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散落的钞票已经清点完毕,整齐地捆扎好,但三人却毫无睡意。
南下的惊险和成功的喜悦过后,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木齐章用指尖轻轻敲着桌面,打破了沉默:“二哥,陈星,咱们得想想以后了。”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两人:
“再过十几天,我和星哥就开学了。
到时候,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全天摆摊。
进货也是个麻烦事,总不能隔三差五就往广州跑。”
这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
木建军脸上的兴奋顿时褪去,眉头皱了起来:
“是啊……这开学了可咋整? 生意刚有点起色……”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实在不愿就此中断。
陈星一直沉默地听着,此时开口,声音沉稳:
“开学前,我们得再去一次广州。”
他看向木齐章,眼神交汇间,似乎已经明白了彼此的想法:
“这次去,不光是进货,关键是和刘老板,或者通过老班长,谈妥一条稳定的供货渠道。”
木齐章眼睛一亮,接过话头:
“陈星哥说得对。
我们可以和他们商量,以后由他们定期通过铁路给我们发货。
我们这边,只需要去火车站行李房提货就行。”
她语速加快,显然这个想法在她心里酝酿已久:
“虽然这样,每批货的成本可能会高一些,要分一部分利润给他们,但算下来,肯定比我们每次都亲自跑一趟要划算,也安全得多。”
“让别人发货?”
木建军一听,立刻摇头,脸上写满了不放心:
“那怎么行,万一他们以次充好,或者缺斤少两怎么办?
咱们人在北京,隔着几千里地,找谁说理去?
到时候钱付了,收到一堆破烂,不是亏大了!”
他的担忧很实际,这也是这个年代远程交易最大的风险。
陈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看向木齐章,眼神里带着询问和支持。
他知道木齐章肯定有更深的考量。
果然,木齐章不慌不忙,她拿起桌上的一块电子表,在手里把玩着:
“二哥,你的担心有道理。
但是,你想想,我们和刘老板,尤其是通过老班长的关系,已经合作过一次了。
这次我们再去,显示出长期合作的诚意,把这条线稳住,比我们像没头苍蝇一样每次去市场现找货源要可靠得多。”
她顿了顿,语气坚定:
“做生意,要想做大,就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有时候,必须让出一部分利益,换取更长远的便利和安全。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这时,陈星才沉声开口,他的话,直接击中了木建军最脆弱的地方:
“建军,你还记得广州巷子里那三个拿刀棍的人吗?”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如果我们每次都要亲自南下,类似的风险,就可能一次次遇到。
下次,运气不一定还这么好。
让利发货,看似亏了,实则是用钱买平安,买时间。
对我们,尤其是对即将开学的小章来说,这是最稳妥的选择。”
提到那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木建军下意识地摸了摸手臂上已经结痂的伤口,脸色微微发白。
那股冰冷的恐惧感再次袭来。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最终化为一声叹息。
他不得不承认,陈星的话戳中了他的软肋。
他自己受伤没关系,但如果妹妹或者陈星因为进货再出意外,他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木齐章感激地看了陈星一眼,陈星总能在她需要的时候,用最直接的方式,帮她扫清障碍。
这种默契,无需言语。
“二哥,”
木齐章放缓语气,安抚道:
“你的担心,我们明白。
所以这次去,我们会把条款谈得更细,比如验货标准、违约责任都白纸黑字写清楚(尽管这年代的合同约束力有限)。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靠信誉维系。
我们讲信誉,按时付款;他们想长期赚钱,也得讲信誉,保证质量。
这是个相互的过程。”
她站起身,目光坚定: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开学前,我和星哥再跑一趟广州,把这条供应链敲定下来。
二哥,你留在北京,看好咱们的摊子,同时留意着有没有合适的固定摊位,老打游击也不是办法。”
木建军看着妹妹和陈星,他们两人,一个目光长远,一个沉稳果决,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心里那点顾虑,在更大的格局和现实的安全威胁面前,终于消散了。
他用力点点头:“好,我听你们的,北京这边,你们放心。”
方案已定,三人的心情都轻松了不少。
对未来的规划,虽然充满挑战,但路径已经清晰。
小院的灯光熄灭,但三个人心中,都对十几天后的又一次南下,充满了新的期待。
两天后的下午,一封薄薄的电报被邮递员送到了小院。
木齐章正在院子里熨烫最后几件准备晚上出摊的衣服,蒸汽氤氲中,她听到邮递员的喊声,心猛地一跳。
她放下熨斗,快步走到院门口,签收了电报。
电报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行字:“货已发,车次K48,三日抵京,凭此电及身份证取。马。”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看到这行字,木齐章的手还是微微颤抖了一下。
她捏着电报,转身看向闻声从屋里出来的陈星。
陈星接过电报,扫了一眼,眼神沉稳,对她点了点头:“成了。”
简单的两个字,却像一颗定心丸。
这意味着,他们设想的远程供货模式,有极大的可能性成功。
之前等待变得格外漫长。
木建军有些焦躁,时不时念叨:
“不会出什么岔子吧? 路上会不会被扣下? 东西会不会少了?”
木齐章表面上平静,照常出摊,但每晚清点货款时,总会不自觉地看向日历。
现在好了,总算放心了。
天刚蒙蒙亮,三人就来到了北京站行李提取处。
手续比想象中顺利,工作人员核对电报和身份证后,指了指角落里一堆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的包裹。
看到打着特殊绳结的包裹时,木齐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
陈星上前,检查了一下包裹外的货运单,笔迹是老班长的,货物件数也完全对得上。
“是班长的笔迹,件数没错。”
陈星言简意赅,但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
木建军喜形于色,搓着手:“太好了,太好了。”
他迫不及待地和陈星一起,将沉重的包裹搬上借来的三轮车。
回到小院,拆开包裹比第一次还激动。
锋利的剪刀划开粗麻袋,露出里面用牛皮纸和塑料袋层层包裹的服装。
一股淡淡的樟脑丸和崭新的布料混合的气味散发出来。
木齐章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件衣服。
款式、数量、质量,都与他们上次进货时确认的样品一致,甚至折叠得更加整齐。
显然,老班长和刘老板那边,对这笔新模式的生意非常重视,做得格外用心。
“没问题,和咱们要的货一模一样。”
木齐章抬起头,对一直注视着她的陈星说道,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陈星“嗯”了一声,嘴角也微微上扬。
他拿起一件衬衫,摸了摸面料和做工,确认无误。
这个结果,印证了他们之前的判断,建立稳定可信的远程渠道,是可行的。
木建军高兴得像个孩子,拿起一件新到的夹克在身上比划:
“这料子,这做工,没得说,比百货大楼的强多了。”
他之前的担忧一扫而空,只剩下兴奋:
“这下好了,如果真的可以谈妥,以后不用跑那么远了,省了多少事。”
喜悦过后,现实的工作接踵而至。
这批新货需要重新整理、熨烫、定价。
院子里再次忙碌起来。
陈星负责将大包裹搬运到合适的位置,并检查有无运输造成的破损。
木建军负责拆开内包装,将衣服一件件取出,木齐章则负责最重要的环节检查质量、分类搭配,并准备熨烫。
三人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没有人指挥,但一切井然有序。
忙碌了一天,虽然疲惫,但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充实和满足。
木齐章站在院子中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感慨万千。
从最初冒险南下,到遭遇危险,再到如今初步建立起稳定的货源渠道,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但每一步,他们都携手走了过来。
陈星的沉稳保护,二哥的逐渐成长,以及自己那份来自“先知”的胆识和判断,缺一不可。
“明天,可以上新了。”
喜欢穿越七零做会计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七零做会计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