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风清,秋夜如水。
苏明远刚从师门家宴归来,心中还回味着那温馨的家庭氛围,忽闻窗外有人轻叩:明远兄,可是睡下了?
声音熟悉,是同窗好友赵子明。苏明远忙起身开门,只见赵子明手提一盏风灯,身后还跟着李文谦、钱志诚两人。
三位兄长深夜来访,所为何事?苏明远让三人进屋,重新点亮油灯。
今日听闻朝中又有变故,我等心中不安,特来与明远兄商议。赵子明放下风灯,神色凝重,前日传来消息,西夏又在边境挑衅,朝廷议和还是用兵,众说纷纭。
李文谦接过话头:更令人忧心的是,听说有大臣建议增加赋税,以充军费。百姓本就困苦,若再加重负担...
钱志诚则摇头叹息:说来可笑,我等在此埋首经史,却不知天下大势。今日偶听师长与人谈及时政,方知朝廷内外困顿至此。
苏明远为三人斟茶,心中思绪万千。作为一个来自现代的人,他对北宋面临的困境有着超越时代的认知——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党争不断,外敌环伺。但此时此刻,面对这些忧国忧民的同窗,他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呢?
诸位兄长忧国之心,令明远敬佩。苏明远缓缓开口,只是天下大事,岂是我等书生所能轻易评判?
明远兄此言差矣!赵子明激动地站起身来,《孟子》有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等既读圣贤书,岂能不关心天下苍生?
李文谦也点头附和:正是如此。若我等只知埋头读书,不闻窗外事,即便中了进士,又如何能治国安民?
钱志诚更是慷慨激昂: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等虽还是学子,但这颗忧国之心不能缺失!
看着三位同窗激动的神情,苏明远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在现代,很少有年轻人会如此真挚地关心国家大事,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而眼前这些古代青年,却怀着如此纯真的理想主义精神。
诸位说得对。苏明远收敛心神,那我们就来谈谈天下大势吧。只是...他环视三人,压低声音,此间所谈,只供我等交流学习,不可外传。
三人郑重点头。
既然如此,明远兄以为,当前朝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赵子明问道。
苏明远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他必须小心翼翼,既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又不能显得过于超前:愚以为,当前朝廷之困,表面看是财政紧张、边患不断,实则根源在于国家治理体制的积弊。
体制积弊?李文谦皱眉,明远兄能否详细说明?
苏明远点点头:诸位可曾想过,为何朝廷年年增税,国库却依然空虚?为何养兵百万,却屡败于西夏小国?
这...钱志诚迟疑道,莫非是官员贪腐,将士不力?
贪腐将懦固然是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苏明远谨慎地说道,以财政而言,朝廷设官过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同一件事,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效率低下,耗费巨大。
赵子明眼中一亮:明远兄的意思是,应该精简官员,提高效率?
正是。苏明远点头,但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朝廷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令畅通,赏罚分明。
李文谦若有所思:监督机制...你是说御史台、谏官之类?
苏明远摇头:现有的监督体系虽然存在,但往往流于形式。真正的监督,应该是制度性的,而非人治性的。
制度性?三人都露出困惑的神色。
苏明远意识到自己说得过于超前了,连忙解释:比如说,可以建立定期的官员述职制度,让百姓参与评议;可以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制定详细的法规,让官员的行为有章可循。
钱志诚听得入神:明远兄这些想法,倒是颇有见地。只是...他迟疑了一下,让百姓参与评议官员,这...这会不会有些...
有些什么?苏明远问道。
有些...不合礼制?钱志诚小心地说道,自古以来,都是上治下,哪有下评上的道理?
苏明远心中一震。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刚才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些现代的民主监督理念。在古代,这确实是惊世骇俗的想法。
志诚兄说得对。他连忙补救,明远刚才失言了。不过,圣人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百姓的意见还是应该重视的。
赵子明点头:《孟子》确实如此说。只是如何听取民意,确实需要谨慎考虑。
李文谦则转移了话题:说到军事,明远兄以为我朝军队为何屡败?
苏明远暗自松了一口气,这个话题相对安全一些:以愚之见,我朝军队的问题在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有效训练。
愿闻其详。三人都凑近了些。
朝廷为防武将专权,将兵权分散,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临敌之时,指挥混乱,配合不力。苏明远分析道,再者,军队长期缺乏实战训练,养尊处优,战斗力自然下降。
钱志诚忧虑地说:可是,若不分散兵权,万一有武将造反怎么办?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知不可忽骤得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