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夏至,合肥科学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室里,冷气开得足,林晓阳却觉得后背在冒汗。他盯着主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等离子体温度已经飙升到9800万摄氏度,距离1亿度的目标只剩一步之遥,而约束时间也即将突破400秒,这是人类从未触及的高度。
“磁场强度稳定在5.2特斯拉,真空室压力1.3x10??帕斯卡。”副研究员小李的声音带着颤音,手指悬在紧急停机按钮上方,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这个由建军科技联合中科大共建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已经连续运行了397秒,超过了之前由韩国保持的300秒世界纪录。
林晓阳的指尖在控制台上微微颤抖,汗水顺着额角滴落在键盘上。他想起三年前刚接手这个项目时,爷爷林建军送他的那本“未来能源研究思路”笔记,扉页上写着:“核聚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中国不能再错过这次机遇。”此刻,那些晦涩的公式和模型,在屏幕上化作跳动的等离子体,仿佛在诉说着跨越代际的期许。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实验启动前就已响起,带着突破在即的激动:【检测到“能源革命”关键节点,林晓阳的可控核聚变研究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前瞻方向。】
【奖励“等离子体约束优化方案”:包含磁场位形调整参数、杂质控制算法、热负荷分布优化模型,可显着提升装置稳定性与运行时间。】
林晓阳将方案里的“螺旋型磁场约束”参数输入系统,屏幕上的等离子体形态立刻变得更加规整,像一个被无形之手握住的火球,剧烈的波动幅度减少了60%。这个优化方案解决了困扰业界多年的“边缘局域模”问题——当等离子体温度超过上亿度时,边缘会出现能量爆发,就像太阳表面的耀斑,可能瞬间摧毁真空室壁。
“温度9900万度!399秒!”小李的声音几乎变调。实验室里的气氛紧张得像要凝固,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时间和温度数字。
林晓阳突然想起疫情期间,爷爷隔着视频给他看的那张老照片——1978年,林建军在轧钢厂的车间里,和工友们围着一台老旧的电弧炉,炉口喷吐着橘红色的火焰,那是当时厂里最“高温”的设备,却连1万度都达不到。而现在,他们正在驾驭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这是爷爷那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1亿度!400秒!”
当主控屏幕上的数字定格在这一刻,实验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扔掉了手里的记录本,有人互相拥抱,还有人激动地跳了起来。林晓阳瘫坐在椅子上,浑身的力气仿佛被抽空,眼泪却忍不住涌了出来——为了这一刻,团队已经在实验室熬过了无数个通宵,报废的钨铜合金靶材堆成了小山,仅磁场线圈的调试就失败了137次。
“晓阳,快看!还在运行!”小李突然指着屏幕,时间已经跳到了401秒,温度依旧稳定在1亿度以上。
林晓阳猛地坐直身体,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调出热负荷分布图像。按照系统奖励的优化模型,能量在真空室壁上的分布均匀得不可思议,最热点的温度比预期低了15%。“还能再坚持!”他的声音带着兴奋的沙哑。
最终,当等离子体在403秒时自然熄灭,整个实验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个数字不仅打破了世界纪录,更证明了中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林晓阳颤抖着拿出手机,第一个拨通了爷爷的电话。
“爷爷,我们做到了!1亿度,403秒!”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林建军哽咽的声音:“好小子……好小子……爷爷就知道你行。”林晓阳仿佛能看到爷爷坐在轮椅上,握着手机的手在微微颤抖,就像当年看着自己第一次组装收音机时的模样。
林卫国的视频电话紧接着打了进来,背景是建军科技的董事会会议室,董事们正围着屏幕看实验直播。“晓阳,董事会刚通过决议,再给你们投50亿,建一条核聚变材料中试线!”父亲的声音里满是骄傲,“你爷爷说得对,这才是真正的‘科技高度’!”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庆祝的欢呼声中响起,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可控核聚变重大突破”达成,验证了“未来能源研究思路”的可行性。】
【奖励“未来能源商业化路径”:包含聚变堆工程设计方案、能量转换效率提升技术、电网接入优化模型,为2030年并网发电奠定基础。】
林晓阳看着脑海中浮现的商业化路径,眼前豁然开朗。方案里详细规划了从实验装置到商用堆的三步路线:2025年前建成10兆瓦实验堆,验证持续发电能力;2028年前完成100兆瓦示范堆,实现稳定并网;2030年前启动吉瓦级商用堆建设,度电成本控制在0.3元以内,比燃煤发电还便宜。
“材料问题解决了?”林晓阳的目光落在方案的“第一壁材料”部分——这是核聚变堆最关键的部件,要承受上亿度等离子体的轰击,过去一直依赖进口的钨合金,而方案里提出的国产“钨-钽-铼”三元合金,使用寿命比进口材料长3倍。
“是爷爷当年的‘技术备胎’!”小李突然喊道,指着实验室角落里的一个金属样本,“您看,这是2010年磐石计划储备的特种合金,我们按照系统方案重新熔炼后,抗辐照性能刚好达标!”
林晓阳拿起样本,金属表面泛着暗银色的光泽,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家族三代人的期望。他想起爷爷常说的“技术传承就像核聚变,需要持续加热才能释放能量”,现在,这股能量终于爆发了。
三天后,林建军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合肥实验室。当他亲眼看到那个直径3米的真空室,听着晓阳讲解1亿度等离子体的约束原理,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焕发了光彩。
“这东西要是能发电,咱们国家就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林建军的手轻轻抚摸着真空室的外壳,仿佛在触摸一个光明的未来,“当年我在轧钢厂,一吨钢要烧半吨煤,烟囱里的黑烟遮天蔽日;现在好了,用海水里的氘和氚当燃料,干净又取之不尽,这才是子孙后代该用的能源。”
苏岚拿出相机,拍下了这张跨越三代的合影:林建军坐在轮椅上,手里捧着晓阳团队的实验报告;林卫国站在父亲身后,目光坚定;林晓阳则半蹲在前,指着屏幕上的等离子体图像,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照片的背景里,“人造太阳”装置的外壳反射着柔和的光,像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离开实验室时,夕阳正染红科学岛的天空。林晓阳指着远处的工地告诉爷爷:“那里要建我们的中试基地,按照系统奖励的商业化路径,明年就能开始安装设备。”
林建军望着那片正在平整的土地,突然想起1984年,他和郑师傅在中关村的旧厂房里,也是这样望着一片空地上的机床,憧憬着未来。时光荏苒,从精密量具到可控核聚变,变的是技术难度,不变的是一代代人“科技报国”的初心。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暮色中响起,带着隔代传承的欣慰:【“可控核聚变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未来能源领域跻身全球领跑者,家族科技传承实现质的飞跃。】
【提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每一代都承载着前人的期望。】
林晓阳握紧爷爷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无声的承诺。他知道,403秒只是一个开始,通往商用核聚变的路上还有无数难关,但只要像爷爷和父亲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终有一天,干净的聚变电能会照亮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惠及全世界。
而这,或许就是爷爷当年写下“未来能源研究思路”时,心中描绘的最美图景。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