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公函的内容,如同在林家平静的湖面投下又一块巨石。正如林舒安所料,家族内部对此反应不一。
母亲郑丽是纯粹的欣慰与骄傲,看着女儿的眼神充满了“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慨。父亲林文在最初的震惊后,则是长久的沉默,最后只化作一句复杂的叹息:“顾怀笙……所图非小啊。”他看到了这份器重背后的深远意味。
大哥林书鑫在电话里的语气难掩激动:“舒安,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有顾氏这层关系,我们在董事会的声音会更硬气!”他更多地看到了这对稳固长房权力的益处。
最让林舒安在意的,是爷爷的态度。
在爷爷能下床轻微活动后,她带着公函的副本去病房看他。林瀚岳靠在躺椅上,戴着老花镜,将那份文件细细看了许久,苍老的手指在“文化战略委员会”和“林舒安领衔”那几个字上摩挲了片刻。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看向窗外,半晌才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
“顾家这小子,出手倒是大方。这份礼,不轻。”
他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林舒安:“丫头,他给你的,不只是一个头衔,是一个擂台。站在上面,万众瞩目,赢了,光芒万丈;输了,摔得也比谁都惨。你明白吗?”
林舒安迎上爷爷的目光,郑重地点头:“我明白,爷爷。这不是礼物,是责任,也是考验。”
林瀚岳凝视她片刻,眼底深处那丝担忧渐渐化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欣慰的决断。
“明白就好。”他重新戴上眼镜,将文件递还给她,语气变得沉稳而有力,“既然接了,就要做好。林家,以后在很多方面,需要倚重你和顾氏的这条线。但记住,倚重不是依附。无论何时,林家的风骨不能丢,你自己的根,要扎稳。”
“是,爷爷。”林舒安将爷爷的话一字一句刻在心里。这是嘱托,也是授权。爷爷默许了她以个人身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为林家开拓新的疆域和影响力。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林舒安正式走马上任。
顾氏集团为她准备的办公室,就在顾怀笙总裁办公室的下一层,视野开阔,配置顶尖,其规格远超一个普通项目负责人。周谨将委员会的工作章程、权限范围以及近期需要评估的几个重要项目资料送了过来,厚厚一摞,涉及博物馆数字化合作、大型文旅地产的文化内核构建、甚至包括对一家濒临倒闭的老字号非遗工坊的投资评估。
工作量巨大,领域繁杂,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数亿的资金流向和文化项目的生死。
林舒安没有怯场。她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的小团队,成员包括她从林家带过来的、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老先生,也有顾氏这边精通商业逻辑和项目管理的年轻精英。她将自己沉浸在无数的资料、报告和会议中,用之前在“璇玑”项目中磨练出的、将文化深度与商业可行性结合的思路,去审视每一个项目。
她否决了一个试图将千年古刹过度商业化开发的文旅方案,尽管那个方案利润预测极高。她力排众议,推动了对那家老字号非遗工坊的收购和现代化改造计划,认为其承载的独特技艺是无价之宝,关键在于找到与现代审美和需求的连接点。
她的决策并非每次都受欢迎,质疑和阻力时有发生。但她展现出的专业、果断以及对“文化价值”近乎执拗的坚守,逐渐赢得了团队和相关部门人员的尊重。
她与顾怀笙的接触,也因此变得频繁而正式。每周都有固定的项目汇报会,偶尔也会因为紧急事项需要直接沟通。他们之间的对话,严格围绕着公事,高效、精准,不带任何冗余的情感。
顾怀笙永远是那个冷静的最终决策者,听取她的汇报,提出尖锐的问题,偶尔会在她坚持的某个点上,给予超出预期的支持。他像一个苛刻的导师,用巨大的资源和严峻的挑战,逼迫她快速成长。
林舒安能感觉到,自己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蜕变。她不再仅仅是从林家温室里走出的花朵,而是在商业与文化的交叉火力下,淬炼成一块逐渐显露锋芒的坚钢。
这天深夜,她还在办公室审核一份海外合作项目的文化适配性报告。手机屏幕亮起,是顾怀笙发来的信息,内容却与工作无关:
[玻璃花房的桔梗,开得正好。]
林舒安握着手机,怔住了。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映在她略显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眸里。
他没有问她在做什么,没有催促工作,只是平淡地告知了一个事实。
但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了细微而清晰的涟漪。她仿佛又闻到了那晚混合着泥土与花香的湿润气息,看到了月光下他略显孤寂的背影。
她低头,指尖在屏幕上停留许久,最终回了三个字:
[知道了。]
没有多余的情绪,如同他们之间大多数公事公办的交流。
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他们站在一个新的棋盘上,她是执棋者,而他对面。棋局复杂,胜负未卜,但这条对弈之路,她已无法,也不想回头。
喜欢明珠映夜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明珠映夜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