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苏明远刚回到府中,还没来得及歇息,管家就来禀报:大人,宰相府来人了,说王相请大人过府一叙。
苏明远心中一动。王旦身为宰相,位高权重,今日朝会上他虽然表面中立,但最后的折中建议实际上是在帮苏明远。现在召他过府,必有深意。
备车,马上就走。
宰相府比刘府更加气派,但布置却简朴许多,没有那些奢华的陈设,反而处处透着文人的雅致。
王旦在书房接见了他。这位宰相年近六旬,清瘦儒雅,一双眼睛却格外锐利。
明远来了,坐。王旦指了指旁边的座位,语气随和。
多谢王相。苏明远落座,心中却在揣测对方的意图。
今日朝会上,你那一番话,说得好。王旦亲自给他倒茶,有勇气,有见识,也有担当。
王相过奖了。明远只是据实以奏,份内之事。
份内之事?王旦笑了,能把份内之事做到这个份上的,天下能有几人?
他放下茶壶,正色道:明远,老夫今日请你来,是想跟你说几句心里话。
王相请讲。
你今日揭露的那些问题,老夫并非不知。王旦叹了口气,朝中这些年积弊已深,老夫也想改革,但阻力太大。不是老夫不想动,是实在动不了。
他看着苏明远:你年轻,有冲劲,老夫很欣赏。但老夫也要提醒你,这条路不好走。你今天得罪的人,不在少数。
明远明白。苏明远坦然道,但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明远不敢说能改变一切,但至少要尽一份力。
王旦赞许地点头,有这份心就好。只是你要记住,改革不能操之过急。今日圣上让你先试点,这是明智之举。你切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若能在试点中做出成绩,自然有人支持你;若是失败了,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就会落井下石。
多谢王相教诲。
还有一点。王旦压低了声音,你今天虽然没有点名,但刘侍郎那边已经恨上你了。他在朝中经营多年,门生故吏众多,势力不可小觑。你要小心。
明远会注意的。
王旦又叮嘱了几句,才让他告辞。临别时,他拍着苏明远的肩膀:年轻人有朝气是好事,但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老夫这些年能在宰相位子上坐稳,靠的不仅是能力,还有谨慎。你记住,活得久才能做更多事。
这番话意味深长。
离开宰相府,苏明远心情沉重。王旦的话提醒了他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个权力场中,理想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保持原则的同时不被人打倒,同样关键。
马车行至半路,忽然停了下来。
怎么了?苏明远掀开车帘。
大人,前面有人拦路。王忠警惕地说。
苏明远心中一紧,探头看去,只见前方站着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人,正是御史中丞李及。
苏大人,李某有礼了。李及拱手道。
苏明远下了马车:李大人,这是……
借一步说话。李及看了看四周,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
两人来到附近一个僻静的茶楼。李及要了个雅间,屏退了小二。
李大人有话不妨直说。苏明远开门见山。
痛快。李及笑了,那李某就直言了。今日朝会上,苏大人揭露地方苛政,可谓大快人心。李某身为御史中丞,本就是监察百官,对苏大人所为深感钦佩。
他顿了顿,但李某也要提醒苏大人,你今日所为,已经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些人不会善罢甘休。
明远知道。
知道就好。李及正色道,李某今日来,是想告诉苏大人,御史台支持你。你若需要什么帮助,尽管开口。
这是在表明立场,也是在结盟。
苏明远心中一暖。他本以为今天会四面楚歌,没想到还有人主动伸出援手。
多谢李大人。明远若有需要,定会相求。
另外。李及压低声音,李某打听到,刘侍郎那边已经在活动了。他们打算在试点的时候给你使绊子,让你的改革无法推行。你要有所准备。
哦?如何使绊子?
无非就是那些老手段。李及冷笑,或是在选择试点地区时做手脚,挑最难搞的地方给你;或是在执行过程中阳奉阴违,让你的政策走样;又或者干脆让地方官员联合起来对抗,让你寸步难行。
苏明远点头。这些手段确实很常见,也很有效。
李某的意思是,你在选择试点地区时,要亲自把关,不能让他们左右。另外,执行过程中也要全程跟进,不能假手于人。李及提醒道。
明远明白。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才各自离去。
回到府中,已是黄昏。苏明远让人准备了简单的晚膳,边吃边思考对策。
王旦的告诫,李及的提醒,都让他意识到接下来的道路会有多艰难。
但他没有退路了。
吃完饭,他来到书房,摊开地图,开始研究哪些地方适合作为试点。
按照朝廷的要求,要选三到五个州县。这些地方既要有代表性,又不能太难搞,还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他在地图上圈圈点点,最后圈定了五个地方:
一个是他的故乡,那里他熟悉情况,也有一定的人脉基础;
一个是江南富庶之地,那里经济发达,百姓相对宽裕,改革阻力较小;
一个是北方边境州县,那里军事压力大,税赋问题严重,最能体现改革的必要性;
还有两个是中部地区的普通州县,情况相对中等,具有普遍代表性。
这五个地方涵盖了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足以测试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正沉思间,管家又来禀报:大人,刑部尚书薛大人求见。
苏明远一愣。薛奎是刑部尚书,与他平日并无交往,这个时候来访,所为何事?
有请。
薛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方面大耳,一副威严相。他进了书房,环顾四周,看到墙上挂着的那些字画和书籍,点了点头。
苏大人好雅兴。
薛大人过奖,请坐。
两人落座,薛奎开门见山:老夫今日来,是想跟苏大人说一件事。
薛大人请讲。
今日朝会上,苏大人提到地方官员贪腐,百姓申诉无门。这让老夫想起一桩旧案。薛奎叹道,三年前,西南某县有一百姓状告县令贪赃枉法,层层上告,最后告到了刑部。老夫亲自审理此案,查明确有其事,那县令克扣赈灾粮款,中饱私囊数万两。
他顿了顿,可你猜最后如何?
如何?
那县令的靠山在朝中四处活动,最后只是革职了事,贪赃的银子也没追回多少。而那个申诉的百姓,反而因为被杖责,差点丢了性命。薛奎愤然道,老夫当时就想,这样的事如果不改变,百姓如何能伸冤?如何能信任朝廷?
苏明远听得心中沉重。
所以,当苏大人今日提出建立申诉机制时,老夫心中甚为赞同。薛奎认真道,刑部愿意配合苏大人推行这一改革。若有需要,尽管开口。
又是一个支持者。
苏明远起身施礼:多谢薛大人支持。有薛大人相助,明远更有信心了。
不必谢老夫。薛奎摆手,老夫也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若能让百姓少一些冤屈,多一些希望,老夫这把老骨头再累也值得。
送走薛奎后,苏明远心中稍稍安定了一些。
虽然有刘侍郎那一派的反对,但他也并非孤军奋战。王旦的指点、李及的支持、薛奎的配合,都让他看到了希望。
只要他能在试点中做出成绩,证明改革的可行性,就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就能将这一改革推广到全国。
夜深了,苏明远仍在灯下伏案。他要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要考虑每一个可能的问题,要为每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窗外,月明星稀。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
苏明远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写下一行行计划和对策。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知不可忽骤得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