淘宝店’,企业是顾客,他们只需要把‘商品’(申请材料)放进‘购物车’(提交系统),然后下单。至于后台的仓储、分拣、打包、物流(部门审批),那是我们政府内部的事,不能再让顾客操心。”
“政务淘宝店?”陈建国咀嚼着这个新奇的词,眼睛一亮。这个比喻,太形象了。
“对。而‘集成服务’,就是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这里面,我想推行两个具体的制度,一个是‘容缺办理’,一个是‘承诺制’。”
林枫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字。
“‘容缺办理’,就是解决材料不齐来回跑的问题。我们制定一份清单,明确哪些是‘核心材料’,哪些是‘非核心材料’。比如开一家餐厅,营业执照、食品安全许可是核心,缺了不行。但像员工健康证,可能有的员工还没招齐,这个就可以作为‘非核心材料’,允许企业先承诺在开业前补齐。只要核心材料齐了,我们就启动审批,不能因为一根葱,耽误一桌菜。”
“这个好!”陈建国一拍大腿,“我以前去基层调研,就听一个老板抱怨,说他为了一个公章,跑了七趟,就因为办事员说他一份复印件的边角有点模糊。简直是笑话!”
“‘承诺制’,则是针对那些需要事后监管的事项。”林枫继续说,“比如环保,企业建厂时,只能承诺未来生产会达标。那好,我们相信你,先给你许可。但我们会建立最严格的事后监管体系,一旦发现你违背承诺,偷排污水,对不起,不只是罚款,而是直接吊销执照,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单,永远禁止在清源县从事任何经营活动。信任给足,但背叛信任的代价,必须让他承受不起。”
办公室里,只有林枫清晰而沉稳的声音在回响。
陈建国听得入了神。他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全新的、高效运转的行政机器,正在图纸上缓缓成型。它精密、强大,甚至带着几分冷酷的铁血味道。
“你说的这些,都需要一个强大的数字政务平台来支撑。”陈建国指出了核心,“这个平台,谁来开发?谁来运营?里面的数据安全怎么保证?”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引入专业的科技公司合作。”林枫对答如流,显然早已深思熟虑,“我们成立一个项目组,由我牵头,县政府办公室、信息中心、财政局、纪委监委都派人加入。我们负责提出需求、制定规则、监督运营。技术公司负责开发和维护。所有数据,物理上必须存储在县政府的服务器里,任何人,包括技术公司,都无权单方面调取。这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
陈建国缓缓点头,他拿起那杯已经凉透的茶,一饮而尽,似乎想用这苦涩的茶水,来平复内心那股越来越强烈的激动。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他在思考,在权衡。
他知道,林枫的方案,是一剂猛药,能治病,但也可能要命。一旦推行,必然会引发巨大的反弹。那些习惯了在审批流程中吃拿卡要的人,那些把权力当成自家印钞机的人,会善罢甘休吗?
到时候,告状信会像雪片一样飞到市里、省里。说他陈建国任人唯亲,搞一言堂,破坏行政规矩,为了政绩不顾实际。
他将要面对的压力,是空前的。
可是……
他又想起了下午周建国向他汇报时,那份惊心动魄的账本。一个安监站的小科员,就能织起一张如此庞大的利益网,那整个清源县的水面下,还藏着多少这样的网?
不破不立。清源这潭死水,是到了该扔一块巨石进去的时候了!
陈建国停下脚步,目光重新落在林枫身上。他的眼神里,再无半分犹豫,只剩下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林枫,我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
“书记请讲。”
“这个‘企业服务中心’,你要挂牌子,要场地,要人手,要经费。这些,我都可以给你。”陈建国的声音无比严肃,“但是,你要给我立个军令状。多长时间,能让清源县的企业家,真正感受到变化?多长时间,能让我们的营商环境,在全市,乃至全省,打出名气?”
林枫沉默了片刻,然后,他伸出了三根手指。
“三个月。”
他看着陈建国,眼神里是绝对的自信。
“给我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我要让清源县的‘企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市的标杆。我要让所有来清源投资的企业家,提到我们的服务,都会竖起大拇指。”
“好!”
陈建国重重一拍桌子,巨大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就给你三个月!”
他快步走到办公桌后,拿起了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他的动作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带起的风,吹动了桌上的文件。
他没有拨号,而是直接按了一个快捷键。
电话很快被接通,里面传来县委办公室值班主任恭敬的声音。
陈建国的声音,透过话筒,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传遍了整个办公室,也传到了电话那头。
“通知所有在家的县委常委,一个小时后,在县委一号会议室,召开紧急扩大会议。”
“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
他看了一眼站在面前,身姿笔挺的林枫,一字一顿地说道:
“成立清源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喜欢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