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清院士那一声充满了无尽激动与感慨的“引力子”,通过加密视频线路,清晰地传到了江北“新地平线”总部的会议室里。
林浩、徐涛、高翔……所有在场的团队核心成员,都从这位物理学泰斗那前所未有的失态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刚刚完成的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个消息,像一颗引爆的超新星,其冲击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国家最高科研决策层中扩散开来。
当天深夜,一场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紧急、保密级别也更高的“核爆级”事件评估会,在京州西山连夜召开。
叶华清院士连夜组织了国内所有能联系上的、从事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研究的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对“道”AI给出的那份关于“引力子”的分析报告,进行了一场通宵达旦的、最严苛、最疯狂的复核。
他们调取了“候选事件三”的全部原始数据,重新运行了“道”的分析程序,并试图用人类已知的所有理论物理工具,去寻找“道”的数学论证中可能存在的、任何一丝的瑕疵或漏洞。
然而,结果是令人绝望的,也是令人狂喜的。
“复核完毕。”第二天清晨,在向最高领导小组汇报的会议上,一位同样是泰斗级的、主攻广义相对论的老院士,代表所有参与复核的物理学家,给出了最终的结论。他的声音沙哑,但每一个字,都重如千钧。
“我们……找不到任何错误。‘道’AI的数学论证,是完美的,自洽的,且逻辑闭环。从统计学上看,‘候选事件三’与‘引力子’特征的吻合度,是无可辩驳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可能将改变一切的事实——人类,可能真的……第一次‘看’到了引力子。”
这个结论,让整个会场陷入了长久的、庄严的寂静。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突破,甚至不再是一次常规的科学发现。这是一次……文明级别的事件。
几天后,一场规模更宏大、参与人员级别也更高的联席会议,再次召开。陈默、孟承英、丰承德三位院士,也以最高顾问的身份,被邀请加入了这场视频会议。
会议的主题,不再是“验证”,而是“阐释”和“决策”。
“同志们,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可能正在见证一段新的历史。”叶华清院士作为主讲人,站在屏幕前,他的背后,是那张简洁却又蕴含着无穷奥秘的“引力子画像”。
“‘引力子’的发现,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单纯地‘发现一个新粒子’的范畴。”他看向在座的所有人,其中不乏来自军方和工业领域的、对理论物理不甚了解的负责人。
“我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叶院士说道,“我们目前所知的宇宙,是由四种最基本的力所支配的:维持原子核稳定的‘强相互作用力’,引起放射性衰变的‘弱相互作用力’,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电磁力’,以及构建起整个宇宙宏观结构的‘万有引力’。”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物理学家们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将这四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力,统一在一个唯一的、优美的、能够解释宇宙间所有现象的终极理论之下。我们称之为——‘万有理论’。”
“我们已经成功地在‘标准模型’的框架下,统一了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但是,引力,这个我们最熟悉、却也最神秘的力,始终像一个孤傲的君王,游离在这个框架之外。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现代物理学的支柱,在引力的领域,是相互矛盾的。”
叶院士的目光,变得无比灼热。
“而引力子,正是连接这两个世界的‘信使’!它既是引力场的量子,又是时空本身的涟漪。它是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找到了它,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那把,通往‘万有理论’终极圣殿的、唯一的黄金钥匙!”
叶院士的这番阐述,清晰、有力,充满了激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了这项发现的终极意义。
这不是在为物理学大厦增添一块新的砖石。
这是在为建造整座大厦的“穹顶”,找到了那块最关键的“拱心石”!
“我同意叶院士的判断。”陈默的声音,在此时响起,为叶院士的发言,画上了最完美的注脚,“在之前的会议上,我曾提议,将寻找‘万有理论’作为我们下一阶段的终极目标。当时,这还只是一个遥远的、近乎于幻想的梦想。但现在,‘道’AI的发现,让这个梦想,第一次,拥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会议的走向,已经没有任何悬念。
主持会议的最高负责人,在听取了所有人的意见后,做出了最终的、历史性的决策。
“‘世界’指令,从今天起,将被赋予全新的、更宏伟的战略目标。”他的声音,通过加密线路,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与会者的耳中。
“我命令:国家将不惜一切代价,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全力支持‘道’AI,在引力子被发现的实验证据基础上,去尝试完成爱因斯坦、霍金以及无数物理学家都未能完成的终极梦想——”
“构建一个能够统一自然界四大基本力的‘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y, GUt)!”
一项全新的、将整个国家的科研力量,都聚焦到物理学最顶尖峰的最高指令,正式下达!
江北,“神威之心-pro”控制中心。
林浩、徐涛、高翔等人,在远程参加完这次历史性的会议后,心中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豪情。
“真没想到……我们竟然真的有一天,会以这种方式,去触碰那个只在教科书和科幻小说里才敢想象的东西。”徐涛看着身旁的林浩和高翔,感慨万千。
“这不是幻想,这是我们的新任务。”林浩的眼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徐涛点了点头,他坐回到控制台前,开始将这个全新的、宏伟的战略目标,转化为“道”AI可以理解的、具体的计算指令。
这个过程,无比复杂。他需要在丰院士和叶院士的远程指导下,将整个“标准模型”的数学结构——也就是那个复杂无比的规范场论拉格朗-日量,输入到“道”的知识库中。
但这不再是一次“灌输”。
他向“道”下达的指令是:
【新任务:请将以下‘标准模型规范场论’的数学结构,与你之前发现的、描述‘引力子’的全新数学框架,进行逻辑上的融合。】
【目标:寻找一个更高层级的、能够同时包含这两套数学结构,并能自洽地描述所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数学形式。】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