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战事的初步策略虽定,但后续的兵员、粮饷调配,以及长期应对的国策制定,仍需朝堂上下同心协力。然而,一项关于是否扩大“官办书院”规模的提议,却在此时引发了文官集团内部乃至与皇权之间新的波澜。
提议源于一位颇具声望的大儒,他上书皇帝,盛赞宫内女学教化之功,认为知识不应局限于宫廷与少数世家,建议在各州郡广泛设立官办书院,择优招收平民子弟入学,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此议一出,顿时在士林中引起轩然大波。一部分开明之士大力支持,认为此举可开启民智,广纳贤才,于国有利。但更多的,尤其是那些依靠门第和垄断知识维持地位的世家官员,则强烈反对。
“陛下,万万不可!学问之道,贵在精粹,岂可滥授于白丁?此举恐令圣人之学流于低俗,更会动摇国本啊!” 一位出身百年书香门第的御史大夫痛心疾首。
“是啊,陛下!若人人皆可读书明理,那与士子何异?长此以往,尊卑不分,纲常何在?” 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支持者则据理力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开书院,教化万民,正是彰显仁德,巩固国本之举!岂能因门户之见,而阻天下寒士上进之路?”
争论的焦点,表面上是对教育资源的争夺,深层则是关乎权力结构与阶层流动的博弈。萧景玄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内心深处是支持推广官学的,这不仅能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员选拔的垄断,更能培养更多忠于皇权、而非家族利益的寒门士子,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良机。
但他也清楚,此事阻力极大,不可操之过急。他将目光投向了引发此议的源头——沈芷衣和她的女学。女学的成功,成为了支持者们最有力的例证。
很快,一些针对女学的非议开始悄然流传。有说她教授的内容“不合礼法”,有说她聚集宫女“别有用心”,甚至隐隐有流言,将北境战事的爆发与女学这种“阴盛阳衰”、“牝鸡司晨”的现象联系起来,荒谬却恶毒。
沈芷衣听闻这些流言,只是淡然一笑。她对前来报信的小禄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做我们该做的事便可。” 她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在征得萧景玄同意后,将女学每月一次的“开放日”规模扩大,邀请一些品级较低、家世清白的官员女眷前来参观,让她们亲眼目睹女学教授的内容与成效。
同时,她亲自撰写了一篇《劝学浅释》,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读书识字并非为了科举做官,而是为了明事理、辨是非、更好地经营生活与事业的道理。这篇文章经由女学宫女之手抄录传播,竟在宫外也引起了不少反响,尤其得到了一些商贾和平民家庭的认同。
萧景玄则在这场风波中保持了沉默,既未明确支持推广官学,也未制止对女学的非议。他在观察,在等待。他在等待北境战事能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届时他的威望将更上一层楼,推行新政的阻力也会小很多。同时,他也在观察沈芷衣如何应对这场因她而起的风波。
这一日,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递帖求见沈芷衣。帖子的落款是——陈国公府。
喜欢锦瑟之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锦瑟之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