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新的挑战: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夜风顺着窗缝溜进宿舍,带着田野里泥土和草木混合的气息。林枫没有开灯,就那么静静地站在窗前,任由县城零落的灯火映在自己的瞳孔里。
杨万里那通电话,既是鞭策,也是一种无形的授权。省里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此,这意味着他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更稳,也必须走得更快。报纸上的赞誉是风,能将他托得很高,也能将他摔得很惨。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这阵风停下来之前,把那个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牢牢地钉进清源县的土地里。
手机的震动打破了寂静,屏幕上跳动着“钱卫东”三个字。
林枫接通电话,钱卫东那带着几分沙哑的嗓音立刻传了过来,没有半句寒暄,直奔主题。
“林枫,出问题了。”
“钱县长,您说。”林枫的声音很平静。
“钱。”钱卫东只说了一个字,却像一块石头压在电话两头。“我刚跟财政局的老张碰完头,账上能动的钱,只有不到三百万。剩下的两百万缺口,他就是把家底当了也凑不出来。更要命的是,就算是这三百万,走专项资金的流程,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到你手上。”
钱卫东顿了顿,声音里透着一股压不住的烦躁:“我听说,你那边明天就要大批进场了。人吃马嚼,设备租赁,哪一样不要钱?项目刚有点势头,要是第一步就因为钱卡住了,人心一散,后面就难了。”
林枫的沉默让钱卫东误以为他被难住了,语气放缓了些:“你别急,我跟陈书记也在想办法。但……你要有个心理准备,可能得先缓一缓。”
“不能缓。”林枫开口,语气不容置疑,“钱县长,开弓没有回头箭。石盘村村民的火刚点起来,一盆冷水浇下去,就再也烧不旺了。”
“我当然知道不能缓!”钱卫东的声音又高了起来,“可钱从哪来?总不能让你自己垫吧!”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林枫看着窗外,目光落在远处县农业银行那栋楼顶上闪烁的霓虹招牌,“您和陈书记,只要帮我顶住上面的压力,稳住县里的盘子就行。”
电话那头,钱卫东愣住了。他准备了一肚子安抚和解释的话,却没想到等来这么一句。这小子,听起来好像一点都不慌,甚至……像是早就有了后手。
“你……有办法?”
“正在想。”林枫笑了笑,“总归,不能让想干事的人,饿着肚子干活。”
挂断电话,林枫在黑暗中站了许久。
他开始盘点自己手里的“资产”。
陈书记和钱县长的全力支持,是他的政治资产。杨万里副部长的关注,是他通往省里的无形背书。而那几篇上了省报的文章,就是他眼下最值钱的、可以立刻变现的商业资产。
他想起了自己对杨万里说的那番话——政府的角色,是“撬动”。
现在,轮到他来亲自示范,如何用这些无形的资产,去撬动一个最现实的难题。
第二天一早,林枫没有去乡下,而是让司机把车开到了县农业银行的门口。他理了理衣领,独自一人走了进去。
行长办公室里,一个戴着金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正低头审阅着文件。他叫孙宏斌,在清源县的金融圈里,是出了名的老狐狸,精于计算,不见兔子不撒鹰。
看到林枫进来,孙宏斌脸上露出职业化的笑容,起身相迎,热情地有些刻意。
“哎呀,林县长,真是稀客!快请坐,快请坐!”他亲自给林枫泡了杯茶,“早就想去拜访您了,听说您最近在乡下搞的那个乡村振兴试点,动静不小啊,省报都点名表扬了,我们看了都与有荣焉!”
林枫端起茶杯,没有喝,只是用杯盖轻轻撇着浮沫。“孙行长客气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底得很。”
“林县长太谦虚了。”孙宏斌笑着坐回自己的大班椅上,“您今天来,是有什么金融政策需要我们银行配合的吗?尽管开口,只要符合规定,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他把“符合规定”四个字咬得很重,滴水不漏。
林枫放下茶杯,抬眼看着他,孙宏斌头顶的民心值是【-5,观望\/算计】。
“我今天来,不是谈政策,是想跟孙行长谈一笔生意。”
“生意?”孙宏斌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诧异。
“一笔双赢的生意。”林枫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平静而直接,“我需要一笔钱,两百万。不是拨款,是贷款。我希望农行能给我们石盘村的合作社,提供一笔为期一年的无息过桥贷款。”
孙宏斌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化开,他摊了摊手,一脸为难:“林县长,您这就让我为难了。给合作社贷款,我们当然支持,但程序还是要走的。抵押物,风险评估……这些都是硬性规定。而且,无息贷款,这不符合总行的规定,我没这个权力啊。”
“抵押物,有。”林枫不急不缓地说道。
“哦?是什么?”
“是清源县未来三年的农产品品牌价值,是县委县政府的信用背书,是省委组织部杨万里副部长的亲自关注,更是《江南日报》那篇评论员文章带来的全省知名度。”林枫每说一句,孙宏斌的眼皮就跳一下。
“孙行长,你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你算一笔账。”林枫靠回沙发上,姿态放松下来,“两百万,对农行来说,不算大数目。如果这笔钱,能让你们成为全省第一个深度参与‘清源模式’的金融机构,能让‘农业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标题,跟着我们的项目一起,出现在市里、省里的媒体上。你觉得,这笔广告费,值不值?”
孙宏斌不说话了,他摘下眼镜,慢慢地擦拭着。
林枫继续说道:“我不是在要求您违规,我是在邀请您投资。投资一个注定会成功的项目,投资一份看得见的政治声誉。这笔贷款,县政府可以出具担保函。一年之后,连本带息,一分不少地还给你们。你们银行,得到的不仅仅是利息,更是一块金字招牌。”
孙宏斌戴上眼镜,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他原以为这只是个靠着理想和冲劲的愣头青,现在才发现,对方的每一步,都算计得清清楚楚。他不是来求人的,他是来谈判的。他手里拿着的,是自己最看重,也最无法拒绝的筹码。
办公室里陷入了沉默,只能听到墙上挂钟“滴答”的声响。
孙宏斌在飞速权衡。风险?有,但不大。县政府担保,这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收益呢?利息是小头,但林枫画出的那块“金字招牌”的饼,太诱人了。在体制内,有时候,这种无形的收益,比真金白银更重要。
“林县长,”孙宏斌终于开口,脸上的笑容真诚了许多,“您这可不是谈生意,您这是在给我送政绩啊。”
他站起身,绕过办公桌,向林枫伸出手。“无息贷款我做不了主,但是,我可以用我们银行最低的利率,给合作社提供一笔两百万的信用贷款。所有手续,我亲自盯着,三天之内,保证资金到账!”
林枫看到,孙宏斌头顶的民心值,从【-5,观望\/算计】,一路飙升到了【+30,欣赏\/合作】。
“那就多谢孙行长了。”林枫与他握了握手,“合作愉快。”
走出银行大门,正午的阳光有些刺眼。林枫眯了眯眼,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钱的问题解决了,他那个精巧的“杠杆”,终于有了第一个推动它的力。
收获盘点,盘点的从来不只是过去的功劳,更是未来的资本。这一次,他用声望撬动了资金,这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收获。
他看着系统面板上,清源县的区域民心总值,在媒体报道和项目启动的双重刺激下,已经稳稳地站在了【+99】的巅峰。百姓们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正在被一点点满足。他在县里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
一切,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陈建国。
林枫接起电话,心情轻松地打了个招呼:“陈书记。”
电话那头,陈建国的声音却异常严肃,甚至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
“林枫,你现在立刻来我办公室一趟!”
林枫心里“咯噔”一下,还没来得及问,就听陈建国几乎是咬着牙说道:
“你捅了马蜂窝了!”
县委大院的夜晚,比往常要安静许多。路灯将光秃秃的树影拉得很长,像一道道沉默的抓痕。林枫坐在车里,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象,脑子里反复回响着陈建国那句压着火气的话。
“你捅了马蜂窝了!”
马蜂窝?什么马蜂窝?
是红旗村的刘富贵贼心不死,在背后搞了小动作?不可能,他现在就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
是孙宏斌那边出了变故?也不像,那位精明的行长刚尝到政治投资的甜头,正是蜜月期。
林枫的思绪飞速运转,将所有可能的人和事过了一遍,却始终找不到那个“马蜂窝”的影子。他的所有计划,从“云端课堂”到“乡村振兴”,核心都是惠民,触动的无非是一些固化的利益和陈腐的观念,虽然有阻力,但都算不上能让陈建国如此失态的“马蜂窝”。
车子在县委办公楼前停稳。
林枫推门下车,一股冷风迎面灌来,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楼里灯火通明,陈建国的秘书小王正焦急地等在门口,看见林枫,像是看到了救星,快步迎了上来。
“林县长,书记在办公室等您,脸色……不太好。”小王压低了声音,脸上满是担忧。
林枫点了点头,没有多问,径直向楼上走去。
走廊里空无一人,只有皮鞋踩在地板上的回响。书记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透出光亮,还夹杂着一股浓重的烟味。
他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陈建国的声音嘶哑,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疲惫和烦躁。
林枫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
陈建国没有坐在他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而是站在窗前,背对着门口,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他脚下的地板上,已经落了四五个烟头。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呛得人眼睛发酸。茶几上的那套他最心爱的紫砂茶具蒙着一层薄灰,显然主人一下午都无心碰它。
这是一种林枫从未见过的状态。哪怕是当初面对省委考察组突袭的变故,陈建国也只是紧张,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像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狮子,焦躁不安。
“书记。”林枫轻轻叫了一声。
陈建国缓缓转过身,通红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将手里半截烟狠狠地摁进烟灰缸,动作带着一股狠劲。
“你知不知道,今天下午,市长办公室的电话,直接打到我这里来了?”陈建国走到林枫面前,几乎是盯着他的眼睛。
林枫心中一凛。市长亲自打电话,绝无小事。
“为的什么事?”
“为了你!”陈建国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他绕着林枫走了两步,像是在审视一件麻烦的艺术品,“为了你那个上了省报的‘清源模式’,为了你那个‘绿色发展’的杠杆!”
林枫的眉头锁了起来。这本是天大的好事,怎么会引来市长的电话,还让陈建国是这副态度?
“华源化工,你知不知道?”陈建国突然问道。
林枫在脑中搜索了一下这个名字。有印象,那是清源县东郊的一家大型化工厂,算是县里的纳税大户,也是出了名的污染大户。厂区周围的河水常年泛着古怪的颜色,附近村民没少上访,但每次都不了了之。
“知道,县里的利税大户。”
“利税大户?”陈建国冷笑一声,他拉开抽屉,从里面甩出一份文件,扔在桌上,“它还是市里重点扶持的明星企业!华源化工的老总,今天下午,带着你们那个‘石盘村样本’的报纸,直接找到了市长面前!”
林枫拿起那份文件,是市长办公室秘书处发来的一个情况通报,内容是转述华源化工方面的“担忧”。
通报的措辞很讲究,没有一句指责,通篇都是“担忧”和“建议”。
说清源县目前的发展思路,有“重农抑工”的倾向。
说“石盘村样本”虽然是好事,但不应以牺牲县里来之不易的工业基础为代价。
说华源化工作为负责任的本地企业,“担忧”县里某些领导为了追求一时的、不切实际的“绿色政绩”,而采取“一刀切”的环保政策,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可能导致数千工人面临失业风险。
最后,华源化工“建议”市里能够出面协调,为清源县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确保一个“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好一招颠倒黑白,好一招先发制人!
林枫瞬间明白了。他那个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的“清源模式”被省报宣传,就像是在平静的池塘里投下了一块巨石。华源化工这种靠污染换效益的企业,嗅到了最危险的信号。
他们知道,一旦“清源模式”成为县里发展的主流,他们这些高污染企业,必然是第一批被开刀的对象。
所以,他们不等林枫动手,就抢先一步,跑到市里去告状。而且告得极有水平,不谈污染,只谈经济,谈就业,谈营身环境,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为清源县发展操碎了心的“受害者”。
他们这是在给陈建国上眼药,也是在给林枫挖坑。
“看明白了吗?”陈建国指着那份文件,“人家没说你一个字的坏话,句句都在夸你的‘石盘村样本’是好事,但潜台词是什么?是说你林枫为了搞你那点小打小闹的农业合作社,就要砸了我们清源县的工业饭碗!市长虽然没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要我们‘稳重’,要我们‘平衡’!”
陈建国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
“我这个县委书记,今天下午就光听着市长的‘教诲’了!人家在电话里问我,建国同志,发展经济要抓主要矛盾,你们清源县的主要矛盾,是那几筐香菇木耳,还是华源化工那几千个就业岗位和每年上亿的税收?”
林枫沉默地听着,他能感受到陈建国那份巨大的压力和憋屈。
华源化工这一招,打在了清源县最软的肋骨上。穷县,最怕的就是经济下滑,最怕的就是失业。
“他们这是在将军。”林枫缓缓开口,将文件放回桌上。
“何止是将军!”陈建国又点上一根烟,猛吸了一口,“他们这是想直接把你的‘车’给吃了!只要市里一道‘维稳’的命令下来,你那个‘绿色发展’的调子就得降下来。到时候,别说你去查他们,他们不来找你的麻烦就不错了!”
办公室里,烟雾更浓了。
林枫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非但没有感到沮丧,眼中反而闪过一道奇异的光。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系统会预警,为什么新的挑战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原来,他的乡村振兴计划,无意中已经踩中了这条地头蛇的尾巴。对方的反击,恰好把一个他一直想碰,却苦于没有合适时机去碰的难题,直接摆到了桌面上。
污染问题。
过去,这个问题被经济发展的“大局”掩盖着,谁提谁就是不懂事,谁碰谁就是跟全县的Gdp过不去。
现在,是对方主动把盖子揭开了一道缝。
“书记,您觉得,华源化工为什么这么着急?”林枫忽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
陈建国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答:“怕我们查他污染呗!”
“没错。他们怕,就说明他们问题很大。大到一旦被查,就可能万劫不复。”林枫的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他们现在跳出来,看似是进攻,其实是心虚。他们想用经济和就业来绑架县里,绑架市里,给自己套上一层‘免死金牌’。”
陈建国皱着眉,听着林枫的分析,心里的火气渐渐被理智压了下去。他发现,林枫的思路,已经从“如何应对”,跳到了“为何如此”。
“书记,我觉得,这是个机会。”林枫语出惊人。
“机会?”陈建国怀疑自己听错了,“被人家告到市长那里,还成了机会?”
“对。一个把生态环境保护,从‘潜规则’变成‘明规则’的机会。”林枫走到陈建国身边,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他们不是打着‘为清源经济发展担忧’的旗号吗?那好,我们就顺着他们的杆子往上爬。”
“怎么爬?”
“我们成立一个‘清源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平衡课题调研组’。”林枫看着陈建国,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您亲自担任组长,我来当这个常务副组长。”
“这个调研组不针对任何一家企业,只针对一个问题:我们清源县的绿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钱?我们现在牺牲环境换来的Gdp,从长远看,是赚了还是赔了?”
“我们要把账算清楚,算给市领导看,算给全县人民看!华源化工每年交一个亿的税,但它污染一条河,治理这条河需要花多少钱?它让周围的土地减产,老百姓的损失有多少?它让多少人得了怪病,医疗负担增加了多少?”
“他们不是要谈经济吗?我们就跟他们好好谈谈经济!谈一笔覆盖了环境成本、健康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大经济账’!”
陈建国彻底呆住了。
他张着嘴,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
这小子,是在干什么?
他不仅没有被动防守,反而借着对方的力,直接竖起了一面“算总账”的大旗!
他要把这场由华源化工挑起的、针对他个人的舆论攻击,直接升级成一场关乎全县发展路线的大讨论!
这一手,太狠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拆招,这是要釜底抽薪,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你……”陈建国指着林枫,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最后只化作一声苦笑,“你小子,真是个天生的斗士。给你一根稻草,你真能把它当成金箍棒来使。”
他心里的郁结,在林枫这番话后,竟然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久违的、想要大干一场的冲动。
“好!就按你说的办!”陈建国一拍大腿,“这个调研组,马上成立!我倒要看看,把这笔‘大经济账’摆在桌面上,谁还敢说我们是在‘杀鸡取卵’!”
“不过,”陈建国话锋一转,神情重新变得严肃,“林枫,你想过没有。这面大旗一旦竖起来,你就成了所有高污染企业的眼中钉,肉中刺。华源化工,只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它背后,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他走到窗边,指着县城东郊那片在夜色中依旧灯火闪烁的区域。
“华源化工的老总叫曹金华,外号‘曹财神’。他在市里、甚至省里都有关系。这几年,不是没人想动他,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你知道上一任试图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的环保局长,最后是什么下场吗?”
陈建国转过头,目光深沉地看着林枫。
“他老婆开的车,刹车失灵,撞在了路边的护栏上。人虽然没大事,但吓得第二天就递了辞职报告,回老家了。”
喜欢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