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同靠山屯前头那条小溪,看似平静,却一天天稳稳当当地向前流淌。狩猎小队每日进山,虽不是每次都能碰上大牲口,但山鸡、野兔之类的收获总是不缺,偶尔也能带回一头瘸了腿的老狼或是落单的野猪,为屯里的集体伙食和储备添砖加瓦。屯子里弥漫的那股子踏实劲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厚。
这天,天气算得上是入夏以来难得的舒爽日子。天空不是往常那种透亮的蓝,而是铺了一层薄薄的、均匀的灰白色云霭,将有些毒辣的日头滤得温和了许多,风也带着难得的凉意,吹在人身上,驱散了暑气。正是下晌午,屯子里相对安静,大部分劳力还在田里或山里忙活,只有些老人和孩子在树荫下纳凉。
也就在这时候,周边邻屯的那几位老支书,又结伴来了。自打去年过年,他们一起到靠山屯,请老支书和秦建国喝了一顿酒,厚着脸皮提出想入伙兔场,请靠山屯帮忙提供种兔、传授技术,带着大伙儿一起往好光景奔之后,这还是头一遭聚得这么齐整地过来。回去这小半年,他们也都铆足了劲儿,学着靠山屯的模式,或多或少地折腾起了一些副业,有的养了十几只靠山屯支援的种兔,有的试着扩大了山货采集,虽说规模、成效远不能跟靠山屯比,但总算不再是死水一潭,有了点活泛气儿。这次来,一来是走动走动,维系感情,二来也是想看看靠山屯又有啥新气象,能取取经。
他们刚到屯口,就听见打谷场那边传来呼喝声和脚步声。循声望去,只见几个年轻后生,包括那个叫周伟的知青,正手持长长的套杆,对着几个绑得结结实实、模拟野兽形态的稻草人进行练习。有的练习精准套取,有的则两三人一组,练习步伐配合与角度牵制,动作虽还带着些许生涩,但那股子认真和默契劲儿,已然有了几分模样。
邻屯的老支书们看着觉得新奇,便踱步走了过去。姓林的老支书,是个瘦高个儿,眼睛炯炯有神,他看得尤其仔细,忍不住开口问旁边一个刚收势歇息的年轻屯民:“后生,你们这练的是啥新把式?这长杆子头上带个圈,是干啥用的?”
那年轻屯民抹了把汗,脸上带着几分自豪:“林支书,这是咱建国哥带着咱们弄的猎兽套杆!专治山里不听话的大牲口!”
“猎兽套杆?”另一位姓王的老支书也凑了过来,打量着那结构巧妙、看似简单却透着股狠劲的套杆,“就这玩意儿?能对付野猪黑瞎子?”
“那可不止!”年轻屯民来了精神,比划着,“得配合!你看,像我们刚才练的,两三个人一起上,你套头,我别腿,它再有劲也使不出来!咱建国哥说了,这不是一个人耍的玩意儿,靠的是团队!”
正说着,得到消息的秦建国和老支书也从大队部赶了过来。双方见面,自然是一阵寒暄。老伙计们互相拍打着肩膀,说着“又见老了”、“你精神头还是这么足”之类的体己话。
老支书笑着招呼:“老几位,今天啥风把你们吹来了?也不提前捎个信儿!”
林支书指着打谷场上还在训练的年轻人:“还不是被你们这新动静吸引过来的!老哥哥,建国侄子,你们这又捣鼓出啥好东西了?这套杆,看着可真有点门道啊!”
秦建国谦逊地笑了笑:“林叔,没啥,就是琢磨着怎么让狩猎更安全、更有效点。都是被逼出来的法子。”
王支书感叹道:“建国啊,你们靠山屯这脑子是真好使!养兔子弄得风生水起,这打猎的家伙事也能创新!咱们那几个屯子,跟你们一比,真是落后太多了。”
话里话外,不免带着几分羡慕,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毕竟,山林里的资源就那么多,哪个屯子手段更强,哪个屯子就能过得更好些。虽然面上是友好邻屯,还指着靠山屯带携,但暗地里,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思,总是难免的。
众人说着,便往大队部走去,准备坐下好好唠唠。路上,林支书的眼睛几乎没离开过那些猎兽套杆,心里跟猫抓似的。他所在的林场屯,比靠山屯更靠近深山老林,遇到大牲口祸害庄稼、甚至伤人的情况也更频繁。以往全靠土枪和猎叉,风险大,效率也低。要是这套杆真像那后生说的那么管用……
到了大队部,喝着晾凉的山茶水,话题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猎兽套杆上。林支书终于忍不住,搓了搓手,脸上堆起笑容,对秦建国和老支书说道:“老哥哥,建国大侄子,咱们都不是外人,我就有啥说啥了。我看你们这猎兽套杆,真是个好东西!咱们林场屯那边,山深林密,野猪群隔三差五就下山拱庄稼,去年还伤了个捡柴火的孩子……你看,能不能……能不能把这套杆的制法,跟咱们说道说道?也好让咱们屯的猎户也多份保障,少点危险。”
这话一出,旁边坐着的王支书和另外一位孙支书也立刻竖起了耳朵,眼神热切地看向秦建国和老支书。这可是实实在在能提升狩猎能力、保障安全的好东西啊!
秦建国闻言,脸上笑容不变,心里却迅速盘算开来。他看了一眼老支书,老支书微微颔首,示意他做主。对于周边这几个屯子,关系微妙,既不能一味大方,什么核心东西都往外给,毕竟涉及到屯子的竞争优势和集体利益;但也不能太小气,毕竟都是乡里乡亲,老支书的面子也在那儿,而且真遇上大的兽灾,多个屯子力量强,也能互相照应。之前提供种兔,是带着大家发展副业,而这猎兽套杆,则更直接关系到狩猎这一核心生存技能。
刹那间,秦建国心里已经有了决断。他爽朗一笑:“林叔,您这话就见外了!好东西大家一起用,咱们靠山屯什么时候吃独食过?这猎兽套杆,说起来也不是啥藏着掖着的秘密玩意儿,关键在制作和用法。”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柜子旁,从里面取出一卷泛黄的图纸,摊开在桌上。“林叔,孙叔,张叔,你们看,这就是咱们琢磨出来的套杆图纸。杆子要用老腊木,够硬够韧,处理火候得把握好,不然容易裂。关键是这杆头的套索和机括……”
秦建国毫无保留地指着图纸,将选材、尺寸、套索铁环的打造、机括的灵活度等关键要点,一五一十,细细地说给三位老支书听。他语气诚恳,讲解清晰,丝毫没有藏私的意思。
“……总之,料要选好,工要做细。差一点,关键时刻就可能出纰漏。”秦建国最后总结道,然后将图纸卷好,直接递到了林支书手里,“林叔,这图纸,您拿回去,照着做就行。有啥不明白的,随时可以派人来问。”
林支书没想到秦建国如此痛快,接过图纸,激动得手都有些微微发抖:“建国……这……这真是太谢谢了!你这可是帮了咱们林场屯大忙了!”
孙支书和张支书也连忙道谢,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感激。
秦建国摆摆手,神色却认真了几分:“三位叔伯,图纸给你们没问题。但有几句丑话,我得说在前头。这猎兽套杆,做出来只是第一步,真正关键的,是用法!就像我们屯里那个后生说的,它不是一个人逞英雄的家伙,必须讲究团队配合!至少两到三根套杆协同,加上攻击手策应,形成战术才行。要是谁觉得拿了根杆子就能单挑野猪,那非出事不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所以,我建议你们,杆子做出来后,一定要组织猎户好好训练,尤其是配合。最好啊,刚开始的时候,能让我们屯的猛子或者虎子过去一趟,给你们指导指导,或者你们派几个灵醒的后生过来,跟着我们的狩猎队练几天。安全第一,可不能马虎!”
这番话,有情有理,既大方分享了技术,又点明了关键,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后续帮助,可谓面面俱到,给足了邻屯面子,也尽到了提醒的责任。
老支书在一旁听着,脸上露出了赞许和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秦建国这一步做得漂亮。图纸给了,显了靠山屯的大气和格局,但核心的战术配合和经验,依然需要靠山屯的指导,这无形中既加强了与邻屯的联系,也维持了靠山屯在狩猎技术上的些许优势和影响力。毕竟,山林界限虽划分,但深山里大家公用,狩猎能力强的屯子,话语权自然就重。帮,要帮在明处,也要帮得有价值。
三位邻屯老支书都是明白人,自然听懂了秦建国的弦外之音,更是感激涕零。林支书连连保证:“建国你放心,你的话,我们一定牢记在心!回去我就组织最好的木匠和铁匠抓紧做,做好了,一定厚着脸皮请你们屯的高手去指点!绝不乱来!”
“对对对!”孙支书和张支书也赶忙附和。
一时间,大队部里的气氛更加融洽热络。老伙计们又聊起了各自屯子这半年来的变化,遇到的困难,未来的打算。秦建国和老支书也分享了一些靠山屯在管理兔场、组织集体生产方面的经验教训。
到了晚饭时分,老支书和秦建国自然留客。饭菜不算奢华,但分量十足,有刚猎到的野鸡肉炒蘑菇,有兔肉炖干豆角,还有金黄的贴饼子,管饱管够。饭桌上,几杯自家酿的野果子酒下肚,话匣子更是打开,忆往昔峥嵘岁月,叹如今生活不易,也憧憬着联合起来更好的未来。
送走几位心满意足、步履蹒跚的老支书后,秦建国和老支书站在屯口,望着他们消失在暮色中的背影。
老支书吧嗒了一口烟袋,幽幽道:“建国啊,今天这事,你处理得好。咱们靠山屯要想真正立得住,光自己富不行,还得让周边服气,愿意跟着咱们走。该帮的要帮,该拿捏的,也得适度拿捏。”
秦建国点头:“老支书,我明白。猎兽套杆不是啥不可替代的神兵,咱们既然公开演练,他们迟早能模仿个七七八八。不如主动大方点,还能落个人情,让他们承咱们的情。关键是后面的训练和配合,这才是体现咱们价值的地方。而且……”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处墨绿色的山峦轮廓:“山林子大了,光靠咱们一个屯子,有时候也照应不过来。他们能力强点,遇到大事,也能多个照应。”
“嗯,是这么个理儿。”秦万福满意地点点头,“眼光放长远,路子才能走得宽。”
接下来的日子,靠山屯依旧按部就班地忙碌着。狩猎队的训练因为有了明确战术和集体信心的支撑,成效显着,配合越发纯熟。周伟等知青在掌握了基本技巧后,也开始参与到小组配合训练中,虽然体力、经验尚不及老屯民,但那股子认真学习的劲头和逐渐增长的勇气,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约莫过了十来天,林支书果然派来了三个精壮的后生,带着他们新打造出来的几根猎兽套杆,客客气气地来请靠山屯的“师傅”指点。秦建国便安排了猛子和虎子,专门抽出时间,带着林场屯的后生和靠山屯的新手一起训练,从最基础的握杆、出杆教起,再到步伐、眼神交流、发力技巧,最后是实战模拟配合。
打谷场上,时常可以看到两屯的年轻人混编在一起,挥汗如雨地练习。起初,林场屯的后生还有些拘谨和生疏,但在猛子虎子毫无保留的教导和靠山屯年轻人热情的帮带下,很快也掌握了要领,训练场上呼喝声、交流声、甚至因为某个滑稽失误引发的善意哄笑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被屯里人都看在眼里。大家不仅没有因为技术被学去而感到不快,反而生出一种隐隐的自豪感——看,咱们靠山屯的东西,就是好,连邻屯都要求着学!这种自豪感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屯民们维护集体、追求进步的积极性。
秦建国站在远处,看着这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看着两屯年轻人在协作中渐渐熟络甚至称兄道弟,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在传授一套狩猎工具的使用方法,更是在播撒团结、协作的种子,在编织一张以靠山屯为中心的关系网。这张网,平时或许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候,或许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夏日的云霭散去,天空重新变得湛蓝如洗,阳光依旧热烈,但靠山屯的人们心里,却因为内部的团结和对外的良性互动,而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踏实而充满希望的阴凉。他们知道,脚下的路还长,山里的挑战也不会少,但只要人心齐,思路活,步子稳,就像这精心打造、配合使用的猎兽套杆一样,形成合力,就能在这片广袤而充满野性的山林里,开拓出越来越好的光景。而靠山屯的故事,也如同山间溪流,继续向着前方,潺潺流淌,谱写新的篇章。
喜欢重生秦建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秦建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