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林家书房却亮着孤灯一盏。
林舒安伏案于宽大的书桌前,四周散落着大量打印出来的资料、学术论文以及往届论坛的影像记录。那封精致的邀请函被郑重地放在桌角,像一枚无声的计时器,滴答作响,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她正在逐字逐句地打磨演讲稿。这已不知是第几稿了。每一次重读,总能发现可以更精炼、更精准、更具感染力的地方。
她手边摊开着一本厚重的《中国画学全史》,旁边是夹满便签的《艺术的功用》和《文化经济学导论》。她不仅仅满足于阐述沙龙的成功案例,更试图将“虚实借景”所代表的东方美学智慧,置于更宏大的艺术史和商业理论框架下,赋予其普适性的方法论意义。她要让那些见多识广的全球精英明白,这并非一时一地的灵光乍现,而是源自深厚文化底蕴的、可复制、可演进的商业哲学。
她的指尖在键盘上悬浮,久久未能落下。删掉一个略显浮夸的形容词,替换一个更精准的学术术语,调整一段论述的逻辑顺序,使其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她甚至对着手机录音,反复聆听自己的语速、停顿和重音,确保每一个字传递出去的力量都恰到好处。“这里……引用《园冶》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否能让西方听众理解其背后的自然观与创造力的平衡?” 她低声自语,眉宇间凝聚着全神贯注的思索。
她在稿纸的空白处,另列了一栏——“潜在质疑与回应”。她模拟着可能遇到的最尖锐的问题:关于商业回报周期、关于文化差异的壁垒、关于传统元素在现代应用中的局限性……并为每一个问题都准备了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同时不失风度的回答。她知道,在那个舞台上,瞬间的应变能力至关重要。
疲惫感如同潮水般阵阵袭来,眼窝深陷,太阳穴突突地跳。但她不敢有丝毫松懈。这不仅仅是一场演讲,这是一场战役。对手是隐藏在暗处的流言,是根深蒂固的偏见,是等着看她笑话的各方势力。她像一名即将踏上角斗场的武士,在出战前,一遍遍擦拭自己的盔甲和武器,检查每一个可能的薄弱环节。她没有退路,必须赢。
与此同时,顾氏总裁办公室。
这里的气氛同样凝重,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冰冷的效率。
顾怀笙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周谨肃立在一旁,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分区块显示着不同的信息流。
屏幕上,一块区域显示着论坛组委会所有核心成员的背景资料、股权关系网,甚至包括他们近期的行程和联络记录。另一块区域,则是已确认参会的重要嘉宾名单,旁边标注着与林、顾、赵三家已知的商业关联或潜在利益冲突。还有一块,实时滚动着与论坛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测数据。
周谨手持激光笔,指向屏幕上几个被标红的名字和机构:“王董事提到的那个媒体集团,确认是赵氏通过离岸公司控股。他们本次派出的采访团队负责人,与之前散播流言的几个渠道有过密切接触。另外,我们监测到有几个新注册的社交媒体账号,正在尝试引导关于林小姐‘倚重家世’、‘理论大于实践’的讨论,手法很隐蔽,但Ip追踪指向与赵氏有关联的公关公司。”
顾怀笙的目光冰冷地扫过那些红色标记,如同鹰隼锁定猎物。
“组委会那边,打好招呼,所有流程,尤其是提问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审核过的名单进行。现场我们的安保人员要嵌入会务组,确保任何‘意外’提问者无法接近麦克风。” 他的声音没有一丝温度,“那几个活跃的账号,在论坛开始前四十八小时,处理掉。我不希望看到任何预先设定的负面基调。”
他顿了顿,补充道:“演讲稿的最终版,让技术团队做一次全面的泄密风险检测。另外,准备一份关于《秋山萧寺图》鉴定报告的公证文件电子版,一旦现场出现类似沙龙的质疑,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发布。”
他像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在战前推演着所有可能的敌情和变数。他将林舒安推向前台,就必须为她扫清内在所有已知的障碍。这不是不信任她的能力,而是他深知,有些暗箭,并非个人的才华和勇气所能抵挡。他必须确保,她面对的,是一场相对公平的、基于理念和实力的较量。
夜色渐褪,晨光微熹。
林舒安终于趴在书桌上,累极而眠,手边还压着写满批注的演讲稿。
顾氏大厦顶层的灯光也终于熄灭。顾怀笙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城市从沉睡中苏醒,轮廓在晨曦中逐渐清晰。
他预感到,这绝不会是一场风平浪静的演出。水面之下,潜藏的冰山,正等待着与航船的致命一撞。而他,已布下天罗地网,绝不会允许他的船,在未启航前就触礁。
风暴前夕,最后的宁静之下,是双方紧锣密鼓、无声的博弈与准备。山雨,欲来。
喜欢明珠映夜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明珠映夜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